6项非遗!就在七星关这儿!

时事   2024-11-17 17:00   贵州  

清晨云雾弥漫,炊烟袅袅升起
苍翠草木环抱,青山直奔云端
依山而建的民居
村寨宁静安逸,文化底蕴浓郁
独特的彝族风格人居环境
展现出一幅民族特色的山居图



大屯乡三官村 


这个古老的彝族村寨
便是七星关区大屯乡三官村
当地群众常称“三官寨”
三官寨,彝语叫“协阔迪”
村寨居住着彝族和汉族两个民族
其中彝族占全寨总人口的76.5%
一代代彝家儿女依靠大山
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并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



庆典场


“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三官寨的庆典场,在彝族习俗中,逢年过节或有喜庆活动,我们就会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三官村村主任陈大凯介绍道,庆典场见证了三官寨无数的祭祀、节庆和迎宾时刻


在三官寨,每逢传统的彝族年、盛大的火把节、庄重的祭山仪式等节庆,村民们都会齐聚一堂,吹奏起彝族人的传统乐器“呣哼”,参与村里的长桌宴、月琴表演、打糍粑等一系列活动



铃铛舞


除了仍保留着较传统民居建筑、服饰装束、婚丧礼俗、宗教信仰、节日歌舞等特有的“扯勒文化”之外,三官寨还拥有彝族衣角舞、彝族撒麻舞、三官寨彝族祭祀、彝族婚俗、彝医脐部诊疗等共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三官寨彝族祭祀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月琴舞


詹荣兵老人是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手工擀香工艺的传承人。香在彝语里读“xuo”(第三声),是当地人民祭祀先祖,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物品。如今,市面上多是机器生产的香,但詹荣兵老人手工制的香更受当地人青睐


擀香工艺,要将当地人所称的“糯叶”晒干捣成粉末,再与木炭粉末和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形成一种特殊的黏土。接着,在香的外表敷上柏香叶粉末,经过晒干,一支支散发着自然清香的彝族手工擀香便制作完成。



詹荣兵老人手工擀香


香道从来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祭祀酬神、婚丧年节……彝族人的一生都浸染着缕缕香气。詹荣兵也是如此,从孩童时便开始学制香,每天做香400多根,一做便是60多年


彝族手工擀香,这项古老的技艺工序繁杂,耗时耗力,已近古稀之年的詹荣兵体力有限,但仍秉承匠心,埋头擀香。虽是营生,却更是传承,千百年的彝族香文化在各个角落得以延续。




在三官小学,老师们利用每天大课间时间,将月琴舞、撒麻舞、铃铛舞等纳入课间活动范畴,组织学生集体学习训练。阳光下,孩子们队列整齐,动作划一,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地跳起舞蹈。


同时,该校还开设了彝汉双语教学,配备汉彝双语语文课本、彝文看图识字等教学工具,更好地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当中,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既能掌握汉语,也能传承彝语



学习彝文字


“学校注重彝族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发展,将民族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和大课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当好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三官小学校长张尧说。


作为贵州省彝汉双语教学示范点、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的彝族村寨,三官寨先后荣获“民族文化艺术之乡”、贵州省首批16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呣哼文化之乡”称号。



彝族特色民居


如今
随着火把节、彝族年等
特色民族文化不断传播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三官寨
揭开百年彝寨的神秘面纱
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新怡人的村庄美景

好客的彝家人

独特的彝族民俗风情

这个静谧怡然

又热情似火的彝族村寨

值得一探

记者 | 马玲玉

编辑 | 胡秋婷

编审 | 张媛媛

终审 | 向昆鹏

监制 | 黎秀禹 

新闻热线 | 0857——8345777


点亮

分享给更多人

↓↓↓

微七星关
党媒的另一副面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