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这儿出了22位名人……

时事   2024-11-05 15:14   河南  

今日长葛【第7146

明日天气 晴 5~17℃


后河镇的灵气造就了一代代贤才,孕育了一处处胜景。


从杨佩璋到阎闻喜、张继,有记载的名人有22位。从龙泉宫、葛仙灵池到子产墓再到杨佩璋故里,数得着的文化景点有15处。


后河镇位于长葛市西北部,东接增福镇,西接禹州市无梁镇,北接新郑市观音寺乡。

 

 

截至目前,全镇户籍人口5.5万人,总面积44.4平方公里,下辖28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这自然村的村名都是咋来的?有啥历史传说?哪个村的故事最传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后河镇——

 

后河传奇故事

 


洪洞移民期间,创造了“解大手”“解小手”俗语

 

洪武廿四年,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北郊广济寺设立办事机构,动员十五万人,分十四批迁至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京等地屯荒垦田,进行安置。


在这些迁民中,有自愿的,也有政府派士兵押解的,为了防止途中逃脱,男丁双手都用绳索绑住,小便时解开一只手,大便时解开两只手,解开一只手叫 “解小手”,解开两只手叫“解大手”。直到今天,山东、河南一带小便还叫“解小手”,大便还叫“解大手”。


当时从山西迁来长葛的王氏三兄弟,一个建宅于北面,称北王庄;一个建宅于东面,叫东王庄;一个建宅于西面,叫西王庄,分三处定居,隔沟隔路,形成三角。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三个小村连成了一个大村,于是便称三角王村了。


长葛最后一位进士王文焕,提“芝兰之花,万古流芳”之意


芝芳村位于后河镇偏北四公里的紫金山南麓,小洪河北岸。清初,张、吕二姓迁此建村。因在村南小洪河岸建起造纸作坊,故名纸坊。


清末,村里出了一个文人叫王文焕,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后来考中了进士,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科举制度的取消,王文焕成了长葛有史以来最后一名进士,于是就把村中的耆老贤达请到一起,提出按“芝兰之花,万古流芳”之意,把村名改为芝芳,这一创意自然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纸坊改成了今天的芝芳。


灾荒年间,刘士华开仓赈饥,深受乡亲们称颂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先涝后旱,春秋无收,绝大多数农户已经断炊。在这斗米千钱,人要吃人的荒年,村民刘士华,却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粮食,熬粥救人,帮助本村乡亲度过了荒年,得到了乡亲们的称颂。


刘士华开仓赈饥的善行,传遍了长葛西部的各乡镇村寨,也传进了当时的县衙官府,县府便行文通知小马庄、小王庄、辛酉庄统称“刘士华”村,以表示对刘士华的褒奖。


宋氏兄弟烧出的瓦盆远近闻名,双庙李村改为烧盆宋村


烧盆宋位于长葛至陉山运石铁路专线北侧。明朝末年李姓由新郑县英李迁此建村,并修庙二座,始名双庙李。


李姓除种地以外兼营烧盆生意。可是这李姓人家刚开始时烧出的盆子,不是火裂,就是糠坯,不是火不匀就是水未洇透,或是型号不配套、盆口变形。无奈,他们从禹县朱阁的下宋村请来宋氏两兄弟为师。

 

烧盆宋舞狮至今闻名四方,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由于宋氏兄弟烧出的瓦盆质量很好,因此宋家瓦盆成了享誉一方的名优产品,成了居家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后来宋家兄弟娶妻生子,在村里落了户,继续从事烧盆行当,而且生意越来越旺,许多远处的顾客,肩挑车运来此批发,到远处游乡零售。由于宋家盆出了名,人们每提起此村都称之为“烧盆宋”村,原来的双庙李也就被人们忘记了。

 


由“雨淋儿”传说到“雨淋坑”“鱼鳞坑”


相传,当时陉山南麓的山民为生活所迫,常常越过洪河到此采集竹叶竹枝,制作蓑衣,也叫雨淋儿。陈公不予禁止,且时常为山民安排茶水或便饭。为方便山民,陈公在洪河之上架起石桥一座,后人称其陈公桥(今存遗址)。桥架成以后,陉山南麓采集竹叶的山民越来越多,而制作的雨淋儿除自己使用外也维持了生计。山民为报答陈公的恩德,便以赖以生存的“雨淋”作为自己的村名,即今天的榆林村。


另一种说法是:为防止陉山坡地的水土流失,勤劳而富有智慧的山民在山坡上用石块垒砌成一层层的堰(梯田),把山坡上的土平在堰中,种上树和庄稼,山民们称能挡水蓄水的堰为“雨淋坑”。又因这层层的堰布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鱼鳞一般,故又称“鱼鳞坑”。


这也是榆林的来历。由“雨淋儿”传说,到“雨淋坑”“鱼鳞坑”形成,无疑都丰富了榆林的文化内涵。

 

后河47个村村名由来

 


后河社区 建村时间很早,因为该村位于小洪河之北,故名后河。原从县城(今老城镇)经无梁到扒村大道经此,道旁设店,亦名后河店。后住户渐多,沿河成街,又名后河街。明末围村筑寨,因村内有龙泉宫,故曾名龙泉寨。 



赵楼 相传,元末,宁姓居此,始名小宁庄,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移民散居于村上四条大沟之旁,又名四沟村。后王姓建楼房一所,又改为王楼。清同治年间围村建寨,称同心寨,当时赵姓于寨内建楼房三所,改称今名。


韩楼 据传,清朝初年韩姓居此,因沟多始名四沟村;后韩姓建一草顶楼房,故易今名。

 

侯庄 清朝初年,侯姓在此建村,故名。


樊楼 明初,樊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始名樊庄。至清初村民樊大昌在村内建楼房一座,更名樊楼。1982年因大队重名,改名为西樊楼。


史家门 清初,史姓由新郑市史庄迁居紫金山南半坡建村,故名。1981年又迁于山脚下居住,村名未变。


 

陉山 为新建行政村,辖东张家门、西张家门、陈家门、郭家门、刘家门、时家门6个自然村。


东张家门 清末,张姓由密县棒槌窑迁居陉山南坡东部建村,故名。1984年搬至山下。


西张家门 清朝,张姓由王买迁居白岭山头之西,故名。


陈家门 清末,陈姓由密县棒槌窑迁此,故名。


郭家门 清末,郭姓由新郑市郭老庄迁此定居,故名。


刘家门 清末,郭姓由禹州市无梁岳湾村迁居陉山寨南门里,始名大南门,1964年因建采石场,南迁现址,因刘姓居多故易今名。


时家门 清末,郭姓由禹州市无梁岳湾村迁居陉山寨南门外,始名大南门,1964年因建采石场,南迁现址,因当时时姓任生产队长,改今名。


山孔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孔姓由荥泽(今荥阳)、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始名孔刘庄,后因孔姓户大且为傍山建村,故易今名。


芝芳 清初,张、吕二姓迁此建村,因在村南小洪河岸建起造纸作坊,故名纸坊。清末,曾任湖北石首知县的长葛进士,本村人王文焕以为村名不佳,另取“芝兰之花,万古流芳”之意,易今名。


张史马 明初,张、史、马三姓迁此定居。因有四条沟,始名四沟村,后以三姓连称易今名。曾以此村名命名张史保。


王买 清初,王、买、赵三姓于此建村,王姓居东,称为王庄;赵姓居南,称为南赵閁买姓居西,称为买庄。后来三姓连在一起且王、买二姓居多,易名王买。


范庄 清初,范姓在此建村,因村南有一土冢,传为春秋范蠡之墓,人称范冢,村以冢名,后称范庄。


榆林 清初,楚、杨二姓在此建村,因村西南有榆树林,故名榆林。

 


陉山口 民国初年,孟姓由荥阳迁此落户。因地处陉山东端,与土山交接处,始称东山口,后赵、冯姓迁入,曾称冯家閁。又因该地为向新郑、长葛过往必经之山口,故称今名。


娄庄 明末,娄姓由原武县迁此建村,故名。


王楼 清初,洪姓由上蔡县迁入,因建有楼房,始名洪楼,后王姓迁入亦建楼房,其外观优于洪家,故易今名。


小朱庄 清初,朱姓在此建村,因人少庄小,故名小朱庄。


北杨庄 据传,杨姓最早在此建村,故名杨庄,1982年因大队重名,且村位于镇境北部,更今名。


陉坡 1982年陉山大队周家閁和西樊楼大队唐家閁两个生产队同时迁于北杨庄南坡建村,因村民来自陉山,而且村居坡地,故名陉坡。


丁庄 清初,丁姓在此建村,故名。

 

山头刘 清初,刘姓在此建村;因村处土山东端,故名山头刘。


山头高 清初,高姓在此建村;因村处土山东端,故名山头高。


洼李 清初,曹、孙、李三家由山西永槐之峪迁此建村,后曹、孙两家绝嗣,李姓独存,始名李家庄,因村居山脚,地势低凹,改称凹李,后为书写方便,易名洼李。


新洼李 1958年从洼李迁出,部分青壮劳力在此种地,有些男女结婚后即在此落户,始名小洼李,后易今名。


徐庄 据传,三国时徐庶未出仕前曾居此,故名。原有徐庶花园、饮马坑等遗址。


小辛庄 清初,孙、刘二姓由洛阳东关迁此建村,因村小人少,并取艰苦创业之意,始名小辛庄。后改名辛庄,1982年随大队更名,恢复原名。属回汉共居村。


高庄 清初高姓于此建村,故名。


于楼 清初,于姓由密县于沟迁此建村,后建楼房,故名于楼。


汪坡 清初,汪姓为耕作方便于此定居,因村处坡地故名汪坡。聚落分为南北两片。


白寨 三国时白姓居此建寨,故名,为县内全是回族聚居的村庄。


岗王 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处岗上,故名。


刘士华 清初,马、王、辛三姓迁此定居,分别建立小马庄、小王庄、辛酉庄三个村。乾隆年间遭荒旱,村民刘士华兄弟二人开仓赈饥,村民赖以为生,为了褒奖刘氏兄弟之善行,官府命三村统称刘士华。


陈庄 清代陈姓由新郑千户寨迁此定居,故名。


乔庄 乔姓于清初由新郑乔户寨迁此定居,故名。


三角王 明洪武年间,王氏三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此,分三处居住,形成三角,故名。


烧盆宋 明末,李姓由新郑市英李迁此建村,并修庙二座,始名双庙李。后李姓以烧盆为业,因所烧之盆质差滞销,从禹县下宋请来宋氏兄弟二人为师,自此所烧之盆品质极高,能烧水做饭,一时远近闻名,产品畅销,宋氏兄弟亦在此落户,故易今名。

 


闫楼 明初,闫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并盖楼房一座,故名。


广佛寺张 明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靠近广佛寺,故名广佛寺张,后简称张庄。1982年因大队重名,恢复原名,自然村亦随之改变。


画匠王 清初,王姓于此建村;因村中有个擅长画画的工匠王岗,故名。


沟冯 清康熙年间,冯姓于此建村,因村临大路沟,故名沟冯。


大庙王 清初,王姓于此建村,因村靠近大庙(太尉庙),故名大庙王。


推荐阅读


3000斤桃还在树上!眼看降温,冻坏可惜了!3.8元/斤!帮帮长葛这两口儿……

长葛“最老”镇!葛天氏粮仓、百年“银行”……29个村名个个传奇!

火爆!长葛这儿一到晚上“灯火通明”!连续3天……

更多精彩,关注今日长葛视频号!

全媒体记者/许桐
版式/王锐 审校/三一 终审/赵凤丽
法律顾问/贺远 丁凯勇
广告合作/6175803/6175809/6683666
点亮让更多人看到!
↓↓↓

今日长葛
在这里读懂最真实的长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