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徐鸿才:七十载峥嵘岁月 一生赤诚报国

美体   2024-12-12 10:05   河北  

92岁的徐鸿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三枚纪念章被老人视为“宝贝”。

11月28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由我国空军专机从韩国接回并护送至辽宁沈阳。43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495件遗物,在阔别祖国七十余载后终于回到故土。
此时,黄骅市交通小区一栋老房子内,92岁的离休干部徐鸿才对着电视,泪眼婆娑。随着电视画面的播放,记忆的闸门也瞬间打开……
1952年8月,徐鸿才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入朝作战;72年后,他两鬓已斑白。记忆难抵岁月漫长,许多过往或许早已淡忘,但有些事,他却始终刻骨铭心。
烽火岁月 好男儿保家卫国
“这是抗美援朝的和平鸽纪念章,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章……”得知记者来采访,徐鸿才特意拿出了自己的“宝贝”,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他身穿军装,腰杆笔直,望向远方。老人说,这是部队去朝鲜前,他特意去拍的。
1932年,徐鸿才出生在黄骅市旧城镇大贾象村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年仅16岁的他,参加了革命。
“仉鸿印,我的首长名叫仉鸿印。”采访中,老人不断重复着这个名字。记者也随即了解到了这段历史:1946年初冬,仉鸿印率领连队前往黄骅县。他们发动群众,让群众拿起枪来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他们发展起一支数百人的群众武装“津浦支队”,仉鸿印任队长。这支队伍骁勇善战,拔除了国民党在齐家务的据点,攻克了李景文匪部占据的王徐庄子。徐鸿才加入的正是这支队伍。后来,津浦支队被编入渤海军区。
新中国成立后,徐鸿才随部队驻扎在北京。
朝鲜战争爆发后,徐鸿才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加入抗美援朝队伍,成为北京军区第六师39团某部的一名炮兵。
入朝作战 危险随时而至
回忆起入朝作战,徐鸿才老人的眼神也变得深邃起来。
“我们从北京丰台坐火车,一路向北,心情激动又忐忑。当火车途经安东(今丹东)时,突遇敌机轰炸,情况危急。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部队迅速反应,利用高炮成功驱散了敌机。”他说,这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不仅考验了部队的应变能力,也更加坚定了徐鸿才保家卫国的决心。
跨过鸭绿江后,徐鸿才和战友们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距离目的地还有40多公里的山路,他们不得不徒步前行。翻山越岭,历经一天一夜的艰苦跋涉,部队抵达前线战场,并立即投入战斗中。
“白天,敌人的飞机轰炸不止,运送食物和武器的道路都被炸毁了;晚上,敌人的照明灯一开,我军部队寸步难行。”徐鸿才是炮兵,任务是为前线运输物资、武器弹药。
忍饥挨饿对他来说是常事:“有时候两三天都没有饭吃,只能靠吃雪充饥。”
“美军武器先进,一颗炮弹落在空中,又分散出多颗小榴弹。”他说,每次运输武器都是在夜间,他和战友一个开车、一个负责在前面探路,从来不敢开车灯。
爱国情怀 坚守一生
在朝鲜战场上,徐鸿才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发生在轿岩山。
1953年7月13日打响的轿岩山战斗,是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的关键一战。轿岩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敌军在金城地区的核心阵地。那一天,徐鸿才将补给物资送达阵地后不久,就遭到了敌人的猛烈攻击,一颗炮弹袭来,瞬间将他炸飞。当战友们找到他时,他的半个身子已经被埋入土里,奄奄一息。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徐鸿才保住了性命。经过一个多月治疗,他的身体逐渐康复,又回到部队中。
时至今日,每逢阴天下雨,徐鸿才受伤的腿仍会隐隐作痛。“比起失去生命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了。”老人说。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但徐鸿才和所在部队并未立即回国,直到1955年3月,他们才踏上归途。
1957年,徐鸿才转业回到黄骅,投身于地方建设,将自己在战场上锤炼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转化成为服务人民、建设家乡的动力。虽然脱下戎装,但徐鸿才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从未褪色。黄骅市水利局成立,他被调到一线工地,负责修渠引水、勘测规划;后来,交通局需要人,他又被调往交通局,在新的战线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鸿才常常对子孙们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苦难。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们要好好珍惜,更要勇于担当,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有19.7万余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祖国始终没有忘记那些长眠于他乡的英烈们。从2014年至今,我国用最高礼遇已迎回十一批共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
战火硝烟虽已远去,往日的一幕幕却依旧清晰。徐鸿才记得那些为了祖国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战友们,也记得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黄骅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 沧州日报

编辑 | 张孟臻 


海蓝网
在这里,读懂黄骅,了解黄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