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回家过年”成为最热切的期盼与情怀,而今年的春节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变得意义非凡。
作为此次申遗的申报项目之一,秦淮灯会因其灯展、灯市、灯景三灯齐放、庙市合一的特色,在全国众多灯会中独树一帜。虽然秦淮灯彩已走过千年、秦淮灯会已历经数十届,但依然生机盎然、充满朝气。
灯会的魅力在灯彩,灯彩的根脉在艺人。正是灯彩艺人们的不懈追求、传承坚守,才让秦淮灯彩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跟随我们的视角一起来看看
南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怎样用他们的巧手迎蛇年
南京云锦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云锦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云彩,加上只有南京生产,所以被称为“南京云锦”。
织制云锦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这种工艺仍无法用机器替代,故而有“寸金寸锦”之说。
南京绒花
这一始于唐朝的指尖艺术,以其谐音“荣华”象征着中华的富贵文化。自唐代起,它便是皇家的贡品,直至明末清初才流入民间。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喜庆,人们都佩戴绒花以示庆贺。
南京剪纸
南京剪纸的风格融北方剪纸的粗犷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艺术形式优美异常,在浓厚的乡土气息中透露出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
剪纸艺人们技艺高超,创作时不用画稿,起剪后线条连绵不断,犹如“一笔画”,一气呵成。
布贴画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之一。最早的布贴画可追溯到距今约1500年前的南北宋时期,繁盛于唐朝。
布贴画与油画、水彩画、国画等画种不同,创作利用的是布料自身的肌理及其独特的纹理图案作为创作元素,剪刀替代画笔,通过巧妙的剪、创造性的粘贴,看似无序堆集的各色花布会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葫芦画
葫芦本身的弧度使葫芦画区别传统的平面绘画,同时葫芦不吸水,不吃色,颜料厚了笔走不动,颜料薄了会淌,每一笔背后都是千万笔积攒下的熟练功力。
金陵竹刻
金陵竹刻以浅刻、简刻风格著称于世,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金陵竹刻以扇骨为大宗,擅长在扇骨上雕刻书法和绘画作品。
长芦板鸭
长芦地处长江与滁河交汇处,水网密布,为鸭子的养殖提供了天然的有利因素。最早,农户将现宰的新鲜鸭子用粗盐腌制晒干,发现口感鲜美、咸淡相宜,摇身变成了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
宰杀、清洗、腌制、老卤浸卤、晾挂、煮制……18道特有的传统制作工艺,保证了板鸭鲜嫩的肉质和香、酥、嫩的口感。眼下,年关将至,长芦板鸭厂迎来更加忙碌的时节。
民间布艺
南京手工布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一般多用在丝织品上,用“铺绒”或“线绣”法,针线以紧密细致见长,构图配彩大胆而自由。
南京根雕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南京微雕
微雕是一门集书法、绘画于很小面积的雕刻艺术。
戏剧脸谱
南京的戏剧脸谱首开戏曲化妆技艺进入艺术创作殿堂之先河,由专业演员广泛搜集和整理,手工宣纸脱胎京剧脸谱,融汇了雕塑、绘画、镂刻、彩扎、裱糊、 脱胎等多种技艺。
一起期待新春到来!
图文来源:视觉南京;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编辑: 顾敏依 杨静仪 蒋琰
校对:陈岑
责编:朱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