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了,聊聊防晒产品!让你不花冤枉钱!

文摘   2024-05-14 22:05   广东  

 编辑:斯诺 责任编辑:小泽 审核:千寻&小泽&李丽丽



过了立夏,天气慢慢热起来了,阳光越来越猛,大家也开始挑选防晒产品,准备迎接“火辣”的夏天啦!



哪些情况需要防晒?防晒霜、防晒衣、遮阳伞、墨镜等防晒产品应该怎么挑?防晒霜会增加皮肤负担,导致闷痘吗?这篇就来解答下各种防晒问题!

01

什么情况需要防晒?


防晒不是防阳光,而是为了防紫外线中的UVA和UVB!



  • UVA:四季常在,威力极强,能钻进真皮层!对皮肤造成的损伤几乎不可恢复,是皮肤干燥、松弛老化、变黑的“元凶”!

  • UVB:主要作用于表皮层,容易被阻挡,但能量高,能迅速把皮肤晒红、晒伤




一旦防晒没做好,真什么保养都白搭,甚至还会导致炎症性日光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所以,为了皮肤健康和美观,不论什么肤质都应该重视防晒。



研究证明,即使是没有阳光的阴天、雨天,或体感不晒的秋冬季节,紫外线强度可能也不低,而且还能穿透普通玻璃对你伸出“魔爪”!



最简单快速的判断方法,是打开手机上的天气软件,当紫外线强度≥3,就要防晒!如果≥7,则建议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了。


02

如何选择物理防晒产品?


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要想不被骗,买之前一定要看清吊牌标签的标准!


A
防晒衣、防晒帽、防晒口罩等
  • 标准编号:GB/T 18830-2009或FZ/T74007-2019《户外防晒皮肤衣》

  • UPF值:>30,最好>50

  • UVA透过率:<5%

除了材质外,颜色也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深色比浅色对特定波段的紫外线吸收更强,在太阳下长时间暴露情况下,效果排列大概是:红色>橘色≈浅绿色>天蓝色>白色


如果选购遮阳帽,还要再关注下尺寸,以帽檐大于10cm,遮挡严实,布料透气不透光为佳。最好还要带帽顶的,头皮被晒伤也会导致脱发哦!


B
防晒伞标准
  • 国家标准:GB/T23147-2018

  • UPF值:>30,最好>50

  • UVA透过率:<5%

此外,内带黑胶或彩胶防晒涂层的更好哦~


C
墨镜标准
  • 防晒标识:UV380或UV400

  • 行业标准编号:GB 39552.1-2020QB 2457-1999(旧标准)

  • 透射比:日常外出、旅游、海边、登山3类够用,如果是滑雪、沙漠等环境选4类。

03

如何选择防晒霜?


首先来看看防晒霜上指标:



SPF:抵御UVB指数,代表延缓晒伤的时间

PA/PPD:抵御UVA指数,代表延缓晒黑的时间


 指数越大or加号越多,则代表能力越强!




但如果一天内受到紫外线照射的频率不高,时间也不久,也不建议使用太高SPF、PA指数的防晒产品。


一般推荐大家日常通勤用SPF15+的防晒霜;户外活动用SPF30+的防晒霜,如果是去高原雪山等紫外线强烈地区,用SPF50+的防晒霜;海边和炎热地区,用防水型的SPF50+的防晒霜。



还要注意的是,如果防晒霜没涂够量,防晒效果将会呈指数锐减。建议防晒霜以每平方厘米2毫克的量涂抹,差不多面部要涂一个硬币大小的量。当然啦,具体可以看看防晒霜产品的说明书,厂家的建议用量会更准确一些。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晒产品对于UVA及UVB的防护会显著降低因此一般在2小时左右就要进行补涂了 。



再来看看成分,市面上大多数防晒剂都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物理防晒剂

成分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反射紫外线,达到防晒效果,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等。这类成分对皮肤相对刺激小,但感较差、质地油腻厚重、容易出现假白情况。

化学防晒剂

成分能够将紫外线进行分解、吸收、转化,从而达到防晒效果,如二苯甲酮、OMC、BMDBM等。这类成分防晒效果较好,敷感也好,清爽不黏腻,但容易引起过敏,且短时间内需要补涂。


现在有很多防晒产品都会采用物化结合的方式,用来调和两种防晒剂的优缺点,所以这些成分都有可能会添加。



油皮会更适合质地轻薄的化学防晒剂或者复合防晒剂。而对干皮、敏感皮来说,温和的物理防晒剂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不同的配方肤感区别真的很大,有条件的还是试用下更稳妥~


Q
涂防晒会增加负担、闷痘?

A: 合格的防晒产品稳定性都比较高,基本不含致痘成分。如果涂了防晒感觉皮肤变差了,可能是选用的防晒不合适!


痘痘肌最好认准标注“不致粉刺”、“无油配方”的轻薄的产品。而痘痘正在发炎排脓的中重度痘痘肌,则暂时不建议涂抹防晒,还是传统硬防晒靠谱~


最后就是清洁部分了。普通防晒产品用清洁力较强的洁面产品清洗即可,防水型防晒产品则要用温和的卸妆产品清洗。



今天关于防晒就聊到这里啦,还有疑问可以在留言哦,再会~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4年5月14日
由「皮肤科李丽丽医生」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内容仅供参考,皮肤问题需根据具体医生诊治意见
图片素材部分来源网络/文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忘记阅读的往期内容


皮肤科李丽丽医生
科普皮肤健康知识,分享科学护肤方法,促进医患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