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采访2个老人(浒澪村、杨堡村)

文化   2024-11-18 07:21   江苏  


2016年采访2个老人(浒澪村、杨堡村)

1、杨堡村92岁老人

浒澪特大名人张可鉴先生,曾拄着拐杖来过杨堡村五组,找康强的爷爷(木匠康四高)来打点家具。北边沈正某旁边有个牛汪塘,好多人被用棒打得还没死,就被活活扔进去,只听见人噎水噎得咕噜咕噜的。不是反动派打的,是我们家里人用“翻身棒”打的,这些人被指认为什么,于是被如此处理。甚至还有一个瞎子坐在旁边等着穿死者的衣服。实际上这不稀奇,我大爷爷以前在杨堡村发生战斗以后,他就去“清理”战场,从死去的士兵衣服里面寻找口袋里面的值钱物品,甚至一次性找到好多钞票,拿回去“嘻嘻”(向……炫耀)我爷爷。她记得我爷爷的父亲诨名沈四老儿。她以前上栟茶街上开什么展览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而是“焊螃蟹”的酷刑,将非常大的铁锅用火烧热了,将人脱去衣服,抬着放进锅里焊。也有人说不是真的焊死的,而是被折磨得半死不活的或者已经死了,然后放在锅里,制造一种恐怖的氛围,这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把戏。她也听说过去路上有人被斩首,挑了两个头。长袍马褂瓜皮帽,她都见过,只不过贫苦人家没有。

杨堡村五组过去有个长寿老人会“扣黑毛窠儿”,也就是治疗一种腮炎(肉包儿肿了),儿童容易得的一种病。他叫杨九思。我小时在我爷爷带领下去他家,他正在和一个小孙子在吃番瓜,老人瘦高,年纪比我爷爷还大,我记得他用毛笔蘸一些墨汁涂抹在我肉包儿上,后来我就好些了。我经常不吃早饭,她说应该要吃,她九十多岁了,三顿都吃。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她还挑河挖沟,比如浒洋河。我奶奶过去不上工,喜欢交朋友,比如唐和、南边加银的娘娘、陈湾村石校长的妈妈、吴义诚河东干女儿等。而她性格相反,蜗居在家,没啥朋友走动。她还知道小军继续出国。

2、浒澪文人沈祥忠

他准备写回忆录关于沈家祠(他指着给我看位置),但身体不好,他是师范毕业,教师,九字是他爷爷辈的,他一字。居旅栟茶经常有他文章发表,七八篇。张家祠也写的,但没有回音。沈祠说有的,但后来没。新庄还有个沈某来找他,丁家所(海安丁所)有个沈贵新20年前来,也是杨堡方向的,迁往丁所的。这些人都想找家谱。那天他下班后在栟茶,家里老婆在家。他小时候在沈家祠里玩耍。对沈九义印象不深,当时拆时,大概1947年他7,是我方拆的,破坏了很多文物。这个地方还有个土地庙,看庙的老头叫吴大友,在浒澪镇中心他家隔壁,土地庙隔壁就是沈家祠,每年清明、七月半、过冬等,在他家忙菜。沈家祠东厢的房与他家厨房连在一起。他几十年来善于写祭奠文,写了上千篇,平时好研究老式祭奠。沈义明住在车蓬头,也有文章发表,他父亲叫沈一周,上次写杨堡战斗。

李连生活捉后在长潦荒田处理的。栟茶古墓一文是他写的,发表在居旅栟茶第二期。他75岁了。镇志编写本来也有他,后辞掉,浒澪村的文史资料他负责写。沈义明细致但内向一些,浒澪镇上概况是沈南怀站长写的。杨堡打援战就在他外公杨芝明家里,海肥厂就是将其改造而来。蔡炳强做会计?他觉得现在年轻人打牌低头族,不热爱家乡文化历史,很可惜。浒北乡有的,海肥厂北到周家码头一带属之。沈家祠里面有个人帮点包子看家庙。人家给点酬金。家庙,有的人叫偏了,叫江表。他的家族从杨家堡来的,曾祖父迁到王家埠口西洋二队,生三子,祖父最小,14岁来浒澪开店,伯祖父在王家埠口。他本人已有了重孙。

栟茶角斜沈小洪文集
东台县栟茶场(南沙)杨家堡明远堂文生沈小洪专注于探讨原栟茶场、角斜场范围内的历史与文学。范围包括东到小洋口闸,西到堡河村、李堡街,西北到唐洋街,北到新街、新东,南到雪岸、沿南、景安、新林,东北到黄海。同时本人热爱思考,喜欢写点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