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小学》07 明伦

文摘   2024-11-22 16:29   辽宁  


 

●弘扬传统文化经典

《童蒙须知·小学·朱子治家格言》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第25页,已经到了《小学》这部书的第二篇了,这篇主要讲的是「明伦」,看字面其实就是「明白、了解人伦关系」。

看一下题解,这个「明伦」就是「明人伦」,认识并且能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些关系包括,像君臣关系、父子关系、长幼,还有朋友之间的关系。

「明伦」是《小学》这部书的精髓所在,朱熹花了很多的笔墨来写这一部分,主要有两个用意:第一个,让幼小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来明白人伦的道理(人伦之理);那么第二点,就是我们要把学到的这个「人伦之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所以这一篇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稽圣经,订贤传,述此篇以训蒙士。

原文的第一段,朱熹引用了孟子的一番话,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稽圣经,订贤传,述此篇以训蒙士。

这里面有个词就是庠序」,庠」读xiáng,庠代表古时候的学校;其实序」也代表学校,整个的庠序」就是学校的意思。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设学校来教化民众呢?说皆所以明人伦也」。在中国古人看来,学校首先教的就是人伦」,就是我们怎么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在人类社会中立足,教的是这个。

但是在我们现代人的认知当中,一提到学校,我们就觉得那是学知识、学文化的地方,孩子们要去那里认字,要去学拼音,甚至还要学英语。现代人对于人伦关系、对于道德没有那么重视,把文化放在第一位了。但是我国的古人是把人伦道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的,甚至说,为什么说学校啊?就是要「明人伦」,这是孟子讲的。古人很重视「道德」,这是「根基」。

然后,古人稽圣经」,」就是考察,考察古圣先贤的这些经典、经文;然后订贤传」,也修订、整理了一些贤人雅士的传记;述此篇以训蒙士」,那么讲这一篇「明伦」的目的呢,就是来启发处于蒙昧当中的人士,其实就是启发我们的孩子们。

那么如果大人没有得到足够多的人伦上的启蒙,大人有的表现也像小孩儿一样的,所以学学《小学》也是很必要的。

父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首先讲的是「父子之亲」——父子之间的关系,说是父子,其实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原文: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这个「」读yì,代表动词,就是穿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说古人教孩子怎么教啊,说鸡刚打鸣的时候,就是天一亮了,「内外」就是全家上上下下所有人,所有人都要起床了,无论是家里人还是你雇的这些佣人都要起床了,鸡一打鸣就要起床了。起床呢,要洗脸,要刷牙漱口,穿好衣服;然后把你的这个席子或者被子整理好,然后打扫卫生。

打扫卫生,「布席」就是把这个桌椅板凳摆放得整洁有序,因为今天可能会有客人到访啊,是吧?我们要面对大众啊,所以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很整洁。「各从其事」,然后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一点我们在小院儿做得还不错,大家起得也比较早,起来就洗漱,穿好衣服就开始整理小院儿,打扫卫生了,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到点我们就上课了。这一点我们都做到了,很好。

那么大家回到家去,教育我们的孩子也是不要睡懒觉,最好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起来之后讲究个人的卫生。如果孩子足够大了,再教他做一些家务,这些都很重要。不要溺爱孩子,不要什么都你干了,不舍得让孩子干。结果有的学生都上了大学了,还不会整理自己的房间,甚至父母还要去陪同去做家务,这真是很遗憾的。

然后再看26页:

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

26页讲的是,我们如果在家里,怎么样面对我们的长辈,像父母啊,长辈啊,舅舅、姑姑(或者引申为公公、婆婆)这些长辈,他们将要坐的时候,我们给他们准备好座位,比如说:让他们坐在上首的位置或者说坐在尊位,那么他们应该面朝什么方向啊,可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个依着风俗习惯。

【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

那么「将衽」,就是将要睡觉了,「」是卧,「将衽」就是父母、长辈快睡觉的时候,我们也是要看一下,他们这脚朝向哪个方向比较合适啊。也就是说,早晨的时候,白天跟父母在一起用餐或者谈话,要让他们坐在尊位,那么晚上他们睡觉的时候也要照应一下。

那我们的父母呢,年纪也不一定是多大,如果年纪过大,可能真的是要细细地照顾一下,甚至帮他们放好枕头、铺好床之类的。有一些父母还很年轻,但是我们心里呢照应一下。

【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敛席与簟,县衾,箧枕,敛簟而襡之。】

然后这里讲什么「少者」啊,「」啊这些礼仪……看,古人是很讲究的,这些细节我们就不用细看了。因为南宋时期和我们现在呢,其实生活习惯上,还有用具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我们领会精神,就是始终是重视、尊敬、关怀父母亲的。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杖屦,祗敬之,勿敢近;

然后,这里还提到「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就是父母或者长辈的私人物品,如果他们不希望我们乱翻动的话,我们就不要乱动。甚至包括他们拿的手杖(就是拄的拐棍儿)、他们穿的鞋子,我们要有恭敬心,看一下他们的眼色,他们希望我们动的我们就动,不希望我们动的我们就不要靠近。始终是尊重他们的。

敦牟卮匜,非馂莫敢用;与恒饮食,非馂,莫之敢饮食。

那么后面又讲,用餐的时候也是,古人是先让长辈用餐,甚至下人不能上桌。现在呢,时代在改变,很多习惯也变化了,如果跟长辈一起用餐的话,也是尽量让长辈——第一个,坐上首;第二个,先动筷,这个我们是知道的。不一定吃他们剩下的,但是让长辈先动筷,然后我们再动筷,敬酒的时候先敬长辈,这些大家都了解了。

然后再看27页《曲礼》也是出自礼记的。

《曲礼》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曲礼》当中讲:「凡为人子之礼」,我们作为人的孩子,我们当晚辈的。「冬温而夏」(清澈的「清」,它是三点水;这个字是两点水,读qìng),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当晚辈的要照顾父母啊要细心一点,冬天让父母感觉到温暖,不要寒冷,有没有空调、地暖或者暖气呀?这是我们要关心的,被子够不够厚啊,这是冬天。那么夏天,父母凉不凉快啊?「夏」就是让父母夏天感觉凉爽,有没有电风扇或者空调呀?温度适宜吗?

昏定而晨省」,就是黄昏的时候,父母入睡前,你关照一下、关心一下他们能不能睡好;然后早晨起来,「省」就是去问候,古人是大户人家要请安的,咱们现在有时候打个招呼就好了。如果跟父母一起生活,早晨最好是也要叫一声,打个招呼,至少打个招呼,不要无视父母的存在。

然后下面这里「出必告,反必面」,这是弟子规里也提到过的,弟子规是借鉴了这里的。出门前一定跟家人打声招呼,可能父母不在家,但是家里总有人吧,要让至少一个家人知道我们去哪儿了。

包括在小院,我们也说了,大家要是请假外出,要告诉监院;监院要不在呢,至少告诉一个师兄,让大家知道你去哪儿了。回来了也是要告诉一声:啊,我回来了。我们在外面都是这样,何况在家里呢。

「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就是我们到哪里去旅游、游玩,不要去危险的地方。这个「常」其实是平常、安全的地方,出门尽量去安全的地方,不要随意去探险,去陌生的危险的地方,这是自找麻烦,也让别人担忧。

「所习必有业」,我们惯常所做的事情,希望是值得做的,像学业啊,事业啊。谈到这个「业」,就是说是值得我们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我们再去做。有的时候说「玩物丧志」,我们可以有个人爱好,但这个爱好发展到什么程度、花多长时间,都要「有度」,我们自己要掌握好。

再一个,跟父母或者长辈相处的时候,「恒言不称老」。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平常任何时候不要卖弄自己,「称老」就是把自己看得比父母还高一样的,比长辈还厉害一样的,这个千万不要。不管我们有什么样的擅长,即使我们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者大师,面对不如我们水平和层次的父母的时候,我们不要去炫耀,我们就老老实实地做个乖孩子,该怎么孝顺怎么孝顺,父母不问,我们可以不炫耀自己的特长。

但是我们在学校里啊,在单位啊,或者在社会上得到了什么样的成绩、名誉、成就,如果说出来会让父母感觉很欢喜、很骄傲,这个可以告诉父母,因为我们如果做得很好了,父母脸上也是有光彩的,这个可以说。

但是我们不要在父母或者长辈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和擅长,因为你的炫耀会给人感觉什么呢?哎哟,你这么年轻就比我厉害了……长辈或者父母也是有自尊心的,我们要照顾他们的自尊心。就是如果有些成绩、成就,我们分享出来他们会欢喜,我们就说、就表现;如果说出来让他们自卑,让他们不开心,我们就要控制住自己的表现欲,这个就是「恒言不称老」。

其实在任何场合也是,该表现的表现,不该表现的我们就深藏不露就好了。

今天先讲到这里。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