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涮完火锅,早上起来一看,董宇辉又上知乎热榜了,都不知道这是第几次上榜了,看来这真是多事之秋。
具体内容扫了一眼,发现是说错了几个历史的常识,说居里夫人发现了铀,发明了X光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一说一,属实过于离谱。
大家都在吐槽嘛,结合之前的小作文事件,甚至都质疑稿子是不是他写的,他是不是演员。
广义上说,董宇辉和我是同行,当然他是台前,我是幕后。这行幕后的人不被重视是正常的。
为什么许多自媒体账号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就是因为忽略信息成本,不认为文案策划是一个专业的工种,没有完成真正的内容流程和质量的建设。抄三个月没得抄了,就哑火了。大家都觉得台前重要,其实幕后才重要。
因为如果你不是自己搭建平台,比如建个APP之类的。那还是依附于抖音、视频号这些,那你还是要精准地产出内容才能持续获得流量进行商业变现。
你要帮平台成功,你才能成功。就像升职最好的办法,是帮领导成功,他升了你才能升。
但实事求是地说,这行真正能写稿的人是很少的,90%以上的人是没有创作力的,很多人水平是真的不高,是混子,这是实话。
有时候前端乱提些要求和流量目标,对于幕后的内容团队的压力是很大的,正儿八经写稿其实是个熬心力的辛苦活,人家虽然拿了点工资,但整体上讲,付出还是很大的,花这么多时间,不都是在成全你么。
所以之前董宇辉那个小作文事件,我心里还是非常理解那个小编想法的,不过我绝对不会干这种事,还是要有职业道德。
但你想嘛,一个人那么多内容怎么可能忙得过来,有个内容团队帮忙,顺着思路拟稿,甚至写稿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围绕出镜的主播,其实后面还有一大帮人。
这次内容的口误,包括整场策划这个临时发挥环节的问题,我个人从经验出发,应该是幕后的内容团队人员发生了变化,那几个认真写稿的老实人跑路了,导致了内容质量和策划方案的滑坡。
集中资源打造网红确实有放大了收益,但从另一方面讲,也集中了风险,你一旦遇到点风吹草动就马上上热搜了。
所以咪蒙确实聪明,公众号吃过一波亏后。自己就在背后策划内容当投资人,不用亲自出面,有什么问题马上做好切割,挣钱挣大头,亏损也有限。
怪不得古人都说:千金之子,不坐垂堂。
有时候我发现大家,对读书人,文化人,有一种想象中的滤镜。
我记得前几天我看罗振宇中秋直播,卖《熊逸版·资治通鉴》,当然我闭眼下单了一套。
那个主播小姐姐不厌其烦地说:“你想嘛,你和朋友们一起,焚香沐浴,泡上一杯茶,在和煦的阳光下,躺在躺椅上看书。”
这就是想象中的读书场景,可见小姐姐大概率是不怎么看书,特别是历史书。
客观地讲,如果把我买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归拢到一块,1000本我大概还是看过,算是读了点书。而且我和朋友这些人也是书商的目标客户吧?
而我们从来没这样读过,谁读书没事泡杯茶,还要焚香沐浴,还要和煦阳光,是搞行为艺术吗?
并且读历史的话,一般得备上工具书《中国历代职官表》、《中国历史地图集》等等,一摊开桌子上就一堆了,怎么可能躺着看呢?
大部头的史书,特别是精装本,一本七八斤吧,捧起来像健身房举哑铃一样,谁躺着看啊。
而且泡茶有个问题,半天不冷,你看入神了灌一口是很麻烦的,我就有这种经历。看书入迷了,有点口渴,举起保温杯喝一口,给我烫得呲牙咧嘴,又捧着杯子在那吹半天。加上泡茶这个动作,也是很麻烦的。
所以一般就是拎一瓶900ml的东方树叶,喝点有味道的水提神,塞七八本书到书包,跑到自习室和图书馆快速阅读。
然后看完书,回家路上脑子里不断地整合信息,到家了腾在笔记软件上做好初步记录。
实事求是地说,很多中国人的读书量并不大,比如2023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75本,这也就是一个成熟文案策划两三天的阅读量。
比如德国、日本都是四五十本,特别是以色列,人均年阅读量五十多本。
由于很多人只是觉得读书好,但并不真正读书,所以他们对所谓的读书人有一种奇怪的滤镜,想象了一种文化人出来,真正的文化人应该就是这样,没事讲点心灵鸡汤,整几个金句,背几句古诗。
就像写作,必然是写那种油腻的文笔秀:
我赞美你,美好的春天!我憎恨你,凛冽的冬天!
妹妹光着脚丫跑进厨房,揭开锅盖,在扑脸的水汽里,看到了一块块微微发颤的红烧肉。
你如果正儿八经地说文章重要的是结构,文笔不重要,要策划先行,很多人就开始懵了。
如果你呈现的东西刚好符合他们的认知,同时高一点点,那么就能完美兼容他们。
真正的干货是没人看的,比如我干了五年自媒体,也有一些经历,说实话,最干货和有思路的,其实我用《传播学》、《信息论》讲写文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数据最差的。
所以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不好的,你需要把一个内容包装成目标受众刚好能理解范畴,看上去干货但其实用处不大的东西,这种内容才能大火,这是由于受众的心智模型决定的。
这话有点不太好听,但我这几年实践下来,结论就是这样。
为什么短视频暴论那么盛行,因为人群平均的阅读量等因素,制约了复杂概念的流行,越简单,越直白,越不加思考效果某种意义上就更好。
传播领域就是这种吸引力法则。
很多专家为什么做不好自媒体,不是他们水平不够,恰恰相反,是因为水平太高了,干货太多了。人家根本看不懂。
很多公司和个人做自媒体错误的思路就是,我找个真正懂行的教育专家之类的输出干货,不就打透打爆了。其实如何传播,如何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输出”键“入人心的内容,也是一门文案的艺术。
忽略策划先行,不重视文本质量,始终走不远的,我这几年看太多了。
其实做内容,特别是下沉市场的内容,是要锚定目标人群的基本心智基准线,然后做高他一点点的,比如大家觉得文化人,读书人就是焚香沐浴,喝茶躺着看书。
那就穿着汉服喝喝茶,找本通俗读物念念金句,完美契合受众。
大家觉得文化人就是摇头晃脑背几句古诗,名人名言,讲讲心灵鸡汤和段子集合,那你就这样做。
因为这种做法,恰好比目标人群的心智基准线高一点点,人家恰好能理解,但又不至于听不懂,还有一种隐约的逼格,足够下沉,用户足够多,你再说复杂一点,别人就跟不上了。
娱乐至死年代最大的绝望感,可能就是你自以为离经叛道地追求文化,追求智慧,但最后发现,禅宗的机锋也是资本包装下的娱乐工业品,就像孙悟空的乘着筋斗云翻越了十万八千里,最后眼前还是佛祖的五指山。
所以我最近越来越少刷短视频,喜欢自己背着包去图书馆刷书,摆脱二维屏幕空间折叠的干扰,用手与眼,重新丈量这个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