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们的情怀愈加浓烈、责任愈加坚定
时代在变
不变的是你们的支持
和我们的坚持!
有你热忱关注,我必更有力量
亲爱的读者,记者节同乐!
两封《感谢信》
十年不了情
“你还记得我的名字,以及那两封信,谢谢记者!也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我的恩人黄光蚕!”
11月4日,本报记者和宝盖仑后农民义务110巡逻队队长黄光蚕,再次联系上远在安徽蚌埠的读者张文荣(张云容),共同回忆两封跨越千里、饱含深情的《感谢信》,大家感慨万千,思绪又回到十年前。
第一封信
打工妹来信感谢恩人
信中,“张云容”希望本报能将一份谢意送到恩人——宝盖仑后农民义务110巡逻队队长黄光蚕手中。在及时向黄光蚕送达这封信的同时,本报全文刊发“张云容”的这封来信,也还原了发生在2014年初一个深冬之夜的温暖故事。
2014年1月21日凌晨,在马路上巡逻的黄光蚕,偶遇边哭边跑的张云容,还以为她遭遇抢劫,后来才知道她父亲刚刚病逝。载着张姑娘赶到目的地后,张父已摆灵于村口的一处空地,孤灯一盏。黄光蚕掏出随身携带的、女儿给自己过生日的3000元资助“张云容”,作为张父的火葬费,未留下姓名便离去。
回乡葬父后,“张云容”苦寻近两年,终于在微博上的一篇题为《最美石狮人——农民义务110队长黄光蚕》文章中,认出当年的那位巡逻大叔——黄光蚕。于是,“张云容”立即向本报来信转达对恩人的感谢,并在信中感叹:“有人说‘石狮金钱多人情薄’,我相信石狮好人多,人情深厚……”
第二封信
媒体联动找到张姑娘
“张姑娘,你的信巡逻叔叔已经收到,可是你在哪里?”2015年10月27日起,《石狮日报》联手安徽《蚌埠日报》《淮河晨刊》发起新闻策划,共同寻找心怀感恩的“蚌埠张姑娘”,以了却牵挂她两年的心愿。
联系蚌埠警方查询户籍、联系当地村干部找人、联系在石狮市宝盖科技园有关方面找工友,甚至联系过石狮市殡仪馆查询“张云容”亡父相关信息……但因地址、姓名难以确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两地媒体记者苦寻“张云容”近半年未果。
过了次年春节,即将进入夏天,事情出现转机。2016年4月13日,本报编辑部再次收到张姑娘的信。这封信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发出,邮戳时间为2016年4月1日,与前一封来信相隔近半年。
“谢谢你们,帮我找到恩人黄光蚕叔叔,感谢你们!”张姑娘在这封来信中说,在写第一封信时,签名的瞬间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将本名“张文荣”写为“张云容”,“想不到给你们带去那么多麻烦,真是对不起各位了。”
原来,张文荣此前在石狮工作10余年,早已是两名孩子的母亲。“石狮有许多好人,除了黄光蚕,当年还有许多人给了我帮助。”谈起石狮,她充满感激。回乡后,张文荣在安徽蒙城一家保险公司工作。“虽然黄光蚕叔叔说‘这钱不用还’,但我心里还是放不下。”张文荣在信中说,“他老人家一定也不容易,而我们还年轻……”
在读罢张文荣的第二封信后,黄光蚕不禁感叹:“张姑娘真的很实在!”在他看来,两封千里来信,早已胜过万金!
寄信之后
跨越十年的不了情
“后来她又回到石狮,我们再次见上了面。”今年11月4日,记者采访黄光蚕时获悉,大约2020年的时候,张文荣和丈夫回到石狮工作,张文荣推着小板车摆摊卖衣服,直至今年中秋节前公公过世,夫妻才返回安徽老家。
“他们夫妻都非常好,偶尔路过我这里,就要进屋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我都说不要。”黄光蚕说。一次,夫妻“不打招呼”,悄悄取走黄光蚕放在墙外的一堆旧迷彩服帮忙清洗,从一件迷彩服的口袋里发现1000多元现金。“她来电话告知时,我才知道居然有钱放在衣服口袋里。我让她把钱留下作为洗衣服的工钱,她坚决拒绝了。”回忆起这件事,黄光蚕哈哈大笑。
“其实,在我心底,早已把黄叔叔当成自己的父亲。”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张文荣动情地说,“如果有机会,还会回到石狮”。
两封《感谢信》与本报的持续追踪报道,将两位新闻当事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就这跨越十年的不了情!
我与《石狮日报》的
文缘情深
作为县级主流媒体,石狮市融媒体中心“传播党的声音、服务人民群众”,也是石狮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与不少作者、通讯员结下深厚的情谊。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两位与《石狮日报》有着深厚文化情缘的作者,他们是纪培明和郭芳读。
纪培明
灯谜赏析 传播中华谜艺
纪培明是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泉州市级乡村记忆传承人、石狮灯谜非遗项目传承人。数十年来,他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发挥特长,活跃在石狮乃至全国各类谜事活动中,身体力行地传播中华谜艺。
退休后,纪培明发挥余热,参加石狮市老科协(银发人才总队)、老年大学、石狮政协之友书画院组织的文体活动,学习声乐、书法、灯谜,配合市政协文史委编撰《石狮灯谜》《石狮体育》《石狮村落》等文史资料丛书。他同时担任蚶江镇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用心用情做好侨联工作,架起家乡与海外侨亲的“连心桥”。
值得一提的是,纪培明每年参与组织全市侨乡谜会、校园灯谜艺术节等大型比赛,开展灯谜进校园活动,创作了4000多条谜作,在“学习强国”平台、《新福建》客户端、《石狮日报》等媒体平台发表80多篇灯谜评析和文章,其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猜3字热词)获得感》和《王维的素食主义》两篇文章,先后被“学习强国”平台刊发在《每日欣赏》栏目,分别获得100万次、50万次的点击量。
由纪培明担任撰稿人的《石狮日报》之“灯谜赏析”栏目,获评“福建省报纸副刊好专栏”。他利用这个专栏平台,积极撰写灯谜评析文章,传播中华灯谜文化,发表灯谜评析文章130多篇、近12万字。他撰写的灯谜论文《东方风来满园春,谜海正是扬帆时》获第八届中华灯谜文化节论文一等奖,他创作的3条灯谜获“中华灯谜金虎奖”,被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授予“中华灯谜金虎奖”优秀制谜手称号。
“《石狮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通过这张报纸,我在多方面得到成长进步,既认识了一些编辑老师,也结识了更多谜友。”纪培明衷心希望这张报纸越办越好!
郭芳读
撰写散文 留住乡韵乡愁
郭芳读是福建省作协会员,石光中学党委副书记、高级老师。他与《石狮日报》结缘于2008年的第一次投稿。
当时,电子邮件在社会上的使用率较低,他写了一篇《怀念父亲》的散文,想向《石狮日报》投稿,由于不知要寄给哪个编辑,便将文章打印出来直接寄到石狮日报社。他本以为稿子会石沉大海,没想到不久后就在本报《人在旅途》文学副刊发表了,他感到十分欣喜。这篇散文因触及人性痛点,算是有感而发,不少读者读后潸然泪下。
此后,郭芳读一方面注意阅读学习该副刊上发表的其他作者的文章,一方面坚持写作,不断向《人在旅途》副刊投稿。多年以来,他得到黄明定、黄成等编辑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与其他一些散文作者多倾向于抒写自然景物、个人情感不同,郭芳读更关注闽南文化、闽南习俗、传统节日、石狮风物、石狮古早味、民俗风情、老物件、老行当、网红景点等题材。他通过平时的采风、访问、游览活动,将石狮及闽南各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抒发自己爱家乡、爱石狮的真挚情怀,也以此留住乡韵和乡愁。
16年来,郭芳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研究乡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笔耕不辍,在《人在旅途》副刊发表了近百篇散文。2023年,他把在《人在旅途》副刊发表过的散文和新创作的作品收录于自己的一本文学专辑中,书名就叫《乡韵》,分为“乡愁古韵”“老旧遗韵”“狮城流韵”“校园风韵”“舌尖食韵”等篇章。
穿越山海的乡情
当石狮人背上行囊、离开故土,踏上异地的征程,“石狮融媒”新媒体平台宛如那穿越山海的清风,拂过他们的心田,奏响了一曲饱含思念、希望与羁绊的乐章,成为他们慰藉思乡之情、了解家乡变化的重要窗口。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两位在外的石狮乡亲,倾听他们与“石狮融媒”的不解之缘。
龚金超:跨越山海寄乡愁
(世界福建青年菲律宾联会联席会长、世界石狮同乡联谊会副会长)
以前,纸长情短,侨批是我们老一辈的寄托。如今,打开“石狮融媒”新媒体平台,那熟悉又亲切的乡音扑面而来。从媒体报道中,我看到家乡那古老的街巷,依然保留着岁月的韵味,那些童年奔跑过的石板路仿佛就在眼前。姑嫂塔,在阳光下依旧坚毅,它是我们石狮人心中的坐标,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记忆,也勾起我们深深的乡愁。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家乡的变化,通过“石狮融媒”记者的镜头和笔触,我们虽身处海外,但依旧能及时看到一座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日新月异:繁华的商业街、美丽的海岸线、高端的服装产业,以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新的学校、医院,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一切都让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满心自豪。
“石狮融媒”,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篇篇生动的报道,让我们这些人在千里之外也能触摸到家乡的温度。它就像一位忠诚的信使,将家乡的欢笑与泪水、繁荣与发展,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们。它缓解了我们的思乡之苦,更让我们为家乡的美好未来而欢呼雀跃,让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与家乡血脉相连,永不相忘。因为透过它,我们知道,家乡永远在那里,等着我们归来。
吴良杰:紧跟家乡发展步伐
(上海石狮商会会长、上海富山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初离家乡,我怀揣着梦想与不安,在陌生的城市中努力开拓市场。对于我在家乡以及上海公司的发展,“石狮融媒”也经常报道,这些报道是我与家乡联系的一条纽带。
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服装产业是我们石狮人的骄傲。“石狮融媒”公众号、视频号对家乡服装产业的报道,也成为行业的风向标。特别是近年来电商行业的崛起,那些关于国际服装潮流趋势的解析,新面料、新技术在服装制作中的应用,以及石狮本地服装品牌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消息,都让我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然能够紧跟脚步,紧握石狮服装产业的脉搏。透过“石狮融媒”,我看到家乡服装秀场上那绚丽多彩的服装,模特们穿着精致的石狮制造,那是家乡产业的骄傲。
“石狮融媒”还是我了解家乡商业政策和环境变化的窗口。政府对服装产业园区的建设规划、对电商直播等新兴销售模式的扶持政策,都通过媒体及时传达。这让我在异地也能紧跟家乡发展步伐。
对我而言,“石狮融媒”就像一位挚友,让我在商海有了更多的参考,让我无论走多远,都与家乡紧密相连。
当小记者,看大世界
“‘大记者’们,节日快乐!”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石狮日报》小记者团首期小记者蔡佳宝同学、“石狮融媒”小主持蔡宜辰同学发来记者节祝福,并向记者分享她们加入小记者(小主持)团的成长故事和难忘时刻。
小记者的经历让我养成了
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蔡佳宝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学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微信的方式,蔡佳宝告诉记者,当年加入《石狮日报》小记者团的经历,给她的学习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参加小记者团夏令营活动。“拓宽了我的视野,解锁了我的‘人生地图’,让所学知识在现实中有了标注。特别是古诗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在亲临西湖的那一刻形成了闭环。”
蔡佳宝回忆,在参加小记者夏令营期间,带队老师给每一个小记者布置了一项任务——每天写一篇新闻报道,要求每位小记者用文字记录每日的感悟和收获。“当时的我,在接收到任务的那一刻,就觉得这样一项任务会让人‘玩得并不尽兴’。可参与其中,我慢慢发现,在飞快的时间中,唯有文字才是永恒。”蔡佳宝在微信里说,“在那之后我去了很多地方,我都会用文字的方式小心地把当时的见闻和感悟记录下来。”
“笔耕不辍,真相永驻;镜头记录,公正长存。”远在北京的佳宝向“大记者”们送来了祝福,遥祝所有记者节日快乐,笔下生花,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难忘的“第一次现场直播”
蔡宜辰
(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两年前,带着对记者、主持人这一职业的好奇与兴趣,蔡宜辰(上图左一)加入石狮融媒小记者(小主持)团。“从此,我有了更多机会去感受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蔡宜辰说。
今年8月16日,蔡宜辰跟随石狮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陈鑫磊,一起参与福建省开渔文化节祥芝分会场的直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直播活动,我充满了期待,也有紧张和胆怯。”蔡宜辰回忆,由于是现场直播,必须提前踩点、备稿、了解渔港的相关知识,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在陈鑫磊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首次直播任务,“这次直播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新的体验和成长”。
今年暑假,蔡宜辰还和小伙伴们一起录制了防溺水的公益短视频,通过公益短视频的方式引导家长、学生加强防范,注意安全。这两年,她还参与石狮融媒“种太阳”栏目录制,内容涉及植物科普、品读经典等。凭借日渐增长的主持人经验,蔡宜辰成功担任所在班级“六一”节活动的主持工作。
蔡宜辰说,加入石狮融媒小记者(小主持)团以来,学到了很多关于采访、写作、主持的知识,这些都离不开记者、主持人的悉心指导,为她解答心中疑惑,教会她如何以更加敏锐和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
“感谢你们用镜头和笔记录下时代。我将以你们为标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素养和综合能力,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你们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11月6日晚,蔡宜辰通过妈妈的手机向记者发来这样一段文字。
记者:林恩炳 尼松义 邱育钦 刘晓娟
编辑:洪棉棉
审核:颜晓彬 林智杰
石狮市融媒体中心·石狮日报
石狮融媒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转自微信公众号“石狮融媒”
点击查看具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