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福 | 读家记忆·三元①:跨越沙溪的“老铁”

政务   2024-10-15 07:00   福建  






东站,对于生活在三明城的老三明人来说,是个并不陌生的地方。一提起东站,人们或许就想到鹰厦铁路,想起它旁边的铁路桥。跟东站一样,铁路桥也是民间的叫法。

如今,东站作为鹰厦线的货物装卸站点,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紧邻着它的铁路桥,终因改造而获得新生,再度与三元市民的日常建立起联接。

邢保兴摄

铁路桥建设当初,主要用于三明重机厂运输大型装备。这座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多桥墩平直梁桥,横跨沙溪,当年,沙溪航道尚可通航至闽江,但船只不多。设计者考虑到水路留给桥梁通航的上限,半个多世纪过后,再以现代航道标准比对当年设计高度,最终尺度还是得以通过。正是这一限高尺寸衡量,让铁路桥得以继续留存。

铁路桥,一个接地气的称呼。如今这里成了周边居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场所。沿着江滨步道,来到铁路桥头。顺着旋转梯台阶拾级而上,经改造过的桥头堡,用的是钢构件,站到堡的顶端,往两边眺望,原三明重机厂片区林立楼房,桥对岸东站铁轨,桥下滔滔的沙溪水,一览无余。

桥面铺整得十分平坦了,两旁护栏,镶嵌上火车车轮等元素。路面两根铁轨,被埋进重新浇注的桥面,仿真轨道,使行桥的人脑海里浮现出,当年火车牵引重型设备过桥的情景。

邢保兴 摄

当年大厂的老职工,相携着走访铁路桥。他们当中大多头发花白,步履蹒跚。这座横亘在溪流上的老桥,像一位老友,展开双臂欢迎他们的到来。他们一群人,相扶着站在桥头,拿着手机,彼此照相留念。照相完毕,或倚靠桥栏,或端立桥堡,当年参与建设这座城的青葱岁月一时又涌上心头。

当年曾驾驶机车驶向桥面的老厂机车工,如今人已不知去向,或是怡养天年,或是移居它城,偶尔也溯河回想旧时光。那台喷着煤烟,吐着热气的老机车,也已入库歇息,或又遭某一伯乐相中,将它运往哪个铁路公园,展示给日常乘着动车出行的人们。

一座桥,对过桥的人来说,不只是一段记忆。桥让步行的双脚,少却了路途的辛劳,让载物更加通捷。厚能载物,轻盈亦可。桥就是以轻盈之身,让两岸变短,拉近。

静谧间,打桥头来了一拨年轻男女,搭色丰富挺贴的衣装,丽展飘逸的发型,他们如刚出笼的鸟雀,在桥面上追打、嬉闹,他们不时地自拍,笑闹声扬起洒落,像一把碎银。

邢保兴摄

“这是厂二代、三代呢。”有人打旁边经过,悄悄地评说。“或是新生代。”有人补了一句。

桥下溪水汤汤,桥面巍然如初。这座经年行走重列的大桥,以它逐渐包浆的身姿,隐藏了自己的出生年月。它1958年12月动工,1960年12月建成,桥身全长260米。这座专用铁路桥,留驻了一座城的重工记忆。

作者:苏赢










来源:三元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元区作家协会

编辑:赖常熹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柳青  总监制:庄万强

三元之窗
由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主办,关注三元之窗,掌握最新三元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