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十月末,正是总结收获的季节,让我们来看看上游细胞培养领域的最新进展吧!
从CHO细胞pH调控对抗体聚集的影响到AMETA纳米抗体平台的应用,研究展示了细胞培养进展。基因表达优化、双特异性抗体构建和代谢模型辅助AAV生产等创新,提升蛋白质量、减少凋亡,为疫苗和抗体治疗奠基。
1)内质网pH升高与CHO细胞生长和双特异性抗体聚集相关
该研究发现,内质网pH(pHER)升高与CHO细胞的生长和双特异性抗体(bisAb)聚集增加密切相关,但与乳酸生产没有直接关系。通过优化细胞内的pH和氧化还原水平,能够降低蛋白质聚集,从而提升治疗性蛋白的质量。
阿斯利康
https://doi.org/10.1002/bit.28866
2)一种用于CHO细胞中重组蛋白生产的新型表达系统的优化
该研究优化了一种新的CHO细胞表达系统,通过引入Kozak和Leader序列来增强蛋白表达,同时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凋亡相关基因Apaf1,以提高重组蛋白的产量。结果表明,加入调控序列显著提高了eGFP、SEAP和IL-3等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且Apaf1基因敲除能降低细胞的凋亡率。该优化策略为重组蛋白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新乡医学院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76995-6
3)哺乳动物细胞中瞬时基因表达的改进策略
新乡医学院
https://doi.org/10.1007/s00253-024-13315-y
4)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适应抗体分泌的细胞特征鉴定
该研究分析了在CHO细胞中表达单克隆抗体(ETE)和双特异性抗体(DTE)时的细胞适应机制。通过对稳定细胞池和克隆细胞的多组学分析,发现生产高产量抗体的CHO细胞存在一些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差异,但不同克隆间的变异性掩盖了明确的生物特征。此外,基因拷贝数和转录水平与分泌能力密切相关。该研究提出了潜在的细胞工程靶点,以提高抗体的生产效率。
阿斯利康
https://doi.org/10.1101/2024.09.30.614046
5)用于稳定生产抗PD-1抗体的哺乳动物细胞系开发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CHO DG44细胞的稳定表达系统,用于生产抗PD-1抗体Nivolumab。通过优化信号序列和甲氨蝶呤处理,研究实现了高产量的抗体生产,且产物符合FDA和EMA的质量标准,为未来生物制药中的抗体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罗马尼亚布拉索夫特兰西瓦尼亚大学
https://doi.org/10.3390/antib13040082
6)SARS-CoV-2刺突蛋白在CHO和HEK细胞系中表达的糖型特征比较
该研究比较了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和人胚肾(HEK)细胞中表达的SARS-CoV-2刺突蛋白的糖型特征。研究发现,CHO细胞表达的刺突蛋白具有更高的糖基化复杂性,包括多种类的糖链,尤其在末端唾液酸化和N-羟乙酰神经氨酸(NGNA)残基上,这些差异可能影响刺突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表明,CHO细胞的糖型特征虽然较为复杂且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但其在生物制药中的生产效率较高。本研究为未来疫苗和抗体开发中表达系统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https://doi.org/10.1007/s12033-024-01288-2
7)自适应多表位靶向与增强亲和力(AMETA)纳米抗体平台的开发
牛津大学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9.04
8)利用SpyCatcher/SnoopCatcher单元实现重链与轻链之间特异性配对的双特异性抗体构建
山形大学
https://doi.org/10.1186/s13036-024-00454-z
9)利用GSMMs和多组学方法改进基于HEK293的AAV生产
该研究利用多组学方法和基因组尺度代谢模型(GSMMs),优化HEK293细胞系的AAV(腺相关病毒)生产。研究分析了两种HEK293细胞株(高产株HP和低产株LP)的代谢和细胞反应,发现LP株的伪缺氧状态导致AAV生产效率较低。抑制HIF-1α可显著提高病毒衣壳产量,但同时减少病毒基因组数量。该研究为提高AAV生产效率提供了重要的代谢调控靶点和数据驱动的优化策略。
维也纳大学
https://doi.org/10.1101/2024.10.10.617556
10)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保护性抗体分离鉴定
该研究分离出一种人源单克隆抗体(18_14D),它能够靶向H5N6禽流感病毒中的N6神经氨酸酶,通过弱抑制酶活性和增强ADCC功能在小鼠中提供保护。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显示,18_14D结合在N6四聚体的独特位点,阻止紧密闭合的NA四聚体形成。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人类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机制,并为设计基于NA的下一代流感疫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