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开启,旨在为奋斗在各个岗位上的无名英雄,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分享感悟的平台,无论您身在何处,只要心中有光、有爱,这里就是您展现风采的舞台。欢迎广大政法干警积极投稿,投稿邮箱:wyzfygs_ynzf@126.com。
倾听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我刚进办公室,一阵电话铃声响起,值班的安保人员一句默契的“他又来了”预告了我们又将开启一场拉锯战,瞬间感觉头顶如万朵乌云飘过,而我,就算再力不从心,也唯有硬着头皮上。回头看了一眼神色阴郁的同事小何,我故作轻松地调侃了一句“走吧,天不会塌”,然后带着她下楼接访。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接访这名重复举报、投诉、上访的老人,诉求一成不变:“法官枉法裁判,我不服。”
从第一次收到他的材料,到在接访过程中对他进行了详细的答复,并做了大量的法律释明工作,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也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核查结论是相关案件、承办法官均不存在其反映的问题的情况下,接访就是一次次的重复。
“我们的核查结果是这样的,您看啊,第一,第二......”
“这个案子判错了,我就是不服......”
我们彼此都试图说服对方,就这样陷于无限循环的徒劳中,而这一次,我决定不再一味地去“说”,而是换种方式去“听他说”......
老人入座,彼此都不开口,气氛有些沉闷。我让小何给老人倒了一杯水,算是打破了些许尴尬,老人原本的剑拔弩张也明显收敛了些。
“领导,我又来了,今天来就是想问问我这个案子你们到底能不能处理。”
要是以前,我会脱口而出这个案子已经核查多次了,确实没有问题,可那就意味着我立刻在彼此的交流中立起了一面墙,结果可以预见。略一思索,我说:“别急,喝点水,把你的想法跟我们说说,我们会如实记录下来。”老人迟疑片刻后,开始娓娓道来:早年间如何跟邻居家置换通道,两家一直按照约定各行其道相安无事,后来因一家盖新房占用了通道影响了通行,到他不得已向法院起诉时却因为缺乏证据而败诉......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不复杂,按照法律程序、举证责任承担,三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但是换到当事人的角度,也许一场败诉的官司俨然已成为了他心里解不开的结。
他前后叙述了快一个小时,中间我们基本没有打断他,只是认真地将他说的话记录下来。说到后来,明显他已经在向自己妥协,知道自己寻求法律救济的困难在于举证不能、知道要让两家冰释前嫌友好相处的症结在于妥善处理矛盾,对此,我们建议他可以申请由当地基层党组织组织双方调解,最大可能地化解矛盾,保持理性、积极沟通才是最有效的处理方式。
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反驳我们,沉默片刻后他说“等我回去再试试......”,就这样,接访接近尾声,临走时他几乎没看我们几页的接访笔录就草草签字,略显尴尬地说了一句“你们辛苦”后离去,而我也终于长舒一口气。
这是我到督察岗位以来,接访时说话最少的一次,却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我不确定他以后还会不会来,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不会再像之前一样执拗了,不是因为我们真的说服了他,相反是因为我们认真听他说了他心里憋着得太多话,正是因为我们从主动说变成被动听,让他压抑的情绪得到了些许的释放,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在某一个时刻,他坚持的“情与理”与我们一贯坚持的“法与理”中间并不是非此即彼。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工作中都时常遇到这样的场景:面对一项工作、一个当事人,你用尽了各种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一筹莫展,然后你怒火中烧、惊慌失措或垂头丧气,只剩下再三思量:我还能怎么办?并有可能为此焦躁、失眠、自我怀疑......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惯性思维,习惯了在与人沟通过程中试图想要通过说服对方、据理力争、强迫对方认同却反而制造了沟通的阻力。
在面对这种两难的处境时,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去倾听、去询问、去反思、争取基于对方述说的内容给予反馈或者甚至能够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让对方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被感知,这种意想不到的“降档”操作也许更能使人敞开心扉。就算最终我们仍然没能彻底地解决问题,但是起码,彼此之间不再是明显对立的关系,相互都有了回旋的余地与可能。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云:“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本就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你不是别人,没有走过他走过的路、看过他看到的风景、经历他遇到的人,又怎能希望他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认同你的观点。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我刚进办公室,一阵电话铃声响起,值班的安保人员一句默契的“他又来了”预告了我们又将开启一场拉锯战,瞬间感觉头顶如万朵乌云飘过,而我,就算再力不从心,也唯有硬着头皮上。回头看了一眼神色阴郁的同事小何,我故作轻松地调侃了一句“走吧,天不会塌”,然后带着她下楼接访。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接访这名重复举报、投诉、上访的老人,诉求一成不变:“法官枉法裁判,我不服。”
从第一次收到他的材料,到在接访过程中对他进行了详细的答复,并做了大量的法律释明工作,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也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核查结论是相关案件、承办法官均不存在其反映的问题的情况下,接访就是一次次的重复。
“我们的核查结果是这样的,您看啊,第一,第二......”
“这个案子判错了,我就是不服......”
我们彼此都试图说服对方,就这样陷于无限循环的徒劳中,而这一次,我决定不再一味地去“说”,而是换种方式去“听他说”......
老人入座,彼此都不开口,气氛有些沉闷。我让小何给老人倒了一杯水,算是打破了些许尴尬,老人原本的剑拔弩张也明显收敛了些。
“领导,我又来了,今天来就是想问问我这个案子你们到底能不能处理。”
要是以前,我会脱口而出这个案子已经核查多次了,确实没有问题,可那就意味着我立刻在彼此的交流中立起了一面墙,结果可以预见。略一思索,我说:“别急,喝点水,把你的想法跟我们说说,我们会如实记录下来。”老人迟疑片刻后,开始娓娓道来:早年间如何跟邻居家置换通道,两家一直按照约定各行其道相安无事,后来因一家盖新房占用了通道影响了通行,到他不得已向法院起诉时却因为缺乏证据而败诉......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不复杂,按照法律程序、举证责任承担,三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但是换到当事人的角度,也许一场败诉的官司俨然已成为了他心里解不开的结。
他前后叙述了快一个小时,中间我们基本没有打断他,只是认真地将他说的话记录下来。说到后来,明显他已经在向自己妥协,知道自己寻求法律救济的困难在于举证不能、知道要让两家冰释前嫌友好相处的症结在于妥善处理矛盾,对此,我们建议他可以申请由当地基层党组织组织双方调解,最大可能地化解矛盾,保持理性、积极沟通才是最有效的处理方式。
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反驳我们,沉默片刻后他说“等我回去再试试......”,就这样,接访接近尾声,临走时他几乎没看我们几页的接访笔录就草草签字,略显尴尬地说了一句“你们辛苦”后离去,而我也终于长舒一口气。
这是我到督察岗位以来,接访时说话最少的一次,却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我不确定他以后还会不会来,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不会再像之前一样执拗了,不是因为我们真的说服了他,相反是因为我们认真听他说了他心里憋着得太多话,正是因为我们从主动说变成被动听,让他压抑的情绪得到了些许的释放,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在某一个时刻,他坚持的“情与理”与我们一贯坚持的“法与理”中间并不是非此即彼。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工作中都时常遇到这样的场景:面对一项工作、一个当事人,你用尽了各种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一筹莫展,然后你怒火中烧、惊慌失措或垂头丧气,只剩下再三思量:我还能怎么办?并有可能为此焦躁、失眠、自我怀疑......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惯性思维,习惯了在与人沟通过程中试图想要通过说服对方、据理力争、强迫对方认同却反而制造了沟通的阻力。
在面对这种两难的处境时,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去倾听、去询问、去反思、争取基于对方述说的内容给予反馈或者甚至能够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让对方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被感知,这种意想不到的“降档”操作也许更能使人敞开心扉。就算最终我们仍然没能彻底地解决问题,但是起码,彼此之间不再是明显对立的关系,相互都有了回旋的余地与可能。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云:“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本就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你不是别人,没有走过他走过的路、看过他看到的风景、经历他遇到的人,又怎能希望他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认同你的观点。
“理解万岁”不该成为一句空口号,当我们试图去说服而不能的时候,试着放下些许坚持与“我认为”,仅仅需要静静地听,也许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想,这也是一种丰富、一种力量、一种成长。
“理解万岁”不该成为一句空口号,当我们试图去说服而不能的时候,试着放下些许坚持与“我认为”,仅仅需要静静地听,也许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想,这也是一种丰富、一种力量、一种成长。
往期精选
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
出 品
审核:裴卫国
责编:李亚兴
编辑:钟丹樯
来源: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
曲靖市委政法委
转载请注明出自公众号
云南政法(ID:ynzf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