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为什么不需要A-10攻击机?

百科   2024-12-12 00:02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昨天我们浅谈了美国空军的“老伙计”A-10攻击机。有人就问了,我国为什么没有选择开发一款这样廉价又好用的对地攻击机呢?

在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A-10攻击机在美国空军中的战术地位及其历史使命。

首先,我们将视线拉回到A-10攻击机诞生的70年代。1970年代初,美军对刚刚结束的越南战争仍心有余悸。越南战争中的长时间战斗、高强度对抗、以及密集且持久的地面战斗,特别是丛林战,让美军急需一种装备,其性能与A-1型攻击机相似,能够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这种装备需要具有厚重的装甲、多样的武器挂载能力、优秀的低速性能,能在战场上空长时间盘旋,且成本较低。A-10攻击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美军希望它能成为越南战场这种“非对称战场”中的得力助手。

进入第二阶段,冷战后期,80年代的到来让美苏两军在中欧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美军逐渐占据主动,将“主动防御”策略升级为“接续部队打击防御”。这一策略旨在利用战术航空兵的优势和陆军师团的防御能力,既在当面交战中使用火力战有效阻滞苏军的攻击,又能在战争初期夺取制空权,并深入打击苏军的战役纵深。在这一背景下,A-10攻击机在北约防御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随着AGM-65D/K全天候空对面导弹的研发与批产,A-10攻击机原本只能在白天作战、只能使用非制导武器的限制得到了改善。同时,随着美军在战争初期夺取制空权的把握增大,A-10攻击机在战场与浅近战役纵深的活动也变得更加安全。

在这样的前提下,A-10攻击机逐渐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坦克杀手”。然而,这个“坦克杀手”更多时候反坦克依赖的是AGM-65D这种轻型空对地导弹,而非其著名的GAU-8型航炮。据统计,这门航炮的实战命中率并不高,任务实际效果也存疑。

进入第三阶段,冷战结束后,随着苏军装甲兵团的威胁骤然消失,A-10攻击机一度面临定位不清的问题。90年代初,美国空军甚至考虑过退役所有A-10。然而,21世纪初的两场局部战争让A-10攻击机再次焕发新生,其任务重点也再次发生转变。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随后的治安肃正作战中,美军发现极度需要一种可以靠前部署、维护方便、出动率高、任务多样性好的廉价攻击机。为此,A-10攻击机被升级为A-10C型,增加了精确制导弹药和目标指示吊舱的携带能力,从传统的“反坦克攻击机”变成了真正的“多面手”,既能反坦克,又能航炮舔地,还能客串定点清除任务。

然而,当我们回归到“我国为什么不要A-10攻击机?”的话题时,会发现A-10攻击机的这些任务变革与我国空军的任务环境并不吻合。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空军的制空作战能力尚不成熟,A-10这种低速攻击机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的实际效果和战场生存力并不突出,甚至不如当时已经淘汰的伊尔-10强击机。而反坦克任务则主要依赖强-5这种可以低空高速突防的机型。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并没有迫切的治安作战任务,因此也不太需要A-10C这样的机型。

至于目前,随着我国军改后对地攻击体系的日益完善,由陆军航空兵和空军战术航空兵共同构成的战场与战役纵深遮断支援体系逐渐成型。A-10C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陆军航空兵的武装直升机和空军航空兵的歼轰-7A型歼击轰炸机所覆盖。此外,随着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A-10攻击机在性能和成本上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例如,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亮相的“九天”无人机,其作为攻击机使用时,无论是性能还是成本效益,都远超A-10攻击机。

综上所述,从A-10攻击机的历史发展、任务变革以及中国空军的任务环境来看,A-10这类攻击机对于我国而言早已过时,中国空军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采纳这种并不符合自身需求的装备。

asiavikin
军事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