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育霖 | 土豆情结

文摘   文化   2023-10-21 09:02   陕西  

土豆情结

作者 | 段育霖

秋日一个周末,女儿放学回家后,让我给她做蒸土豆,本来计划晚上是熬稀饭,炒菜,再热两个馍。她说不行,就想吃土豆。女儿的要求,就是老爸的乐趣。母亲回老家后,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蒸土豆了,也许是女儿想奶奶了,把思念寄托到了土豆上。

蒸土豆,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吃着顺口,做起来也顺手。正好大妹国庆节从陕北老家带来了一箱土豆,这是她自己开荒种出来的。由于干旱缺水,这些土豆的个头比苹果还小,也许是成长艰难,形状也坑坑洼洼,如果拿到市场上估计很难找到买家。但对我来说,这箱土豆虽小,运到西安却饱含亲情;样子虽丑,拿在手里却十分暖心。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削起皮来,能感觉到小土豆非常瓷实,削掉皮用水冲洗后,土豆洁白细腻,需要用力切,才能分成两半,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切土豆的情景。

把削了皮切成两半的土豆放到蒸锅里,开水蒸了十几分钟,女儿就到厨房里催问熟了没。应该快好了,拿筷子在土豆上戳了戳,已经熟透了。关了火后,马上开始炝调料。土豆最好拿黄油调才香,大妹考虑很周详,顺带给拿了一小瓶黄油,陕北的黄油是由胡麻、黄芥制作的,原料和味道不同于芝麻香油、也不似菜籽油,有独特的香味。油热后把葱花蒜末放入炒香,再放点酱油,醋,花椒面,还有老家特有的泽蒙花,色香味俱全。可惜没有酸菜,我就炒了一盘醋溜白菜,作为吃土豆的配菜。

不知是有基因遗传,还是从小母亲经常给吃蒸土豆的原因,女儿特别爱吃蒸土豆。我把刚出锅的热腾腾的土豆给女儿盛了一碗,只见女儿熟练地用筷子扎成碎块,放了两三勺炝好的调料,夹了一块放嘴里,很享受地说:“嗯,真好吃。”不一会儿又瞄着我碗里的土豆,抢夹到自己嘴里,简直到了贪吃的程度。

陕北老家细密的黄土地里长出的土豆,独具特色,切开了看颜色洁白,长得非常密实,吃起来非常面、非常沙。陕北的土地特别适合土豆生长,夏秋之交只要有两三场及时雨,碧绿的土豆苗会开出一串串娇嫩洁白的小花,藏在土里的果实就会疯长,以致于有的地面还会裂开小缝,告诉人们这里孕育着大土豆。

每到金秋十月,地上的土豆蔓子由绿变黄,由盛变枯时,地下的土豆却鼓鼓囊囊,结对成串。天气晴朗的日子就是刨土豆的好时节,小时候到地里刨土豆总有一种寻宝的感觉,看着土豆苗,就想知道地里藏了几个土豆,个头会有多大。往往是刨出一个大的,带出几个小的,再往远刨,说不准还会挖出一两个惊喜。每每刨出形状怪异的土豆时,大人小孩会停下来看看,感叹一番;要是刨出个头很大的土豆时,会带来一阵惊叫:多大的土豆,多好的土豆!而孩子们会互不服气,憋着劲儿挖,想挖出更大的土豆来。终于刨出个大个头了,会高兴地让大家看:“妈妈,我这个土豆大不?”“哥哥,我这个土豆有你的大没?”跟着大人们一起劳动,有一种腰酸背痛的辛劳,也能增添不少乐趣和成就感。

到了后半晌,大人小孩都比较疲劳了,肚子饿得也力气不足了,土豆也堆成了小山,父母就让我们兄妹们把干燥的土豆蔓子捡拾一堆,再挑一些不大不小的土豆放到豆秆中间,开始烧土豆。袅袅烟雾中,渐渐闻到了土豆的焦糊味,把焦皮的土豆在火堆里翻上几次,一家人就围过来,甚至把附近劳作的乡邻喊过来分享。这时土豆表面是黑蛋蛋,剥掉黑皮里边却白灿灿。我们就一边吹着热气,一边享受着新鲜土豆那焦皮沙瓤。直到今天,还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刨土豆的季节,人们三五成群地到农家地里吃烧土豆,这也是一种怀念乡土生活的情结,也许其中蕴含着人类先祖在狩猎采摘时代那种群体性的饮食共享习性。

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人们遵循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个五口之家一年至少要收获四五十袋土豆来度过生活并不宽裕的年成。秋天收获的这几十袋土豆是度过整个漫长冬季的主要功臣。那时候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土豆,早上是蒸土豆,晚上是炒土豆。如何把土豆吃出滋味考验着母亲们的手艺,特别是蒸土豆关键就在那一碗调料,那一缸烂腌菜。一口热土豆,一口冷酸菜是寒冷的冬季独有的生活味道。

丰收意味着收获的季节要付出更多汗水和辛劳,辛勤的汗水也化作乡亲们对生活更大的热情,以及对来年更大的希望,就像每家至少有一孔窑洞来居住,每家也需要一口给土豆安身的地窖,这是必不可少。地窖由于深入土地下,冬天才不怕冻坏土豆。曾几何时,主要靠各家各户分散化家庭种植的土豆向合作社成片经营转变。陕北黄土地因为沙壤土,温差大,光照足的气候和环境特点,是土豆生长的最佳区域。据统计,榆林全市已有200万亩土豆集中种植区,并形成了全程机械化种植基地,亩产能到5000斤,产值达到了120多亿元的规模。如今在西安市的各大大小小蔬菜市场,陕北土豆非常受欢迎,不少人在买土豆时会问:“这是哪产的?”卖主会毫不迟疑地说:“这是陕北土豆,放心买。”

现在,城市人蒸土豆吃的饮食习惯已经越来越少了,只有我们这些从小在农村成长的半城市化人,味蕾里还留着蒸土豆的味道。从健康饮食的角度来说,其实这种五谷杂粮搭配原汁原味的吃法对身体是最好的。只可惜现在的饭菜精工细做,掩盖了食材的本性。女儿既然喜欢,就把这种吃法种植到她的味蕾里,也是留住我们这一代人对乡村生活的印记,对即将消逝的原生态饮食聊以寄托。

——作者简介——

段育霖,府谷县王家墩人,现居西安,就职于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业余喜欢阅读与思考,著有《他乡故乡》《角色担当与能力提升》(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
往期精彩推荐

/散文 丨 范惠萍:的故乡


/诗歌 丨 李永刚:今日立秋

/散文 丨 韩青莲:祈雨

/小说 丨 王刚:消失不见的牲口

府谷文学
府谷文学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