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全称为秘鲁共和国,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秘鲁与中国远隔世界上最宽阔的大洋,印加文明与中华文明又是自成体系,但秘鲁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却远没有一般人所想的那么疏远。
1849年10月,首批75名广东华工抵达秘鲁
华人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
已留下了170年的足迹
至今,秘鲁华人华裔超过300万人
其中,广东籍华人占90%
秘鲁是南美华人华裔最多的国家
秘鲁人更爱把中国人称为“老乡”
早期华人赴秘的历史背景
1849年10月,即鸦片战争发生后的第九年,第一批“契约华工”共75人背井离乡,乘丹麦船“费德里科·吉耶尔莫号”,经过120天的艰难航行,终于抵达了秘鲁的卡亚俄港,从此便拉开了华人移民秘鲁的序幕。
到达之后,他们开始了艰辛的异国生活。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在铁路、矿山和鸟粪场修路、铺铁轨,或在种植园里种地、采摘蔬菜水果,为秘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闻名世界的秘鲁中央铁路就是其劳动成果之一。
脚踏实地的华人们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如今走在利马市区,中国元素随处可见, 唐人街上中国传统牌楼上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题词成了游人的旅游景点之一
▲200米的利马唐人街,是南美洲最著名的唐人街,熙熙攘攘的行人中多数都是我们熟悉的“中国面孔”, 置身其中,一点儿都不像是在南美的秘鲁。
中秘文化往来日益密切
中国与秘鲁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中国与秘鲁等拉美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Ruta Marítima de Seda)和“马尼拉大帆船”(Galeón de Manila)即“中国之船”(Nao de China)就开始贸易、文化和人员往来。
1971年11月中秘两国建交,在快速发展的政治、经贸关系推动下,两国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秘鲁是拉丁美洲华人最多的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些华夏子孙的后裔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秘鲁经济发展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
▲ 秘鲁的中国新年
▲2017年12月,由广东省侨务办公室赠送的一对石狮子正式落户利马唐人街,与身后印刻着“中华坊”的绿色琉璃瓦牌楼、绵延200余米的唐人街道交相辉映,中秘友谊由此又多了一个见证和一份祝福。
华人对秘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早期华工和华侨把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带到秘鲁,把生产技能传授给秘鲁人民,为秘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1886年正式成立的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是秘鲁华侨、华人的全国性总机构。取名通惠总局,意在“通商惠工",总理秘鲁华侨的慈善公益事业,加强华侨相互扶助,继承和发场中华民族传统,维护华侨权益。历年里,侨界通商惠工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业绩斐然、饮誉全秘的企业家、农业家,对秘鲁经济的发展贡献良多,对中秘交往起到桥梁作用。
另外,在首都利马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街道上到处都是中国餐馆“Chifa”的招牌。当地华人按照“吃饭”的广东发音翻译过来就是“Chifa”,所以“Chifa”就作为中国餐馆的招牌一直沿用至今。目前秘鲁大约有8000多家中餐馆,中国的餐饮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秘鲁人的生活当中, 美味可口的中国菜肴早已成为秘鲁人餐饮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唐人街贺岁活动的盛况
▲每逢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唐人街的舞龙舞狮表演也深受秘鲁人民的喜爱,甚至很多表演者就是秘鲁人,学习中国太极拳和武术的秘鲁人同样不在少数。
2019年5月29日,秘鲁驻广州总领事馆与中山中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中国和秘鲁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搭建合作平台,双方将在人文、经贸、旅游、教育等各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适逢华人到达秘鲁1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一系列庆祝中国和秘鲁友好交往活动将陆续举行,以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为两国人民心灵沟通搭建跨越大洋的桥梁,同谱中秘人文交流繁荣发展的美好篇章。
2024年,当地时间11月14日晚,秘鲁钱凯港宣布“开港”,这座由中企控股和投资开发、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约80公里处的港口,吸引世界目光。
作为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要项目,钱凯港项目一期工程始建于2021年,包括4个码头泊位。港口最大水深达17.8米,能停靠18000标准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可实现近期每年100万、远期150万标准箱的设计吞吐能力。建成后将成为南美洲太平洋沿岸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助力拉美地区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并成为中秘友好经贸往来新的连接点和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