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俯瞰图。
从城市到海岛,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针对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在答好社会治理这张“综合试卷”上坚定提笔、精准破题。从创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到成立区社会治理中心,再到全国沿海县区首家海上融治理中心,“普陀实践”正成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来源和底气。
支部建在船上
先锋冲在潮头
不久前,在普陀区沈家门渔港码头,“航行的支部”海上党建指导员将一袋袋“蓝湾暖心礼包”送到渔民们的手中,礼包内有优惠政策、安全手册等。“礼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种关心与鞭策,鼓励渔民紧跟时代步伐,耕海牧渔,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活动现场,“浙普渔68260”船只负责人罗永康说。
作为全国最大的渔场所在地,普陀区有各类船舶2400余艘,从事渔业捕捞、远洋运输的人员有7万余人。发展优势在海、潜力在海,但管理难度也在海,如何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海上治理效能,动员党员办好船员“船上事”“家里事”“心头事”,一直是普陀区努力的方向。“航行的支部”应运而生。
党员船员常年漂泊在海上,为改变原有镇(街道)(以下简称镇街)“管不好”、行业“管不到”的现状,普陀区全面实施属地、行业“双重管理”。以党员比重最多的渔业生产领域为例,在区块上,依托10个镇街船管站建立党支部,根据船舶类型、党员分布等,结合生产作业编组建立109个党小组,由党员船长或轮机长担任党小组组长。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党组在条线上构建“快响激活、平急结合”的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建立“海上三员”队伍,即通过“属地+行业”联合选派海上党建指导员参与党支部工作指导;由编组(为解决一条船出海安全问题,将2~4条船进行编组)党小组组长担任编组互助联络员,贯通上下开展组内互助互救;由船上党员担任船头“红色前哨员”,承担所在船舶安全值守、政策宣传、意见收集等职责,平时各司其职,战时(如防汛防台风、海上救援)统一指挥、协调调度。
在平战体系运行中,一个个“航行的支部”引领着“航行的船舶”“航行的党员”比作用、比作为、比奉献。
“浙普渔68261”党员船只负责人俞立德在接到其他船只求救信号后,历经8小时在50海里内开展救援,其被评为舟山市优秀共产党员。蚂蚁岛5轮乘务员在做好乘务工作的同时,向乘客大力宣传和弘扬新时代“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在海岛客运站组建“爱传递”志愿服务队,保障生鲜时蔬“绿色通道”通畅,完善海岛物流配送,打通海岛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普陀区还有效整合“海上老娘舅”“东海渔嫂”以及执法部门等海陆治理力量,通过先锋船引领带动编组船只、涉海党员引领带动船员等方式,形成岸上有组织、港口有阵地、海上有先锋的海上治理组织体系,先后开展抢险救灾、化解海上矛盾纠纷等700余起。
聚焦群众需求
化解矛盾纠纷
今年4月,一艘普陀鱿钓船的4位实际产权人,因股份转让合并问题产生矛盾,涉及金额高达5300万元。区海上融治理中心了解情况后,积极介入,依托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模式,成功化解矛盾,推动有关人员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调解协议。
渔业是普陀区传统产业,如何破解海上管理机构多但联动难、海上矛盾多但联调难、海上问题多但联治难、海上信息多但联处难“四多四难”问题,一直是普陀区社会治理着力攻克的难点。
去年,普陀区成立全国沿海县区首家海上融治理中心,联动公安、司法、海洋渔业、海事、海警等部门力量,引入海运、修造船、远洋、油品等涉海行业协会随驻,邀请专家团研究员、法治咨询专家指导参与涉企纠纷研判化解,并得到宁波海事法院的大力支持。中心运用“调解在前,诉讼兜底”模式推进海上诉源治理,形成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海事商事争端多元化解模式。自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调处各类海上矛盾纠纷200余起,涉及金额近亿元,实现调解成功率、履行率、满意率三个“百分百”。
海上融治理中心的成立是普陀区在社会治理领域持续创新突破的生动体现。
作为海洋大区、陆地小区,普陀区在发展道路上有不一样的“苦恼”。首当其冲的,便是住人岛屿众多、群众过于分散,社会治理的触角不能有效延伸的问题。为此,普陀区创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通过网格员与群众点对点、面对面交流,将民情民意快速传达和反馈,有效推动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海上老娘舅”调解现场。
为进一步解决海岛群众矛盾纠纷多头跑、反复跑、多地跑的问题,普陀区成立区社会治理中心,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引入社会治理领域,统筹整合诉讼服务、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劳动仲裁、海事渔事等涉及矛盾纠纷较多的25个部门力量,构建“网格—社区—乡镇—区”四级联动体系,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社会治理实效有效提升,诉求解决时效从4.5个工作日提升至2个工作日,矛盾纠纷化解率从86.3%提高至95.5%,群众满意率达98.9%。
动员多方参与
实现共治共享
近日,“共富方舟·惠民行动”活动走进六横镇滚龙岙村,为当地村民送去义诊、政务服务、文艺汇演等民生服务“组合套餐”。“除了有义诊,还可以咨询各项政策,真是太方便了。”村民乐秀常说。
普陀区在2022年首创“共富方舟”惠民行动,通过“党建+志愿服务”模式,每月至少2次以“方舟”巡回航行形式为海岛群众送去优质服务。以“共富方舟”作为海岛社会治理的切入点,普陀区组织司法行政干部、律师等志愿力量深入偏远海岛精准送法普法,现场解决问题。同时,将“方舟行动日”作为“民意收集日”“问题研究日”“事件办结日”,以为民服务“暖起来”助推基层治理“活起来”。
党建“一子落”,治理“满盘活”。近年来,普陀区突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社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共治,56家区属单位与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建立资源、需求清单,实现相融共赢。
普陀区还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和群众的作用,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治理的潜力和活力。
普陀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中心是普陀区县域治理的重要实体窗口,中心集合了公益慈善类、志愿服务类、公共服务类等社会组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志愿者协同”的模式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搭建起了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众的“连心桥”。“东海渔嫂”、普陀乡贤“新居民”、“老娘舅”等多方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全民清洁日等志愿服务品牌的持续深化,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新常态。
在渔村,普陀区同时打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组合拳”,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快形成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良序,新时代乡村和美画卷已全面铺开。
坚持与时俱进
提升治理效能
普陀区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强化服务、优化流程、深化举措,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走进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一楼办事大厅15个受理窗口一字排开,让群众享受“一个门受理、一站式解决、一条龙服务”。针对重大疑难复杂纠纷,建立以法官、首席调解员、援助律师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3+X”会商研判机制;对海事渔事、劳动争议、房屋质量和物业服务管理等矛盾纠纷,明确各个环节,落实专人调解;对社会舆情隐患纠纷,建立“日会商、周研判、月分析”社会风险防控机制,并提出指导性建议。
如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有了新内涵。网格员不仅是政策宣传员、信息采集员、风险排查员、矛盾调解员,还是困难群众事务代办员、抢险救灾员。今年,普陀区聚焦“发展之困、民生之忧、作风之虚”开展“网格夜访”工作,全区163个联村驻社团队深入网格开展走访,梳理形成环境卫生、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清单,并分层分类推进解决。今年1至10月,共收集问题2743件,办结率达99%。
同时,普陀区建立基本覆盖社会各领域的“大数据库”,分析研判、预测预警、辅助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集成“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等软件模块,建设线上矛盾调解中心,简化立案、调解、协议签订等流程,将矛盾调解工作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实现解纷“跑零次”。
评论
海岛治理的“普陀实践”
龚上华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作为海洋大区、陆地小区,因地制宜探索以“党建引领、海陆统筹、社会参与、法治保障、数字赋能”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具有三方面借鉴意义。
党建引领定方向。普陀区坚持党建引领,把支部建在船上,针对原有镇街“管不好”、行业“管不到”的海上治理特殊性,通过建立“航行的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办好“船上事”“家里事”“心头事”,实现了党组织“工作从有形到有魂”“触角从陆地到海上”。
专业护航解难题。针对海上矛盾纠纷化解的“四多四难”问题,普陀区成立全国沿海县区首家海上融治理中心,这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通过融合海上治理部门资源,完善工作机制与业务流程,搭建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海事商事争端多元化解模式,该区实现“小事不上岸,大事不出港,矛盾不上交,化解在海上”的善治目标。
真抓实干焕新颜。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普陀区在治理过程中通过党建引领统筹各方资源,动员社会组织和群众力量参与,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等方面出真招、求实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讲好社区故事
传递百姓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