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陈进国《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文化   2024-11-09 09:42   浙江  

作者: 陈进国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出版年: 2024-9
页数: 988
定价: 15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1750928


本书简介


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一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近世以来,南方乡土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乡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民俗化、仪式化的术数记忆的深刻影响。风水术数作为一种竟争性的精神力量反复刺激了地域各阶层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文化想象和可能机会。透过风水术数这一面镜像,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中国“连续性文明”何以可能、何以生长。“术数中国”(冷传统)与“礼义中国”(热传统)堪称“文明中国”铜板的阴阳两面,一直纠结并左右着我们的历史心性、文化记忆和行为选择。

处在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历史进程之中,源自中国传统“生生(善生)”存有观的风水术数,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提醒”与“告诫”?当它可计算和可实操的技术层面的功能与意义日渐褪色,而主要作为天地人神“诗意栖居”的“超越性传统”和“精神性力量”来凸显此在的意义的时候,当下的我们,如何直面内在化于我们自身历史的“冷热传统”?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纵深视角。



作者简介



陈进国,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宗教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核心集刊《宗教人类学》《粤港澳大湾区宗教蓝皮书》等。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和中国民间信仰、民间宗教领域的学术研究。著有《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等。

目录

导论 一个中国“冷传统”的探寻与反观 04
第一节 学术史回眸 07
第二节 问题与路径 17
第三节 生生:风水宇宙观与风水社会 26
上篇 风水信仰与乡族社会的文化统合
第一章 在地社会的发展与丧葬文明的风水遗存 003
第一节 衣冠南渡:墓葬文明的术数沉淀 005
第二节 因土成俗:丧葬明器制度的一体化 038
第二章 “中国”意识的地方记忆与风水的文明隐喻 079
第一节 在地意识的形塑与地域空间的风水想象 081
第二节 建构正统性:地方风水故事的文化母题 119
第三章 汉人的迁流模式与乡族社会的风水动力 139
第一节 风水术数的催化与乡族意识的觉醒 140
第二节 乡族社会的迁流与风水的理想世界 156
第四章 风水资本的整合与乡族社会的宗族发展 191
第一节 风水信仰与庄氏家族的系谱认同 192
第二节 风水信仰与丁氏家族的文明儒化 237
第五章 风水资源的交易与乡族社会的秩序构建 262
第一节 风水选择惯习与家族的自我协调机制 263
第二节 祖墓风水合约与宗族共同体的形象塑造 282
第三节 风水资源的争夺与乡族社会的治理脉络 294
第六章 风水话语的构建与乡族士绅的文化情结 311
第一节 乡族士绅与地方学场的风水营造 313
第二节 乡族士绅的风水取向与地方社会发展 340
第三节“儒理”风水观与乡族士绅的实践伦理 354
下篇 风水信仰与地域社会的民俗记忆
第七章 风水宗派的知识谱系及其地域化形态 385
第一节 理气派的术数实践及其地域传布 386
第二节 形法派的拟像化表述及其意义想象 425
第三节 风水宗派的折中取向及其地方实践 467
第八章 地域文化网络与风水术数的传播渠道 486
第一节 安镇符咒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488
第二节 寺庙抽签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535
第三节 扶乩降卜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555
第四节 选择通书与风水术数的传播 573
第九章 祭祀礼仪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599
第一节 竖造仪轨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601
第二节 丧葬仪轨与风水观念的民俗传承 625
第十章 祖先崇拜与墓葬纪念物的风水象征 672
第一节 骨殖替代物与墓葬风水的意义传承 673
第二节 坟墓形制的符号化及其风水象征 705
余论 术数中国:我们如何解释和理解“风水” 741
第一节 华夏化与乡族化:风水作为社会文化资本 743
第二节 术数化与理性化:风水作为纵贯的文化体系 750
第三节 造化与异化:风水作为象征意义图式 758
附录
附录一 福建出土的买地券文本摘抄 769
附录二 石敢当点眼科科仪文书摘抄 780
附录三 明清时期福建风水示禁碑文摘抄 799
附录四 福建风水诉讼案例谱牒资料摘抄 840
附录五《晋江古檗山庄题咏集》拓本摘录 885
主要参考文献 893
增订版说明 933
专家推介 937


推荐语


最近,对于区域社会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由于国际与国内一批学者的努力,取得相当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一研究将历史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沟通,将历史学的文献研读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合,把当下的实际社会生活现象与古代历史传统联系起来,使我们更加生动和形象地理解历史上的民间信仰和现实中的社会风俗。目前,以保存旧俗与文献较多的广东、福建、江西数省的大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尤其出色,而陈进国博士正是在这方面的中心——厦门大学从事研究,并师从陈支平教授进行博士论文写作的。这部博士论文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本书文献资料价值很高,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查与田野考察。对于福建地方文献的调查,是一个很艰苦的工作,尽管前此已经有大陆(如厦门大学已故傅衣凌教授,现陈支平、郑振满教授等等)、台湾以及国外(如法国远东学院)的一些学者的努力,但因为各自用力方向不同,涉及民间风水信仰的这一类资料平时尚较少人关注,也相对较少引用,一切需要从头开始,而且本书涉及的文献,上至考古资料、宋元风水方技之书,中为明清方志、家谱族谱,下及当代通书、符箓,而田野调查则见于私人笔记、访谈记录以及照片资料等等,仅就这一点,本书就已经有其价值。

其次,本书内容与角度有其独特之处。过去的风水研究,除了从历史角度做风水史研究外,多侧重于风水的技术与观念背景、风水与地理和建筑的配合关系等等,从最早的 Johann Jakob Maria de Groot,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Vol. Ⅲ),到近年的渡边欣雄《风水:气の景观地理学》(人文书院,京都,1994)、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钱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汉宝德《风水与环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等等,大体不出这一范围。

但是,本书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第一是风水与乡土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史的研究角度,主要讨论的是风水在福建地方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第二是风水构成的福建民间信仰世界,这是宗教与信仰史方面的研究,主要讨论它如何被乡土社会所接受,并形成一种民俗信仰;第三是风水信仰与乡土社会中士绅的关系,这又涉及了一个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如何面对看来是小传统的风水信仰的问题,因此它又涉及了思想史,即知识阶层的身份角色与观念接受的问题;第四则针对风水信仰(包括祖先墓地、家族祠堂的安排)与家族系谱的关联,这又是如今相当热门的家族史的内容。

     再次,本书不仅选择了一个相当好的研究角度,而且在理论架构、历史叙述两方面结合得相当出色。作者不仅广泛阅读欧美、日本以及台湾学者的有关著作,对本课题的研究史有相当的了解,而且能够采撷东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相当丰富的文献与田野资料,将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思想史糅合在一起,构筑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从而对于作为中国一个区域的福建的历史状况、社会生活与信仰世界,有了较深入和细致的论述。

——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系文科资深教授



研究中国文化中的风水传统是一个很紧迫的学术任务。在西方我们只有几本介绍性的书[J.J.M. de Groot(高延),Stephan Feuchtwang(王斯福)等],以及一两本翻译的风水手册(主要就是 Michael Paton)。目前唯一研究风水具体情况的书就是丹麦学者 Ole Bruun 的 Fengshui in China (原著 2003 ;2011 Open Access 复印),关注 20 世纪 90 年代的四川。虽然这些作品都有贡献,但是它们都不如陈进国教授的著作。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文献分析,陈教授获得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把风水当作旧社会的迷信是现代社会常常听到的看法。虽然如此,只有通过对风水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很多传统与现代地方社会的表现。社会矛盾与其解决之道也经常依靠风水的语言:不了解这个语言,我们就不能更好地解释地方社会的过程。除非我们能够做长期的田野调查,否则这种文化理解也是得不到的。所以我非常感谢陈进国教授给我们做过这种调查,让我们从很多角度了解风水在中国社会及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田海(Barend J.ter Haar),德国汉堡大学中国学教授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学界知名公益平台,学术前沿发布地。每天坚持更新全球范围内历史学新书、新刊、会议资讯、经典论文、人才招聘等学界动态;偶尔分享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