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研究?
创业
2024-10-09 23:30
吉林
最近,一下子收到了三个学生的文章的审稿回复。其中一个学生,我给他安排的一个小小的工作,梳理目前他的研究的全部研究现状,撰写一个文献综述,收到的审稿意见最为有趣:Given the current period of scientificexpansion,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publications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across virtually all fields, reviews andsyntheses such as this are highlyyaluable.(鉴于目前科学发展的时期,各个领域的出版物和知识生产显著增加,像这样的综述和综合性研究非常有价值。)我的学生,我希望他们的第一个工作都是对自己要研究的目标的一个综述。很多人都认为综述是大牛写的,除了要有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全面认知,还有能通过梳理得到新的重要结论。其实我觉得普通人也是应该写综述的。在学历强烈内卷的今天,科技文章数量几乎是在呈几何级数增长,更大高校、研究院所对招聘人员的要求与日俱增,其中第一个门槛往往就是发表的文章的影响力。盲目的追从文章的影响力推动了各个学科对于新方法、新材料的探索,而很多时候缺乏了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100多年前,英语世界形成以后,英美便成了这个世界的旗帜,一切都在追着英美的步伐,尤其是科技,英美如何点亮科技树,我们就如何点亮;英美如何做科学我们就如何做科学。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靠发表英文期刊的情况来评判一个学生、一个学者。
好在旧世界的欧洲发展的不快,很多欧洲国家还保持了保守的科学态度。我读书的时候,写毕业论文时读了一些欧洲学生的博士论文。他们的论文放在当下国内肯定是无法通过同行评议的,因为论文的格式是不合格的。就我参考的一位苏黎世大学的毕业生(如今是法国著名的头足动物专家)的毕业论文而言,只有几个章节的标题和一些解释的语言,其他的就是粘贴的他发表的文章,包括发表的综述性文章、关于方法论的文章和一些自己研究的文章,甚至其中一些文章他都不是第一作者。这数篇经过同行评议,发表了的文章,如果放在国内博士论文里,拿出去同行评审,是注定过不了关的。
在英语世界国家和亚洲国家,做短平快研究更容易让科学家成名,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但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科学的未来在哪里?每年批量的刊物增加、批量的文章增加,但我们的科学前进的速度真的加快了么?扯大旗做虎皮,夸耀自己的研究、夸大研究的价值,把一些科普工作当作人类的重大突破,在当下可能是有意义的,但随着科学“大跃进”的结束,留下的最终是什么?在欧洲,科学还是兴趣主导的,不管你发了CNS还是普通期刊,工资收入并没有什么分别。这可能是古老欧洲经济没能再次腾飞的主要原因吧:没有在科学家面前悬上那块永远咬不到的肉。我想未来还是要培养一些有科学思维,经历完整科学训练的人,人才要知道怎样做科学。如何梳理面对的课题的研究现状,应该对方法论有着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终利用所发现的问题和所提出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得到新的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更能胜任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
我们需要那些“旗帜”,但“旗帜”之下,需要一些踏实的东西去作为未来的基石。社会的发展需要AI、需要大数据、需要量化,但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是没有地质学这个学科的。一些坚实的工作才能让这个学科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