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关系的产物,从生命之初的母婴关系,到长大后结交朋友、谈恋爱,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找「别的人」。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在关系中寻找什么?换句话说,是什么让你和 Ta(而不是另一个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是「看见」。
心理学家们发现,我们之所以能和特定的人发展友情甚至更进一步的爱情,往往是由于「被看见」的强烈体验(Badhwar, Neera Kapur ,1993)。
很多文化的语言都用看见来代替爱的表达,哈萨克语的我喜欢你是「我清楚地看见你」,希腊语有「爱是长久地凝视」。
「看见」也是一个心理学上挺常见的概念,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
被看见的那一刻
我觉得不孤独了
「被看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邀请了周围几个朋友来分享:
🦁️:「有天下午情绪不太好,一个人跑到了天台上,当时的男友跟了上来但是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不远的地方陪我坐着,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了。」
🐈:「离开一段挺糟糕的关系,一直在自责中走不出来,一个朋友听我聊完说,他这人真的不咋样啊,你没做错。感觉自己所有的委屈都被看到了,胸口的一块大石头搬走了。」
☔️:「我学历不高,在公司一直有点自卑,一次会议上领导认认真真地肯定了我的方案,哇,终于有人认可我的价值了,差点儿在会上哭出来 🥲。」
还有个朋友 🍬 这样描述「被看见」的感受:「就好像心里一块黑暗的角落,啪地被照亮了。」
图片来源:pexels
你发现了吗?「被看见」意味着我们的某种情绪感受被另一个个体接收到了,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映照出了自己。
于是我们从中确认自己的感受,体验到爱和自我价值感——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了。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用「自体客体」来形容被看见的情感经验:就像一个压在嘴边,一直没有办法说出来的东西,被说了出来。
他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和母亲在公园里玩,小孩子紧贴在母亲身旁,太阳闪耀着,鸽子在周围走来走去。突然间,那个孩子大胆地离开了母亲身旁,走向那些鸽子。他每走三四步,就回头看一下。
他想要看到母亲对他的成就展现出骄傲的微笑,想要看到她的骄傲。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可以通过拥抱、表情或者更直接的话语来表达「我为你骄傲,我的孩子。」
那一刻,孩子就被「看见」了。
生命最初的需求:
被看见,自我才得以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最初都需要被养育者看见,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很多心理学家都一再强调这一点:
克莱因说:「存在等于被感知」。
温尼科特说:「最初的镜子是母亲的脸,当婴儿看着他的母亲时他看到了什么?他看见了自己。」
心理治疗师布兰登也认为,所有人都是在人际关系中体验我们是谁,他把人们希望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赏的感受称之为「心理可见性」的需要。
当一个生命最初被更多的「看见」,就更容易拥有坚实的自我身份和价值感。反之,人们对自己只有一团模糊的分散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比如一个孩子的情绪表达是被否认掉的,哭也不行,笑也不行,笑说你得意,哭说你事多,你希望被夸赞,对方却羞辱你。这时候 Ta 也会把自己否定掉,觉得没有存在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周遭的人使我们成其为人。
图片来源:Rose Dabin
被看见
我们才对一个人产生依恋
一个婴儿有两位照料者, A 只负责提供食物,B 只负责陪着 Ta 逗他 Ta 玩 。你觉得婴儿跟谁会更亲?
答案很可能是 B。根据依恋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在《依恋》中的研究结论:能够决定婴儿依恋的重要因素是对婴儿做出反应的速度以及和婴儿互动的强度,而仅仅提供食物并不能导致依恋行为。
也就是说,真正的「看见」一个人,才是依恋产生的基础。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只会和特定的人发展亲密关系(交朋友、谈恋爱),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产生了「被看见」的体验。
心理学家布兰登称这种体验为「认可的冲击」——
「当我们遇到一个像我们一样思考的人,他注意到我们所注意到的东西,重视我们所重视的东西,我们不仅会与这样的人产生强烈的亲和力,也可以通过对那个人的感知来体验我们的自我。」
图片来源:pexels
被看见还是疗愈的开始
是自我改变的契机
很多流派的心理咨询师,都强调治疗过程中要给来访者「被看见」的体验,向来访者传达:「我听了 、我明白了 、你不会被审判。」
因为看见里包含着深深地接纳,对方能够感觉到呆在这个关系里是安全的。这时 Ta 才会尝试去做真实的自己,伤痛也会慢慢浮现出来。
而且「被看见」可以大大增强一个人的自尊,使 Ta 有改变的动力。
但现实生活中中,大部分人看到一个人身上的问题,总是忍不住先去批判 Ta 、纠正 Ta(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不要着急下论断,不妨试试先去问问一个厌学的孩子为什么讨厌学校,一个回避亲密关系的人在害怕什么,一个出轨的男人在家庭之外寻找什么。
看见了,才有改变的可能。
但被看见
其实并不容易
被看见的体验是很珍贵,但并不容易,主要在于它需要一个人「真正超越自身的边界,去理解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Kohut, H,2010)。
这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喜好厌恶和需求,不把主观性凌驾在另一个人之上,不去理想化他们。
于是我们经常遇到「不被看见」的体验:
有时候是因为处在一段不够真诚的关系里,对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特定需求,根本没想去看见。
有时候对方本身是一个人格不够成熟健全的人,并没有看见别人的能力。
再或者,对方只知道一股脑地给予,而不在意我们真正需要什么。科胡特用「成熟的道德主义」批评这种「自以为是」的看见:一种过于主观的以自己为标准的看法。
但也没关系。
如果你现在没有身处一段好的关系里,不能被别人看见,那就先去练习看见内在的自己吧。
去看见那些成长过程中一直被忽略和打压的体验,去看见内心真实的活力和欲望,并且接纳它们。
然后深情地对内在小孩说一句:「I see you」。
图片来源:pexels
我想起《阿凡达》,发现电影里人们不说我爱你,而是说 I see you——我看见了你。
作为纳威人的语言,「I see you」表达的是「不仅用眼睛看见你,而且是用心灵感应你。」
愿大家都能拥有被看见的幸福体验,能够用心去感受自己和另一个人。在每一个需要爱的时刻照亮自己,也照亮身边每一个需要看见的人。
你有过「被看见」体验吗?欢迎评论区和我分享❤️
你好,我是花时间 一个当妈四年后赴美国读研 爱知识、有温度的心理学科班生 喜欢「花时间说」,欢迎来聊哦 加我的个人微信▽
更多推荐文章,点标题即可阅读: 【心理学】让这世上多一个幸福的人,总是好的。 【荐读】生日那天,我登记了中国器官捐献志愿者 【开箱】花时间开箱:那些提高生活幸福感的小物 【日常】正是我们带娃时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游戏】+1up!这几个超有趣的亲子游戏,能给老母亲们成功续命! 【英语启蒙】让孩子寒假不掉队还更充实,看这几部英语启蒙动画片就对了~ 【高频词】免费sight words app和实用资源大放送!家有3岁+孩子必收! 【自然拼读】省钱贴:免费的自然拼读APP和资源送给你!还有“防坑”指南哦! 【编程】“智商税”还是“必选项”?说说少儿编程的那些事儿~ 【编程app】亲测少儿编程游戏app,孩子爱玩易上手,连老母亲也爱了爱了~ 【资源】世界顶级教育网站限免开放资源,实用清单给大家整理好啦,还有资源领取哦! 喜欢本文,转发、点赞、在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