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古代皇帝、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功绩、品德、行为等为其所定的称号。但不少人都把“谥号”的“谥”误读为yì,其实它的正确读音是shì (音同世)。
谥,读作shì,是个形声字。从言,其古文字形像是张嘴伸舌在说些什么,表示“谥”与言论有关;益表声。《说文解字》中说:“谥,行之迹也。”《论衡·道应》:“诔生时所行为之谥。”——《论衡·道应》 。所以“谥”的本义是指后人按其生前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文字。
谥号是一种评价,既可以是褒扬,也可以是贬斥。我们比较常见的褒扬的谥号,如“武” ,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等,谥号“武”表彰的是他们的雄才大略和对外扩张的武功。
还有“文”,周文王姬发、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杨坚等,谥号“文”表彰的是他们有经纬天地、道德博闻、慈惠爱民等美德。
关于贬义的谥号,如“灵”,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喜好声色享乐,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给狗穿华服发俸禄。还有楚灵王荒淫好色,尤爱细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句话就是说他的。所以谥号“灵”批判的是那些昏庸无道,扰乱国家的人。
所以谥号就是根据这个人生前所为给出的一个盖棺定论,后人光从谥号就能大概了解,这个人是勤政爱民,雄才大略?还是昏庸无道的!
谥号、庙号的区别
可能很多人会问,赵匡胤是宋太祖,那太祖是什么意思?其实太祖并不是谥号,而是庙号。
庙号与谥号不同,谥号是帝王、大臣们都有的,是根据生前所为评判的。而庙号却是专属于古代帝王的,死后在太庙供奉时使用。
庙号分为两种,开国君主为“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太祖指的是创基立业的,如汉太祖刘邦,后梁太祖朱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清太祖努尔哈赤等。
太宗通常指的是第二位皇帝,有治国才能的,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唐太宗李世民等。
“谥号”的正确读音是shì hào,指的是古代皇帝、诸侯、大臣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功绩、品德、行为等为其所定的称号。千万别与庙号的意思搞混了!
更多小七解字请点击下方链接哦:
“姽婳”不读“wēi huà”,这个词与秦淮歌妓有什么关系?
"酩酊大醉”中的“酩酊”不读míng dīng , 也不读 míng dǐ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