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县城内会馆 公馆 大院

民生   2024-11-20 15:57   安徽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民国时期县城内会馆 公馆 大院

孟庆沄


民国时期县城内会馆 公馆 大院

会馆、公馆、大院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起源、渐兴、繁盛与衰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种历史事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与文化事象,同时又是历史与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因此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蕴义。会馆、公馆、大院虽然作为一度辉煌的历史事象,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历史舞台上谢幕了,但是它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续并绽出绚丽的新花朵,充当着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并在异国他乡播撒着友谊、文化与和平共处的种子,为丰富多彩的世界经济、文化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怀远有哪些会馆、公馆、大院呢?


一、会馆有山西会馆、福建会馆、徽州会馆。


1、山西会馆,位于西门岗南段,坐西向东,在培德道学院南首,启慧女中(淮西女中对面),建于清道光末年,当时怀远商业兴隆,特别是明至清朝在东顺河街、新河街、引凤街一带生意兴隆。金银钱财要流通,银两携带不便,山西人便进入怀远做生意,开钱庄,当时有“无晋不商”之说。晋人多了便组织同乡会,选择在西门岗建立四合院会馆,便于开会研究有关事宜,为便于饮用水,在会馆北首挖一水井。自1903年起美国人在西门岗大兴土木建学校盖医院。美国人要将水井围进医院内,当地群众一致反对,必须将水井留在墙外,经过说理斗争,终将水井留在墙外,因东首是牌坊,水井在西首,留井必须拐弯,在井的东、南、西是围墙,留个巷出进,井三面是墙,所以群众称会馆井又叫三墙夹一井。到民国年间1920年大关(税关)拆除后,商业开始衰退,山西人逐步撤离。会馆结束,此房改为宋氏宗祠的分祠。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三青团安徽省支团部怀远分团部。解放后为汤师长宿舍,2008年拆除。


2、福建会馆,又称天后宫,亦名玛祖庙。供奉玛祖女神。建于咸丰年间,位于永平街刘家拐,坐南朝北,大门上首书”福建会馆”四个大字。共三进,大门内有一戏台,每逢节日,祝贺开会和唱戏。二进为大殿,供奉玛祖女神,天后女神为泥塑像。三进禅堂是会堂,议事场所。二侧东西厢房各六间,为宿舍,接待外来人员。主持道士吴守江,会馆大门对面,街北有一拱辕门,内为天后娘娘下辇处。林氏原为蒲田人,捐助兴建福建会馆(同乡会亦为玛祖庙)玛祖原名林默,福建蒲田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出生后不哭故称“默娘” 从小聪明,孝顺父母,有一身游泳本领,能乘席渡海,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海难船只。因此当地渔民十分感谢她,后渡海去台湾,死于台湾,人民称为“玛祖”。 清康熙32年(1684年)晋封为“天后”, 全称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玛祖生日,也是祭日,凡福建商人,路过福建船只人员都上岸集会,求玛祖保全家平安发财,保行船平安等。会期唱三天戏,津浦铁路建成后, 顺河街一带生意衰退, 福建船只减少, 会馆也无人光临, 只有道士吴守江看守会馆,每年秋天城乡爱好斗蟋蟀的人,都聚在天后宫内,比赛斗蟋蟀,后也成流浪人的栖身场所。解放后为粮食公司,后为面粉厂。


3、徽州会馆,亦叫徽国公祠,文公祠,朱熹祠,是徽州人同乡会,位于老西门外元龙街西北首,龟山头山西首,是徽州人集会、议事、办公场所,大殿供奉朱熹,朱熹是安徽婺源人(今江西),当时有”无徽不商”之说。怀远是水陆码头,有涡淮两条河流,加之在涡河口有一税关,来往船只要经过,必须停船上岸报税,税关在河中间拉一绳索,检查报税后方可放行。特别是粮食生意红火时,就盐、粮行而言,在涡河两岸顺河街、新河街、引凤街就有三十余家。怀远又处在淮北平原,粮食主产区,生意十分兴隆因此徽州人来做生意人也就多了。徽州人很会做生意,通过将南货北运,北货南调,在怀远作为集散地。他们为便于协商成立同乡会,如发生什么事,遇有困难事去找同乡会帮助解决。


二、公馆有陈家公馆、邱公馆、邓家公馆、郭家公馆和梅公馆。


1、陈家公馆,又称陈凤楼公馆 ,共有三处,一是老公馆位于文昌街南端坐东面西,共六进,十间宽,每进房屋均有走廊, 房屋高大, 冬暖夏凉. 进大门往里走,中间有一走廊, 直通后大门玉帛街,解放后为公安局的看守所。另一处是陈凤楼十子住地,在文昌街街西,坐西面东,前后七进,西至城墙。还有一处在佟家楼街,坐北朝南有房数十间。解放后为城关镇。


陈凤楼是武官,少时家贫,生活无着落,后从军当兵做伙夫。在一次战役中,军队大败,主帅刘六麻子受伤落马,可巧陈凤楼赶到,把大帅扶马上鞍,随其逃走,在途中遇到敌军,陈凤楼奋力抵抗,杀出重围,克服重重困难脱离危险,保住主帅,平安回到军营。主帅回营后,包扎伤口,收拾残兵但不见其人,问及士兵,方知是伙房一伙夫,主帅让其找来,见其人身躯魁武,果然是他所找之人,十分喜悦,对陈说今后不要去伙房就跟我吧. 陈凤楼从那时起从小队长, 经过战役节节上升, 至总兵, 徐州部道。后在怀远建公馆,广置田产,家有数顷地,有上八顷,中八顷,下八顷田地。妻妾生十子。


2、邱公馆,位于文昌街南端,南首为郭宝昌公馆,北首与陈凤楼老馆,三家公馆相连,前后五进,每进各一院落,解放后为县人民银行。另有一住宅,在小桥口北首前后三进,是邱小和尚(外号)住处。


3、邓家公馆,位于南门外文星街北端,坐西向东,共四进, 横跨七间宽, 中间有走廊, 后进中间往西为一大院落, 院内为操场。 建于清朝年间, 由邓良辅字振罡, 兄弟排行老二,堂兄弟行六,官至建威将军,其妻被封为一品夫人。 怀远北新集邓嘴人,老百姓都称邓六爷。 在民国年间, 因邓氏家庭败落, 将这住宅卖给了美国人, 后将此处开办小学名为“培英小学”后又改为淮西小学, 从幼稚园到六年级是完全小学。解放后为文化馆县电影放影队, 县人武部。



4、郭家公馆,位于文昌街最南瑞,大门南侧是文昌街的拱门,门上书“文昌街” 三个大字。建于清朝1840-1900年间,由郭宝昌所建,怀远人都称郭四老爷, 还有句竭后语, 四老爷骡子,-- 快活出牲。前为门面, 后坐西向东两进各有一院落,第四 笫五进,主房均面向南, 各有一院落, 后为大厅, 大厅后为花园,在花园有一两层小楼, 大厅南侧有一小巷可通向玉帛街。


5、梅公馆,位于永平街西段, 坐北向南,共五进 ,是梅东益发迹后所建,梅东益字如筠,名东义,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怀远县兰桥乡梅郢村一农民家庭, 身材魁梧,面庞黝黑,性情暴躁,膂力过人,嗜赌成性,同治元年(1862年),他输光了家当后投军从戎,被编入淮军马三元营下,其人作战勇敢,很快在淮军中名声大震。后随李鸿章部攻克苏州、太仓、江阴、无锡、金匮等州县。同治三年(1864年)又攻破镇江、吴江、常州、湖州府,继而力摧平湖、乍浦、海盐等太平军营垒。梅东益的乐字营全军辖步队四营,炮、马队各半营,勤勇卫队二棚,官兵2270人。此地匪盗猖獗,梅东益悉力寻访,趁元旦雪夜,率兵突袭,将匪盗全部剿灭。沧州一带提起此事,至今仍广为流传。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统领淮军仍驻沧州,奏补授贵州提督之名,官至从一品。抗战前为私塾馆, 抗战胜利后为永平小学, 解放后为永平小学, 现为县文工团宿舍。


三、大院有田家大院、宫家大院、林家大院(圩)


1、田家大院,分南北两处, 南门外文星街街东,与宫家大院相对,另一处是在佟家楼街东首,北至新街,是清田翰林老家。田庚,字绍白,晚号荆叟又号璞翁在光绪年间, 考取进士, 在翰林院任编修,后任徐州知府,后又调任苏州为苏州道,也是怀远最后一个翰林。清朝被堆翻后,国民政府聘任田庚为安徽省民政司司长后任苏州税务总长,田庚生六子九女。


2、宫家大院,位于南门外文星街(古为县东街,今为南大街),宋氏宗祠南首,与一人巷相连,西首是县衙,有一大院落,是宫尔铎返回故里居住地,怀远县城有宫、宋、杨、林四大家族,宫姓排列第一家,所以为第一家是因为经明、清两朝百年发展,成为怀远名门望族书香门笫,从清以来至光绪200余年,共有二十八名七品以上官员,其中有父子翰林,兄弟翰林,吏部天官,三省巡抚、知府、知州、知县等。宫姓大都在外为官在怀城较少。现尚住有宫姓后裔四、五户,另宫姓多住在洛河(今淮南)。


宫氏家族在清朝乾隆年间宫兆麟由贡生捐任湖北安陆府通判,后历升南昌同知、福建兴化知府、山东济东道、山东粮道、湖南按察使、云南按察使、布政使、广西、湖南和贵州三省巡抚等职。宫绮岫(1725-1796)兆麟长子,初为禀生、历任知县、知府。宫应麟由庠生捐贡生,奉孝母亲恂恂乡里,捐资修建上桥。宫尔铎(1838-1908)别号抱璞山人,自称师吕道人,初佳科举为国子监生,曾任陕西乌延知事,延安同州知府,兼安边理事同知,加三品衔顶戴花翎补用道。诰授朝议大夫,从四品,例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皇帝。清末腐败,对时局不满,产生避世之念,辞官回归故里怀远。他说我姓宫,宫字下是吕字,找与吕纯阳有缘,回乡后选择在大仙庙修建纯阳道院,但因来往人多不宜修行,又选在涂山禹王宫,建盖三间吕祖殿修行,仍然觉得不清静不宜修行成仙,又经多地考察,最后在(1908)光绪三十四年,选定在定远残谷寺修行,夏季一天雷雨着电而“羽化’ 享年七十岁。


3、林家圩子亦名新河街, 位于涡河与淮河交汇口的北岸, 在清末民初新河街逐步形成, 生意十分兴隆. 直至大关撤除(1921年) 加之津浦铁路建成后, 蚌埠兴起, 新河街随之败落, 生意逐渐转移, 在军阀混战期间曾被兵燹殆尽。1938年日军轰炸用燃烧弹将新河街烧炸一空, 于1950年建堤防, 林家圩子全部拆除。


林家圩子, 是林氏家族集聚的地方, 是用土在周围堆集而成, 东、西、南、 北留有四个门, 圩外是水沟, 圩内有近百户人家, 都是林姓,路面用石板块铺成。圩子西门设有团防局维持治安保卫工作。南门外是三皇庙供奉三皇庙台。东门是文昌宫有三间大殿供奉梓潼神君。祠堂隔壁是林氏塾馆,在大门上方有“林氏家塾”四个石刻大字。专为林氏子弟开办,也有个别学生是林氏亲戚子弟。在太平天国后期,1906年林氏敦请邑里的禀生,贡生设馆办学,名“毓秀学堂”由林介端负责。办洋学堂不久, 因有人不信洋学堂,加之缺乏算术、历史、地理教员,停办后又改私塾。后又在祠堂对面北极阁,修建大殿三间和两侧厢房, 新建办公室,教师宿舍等房舍。办学教师经费由文昌宫、北极阁庙地收取的租粮收入付给。 于1924年由大通煤矿林文端及其弟林赓臣出资扩建, 增设教室课桌椅,改名怀远县第八高级小学,后改新河小学。1935年汪冰石在本校任教两学期,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北口是林氏宗祠,祠堂内有仪亭、假山。大门外有水塘,大路旁设有长乐凉亭,亭子周围设有座位,供来往人员休息。


林家圩子商业,圩子内有东西、南北二条主街,两侧有杂货店、酒坊、盐粮店、窑麻干货、京广百货店、菜饭馆和油坊等。但以盐粮行为多,来往船只将货物运至涡河口东顺河街、新河街一带为集散地。在附近县如宿县、灵壁等县,不通船只有用太平车、手推车(小红车,小独轮车)运货。用马拉车较少,大都用船运,因此怀远县有水陆码头。后因铁路通车,修建蚌蒙公路,交通发达,税关关闭等多种原因,生意转移,加之日军轰炸,繁盛一时的新河街从此逐渐平静下来,解放后修筑淮河堤,圩子拆迁,就此再也见不到新河街,只能听到新河小学,学生朗朗读书声。


会馆,公馆,大院是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它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而且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会馆首先是明清时期易籍同乡人士在客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服务于同乡、同业人员,为其提供聚会、住宿、商业活动等场所,具有同乡会、商会性质;公馆多为达官贵人居住或办公之所,是其身份地位象征;大院也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多为家族聚居,以家族传承和生活为主。


总之,会馆、公馆、大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背后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时代与家庭的关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制度和民俗文化的资料,为研究近代时期的社会风尚、地方习俗、商业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刘 声  口述

孟庆沄写于一中清留居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来源:怀远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灿  校检:宫元昊  审核:王玉
监审:惠新永
监制:梅向利




榴乡怀远
怀远县融媒体中心权威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