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未平《长安西望》连载(19)这次,中国充满自信、喜悦和期待迎接自己的21世纪,并将此视为新纪元、新征程的开始

文化   2024-11-01 08:53   陕西  




编者按:《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叙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二十年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用探铲在中亚各国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考古学科的话语体系。王建新教授团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该书为陕西省2023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2024年全省干部20本读本之一。


海未平大学教师,博士,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理事。主要从事跨文化管理、文化比较、文化地理、中亚历史文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功底扎实,属学者型作家。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美文》《延河》《秦岭》等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





他讲了两个方面,“一是到上个世纪末为止,中国考古学界整体没有走出国门。虽然八十年代有出国留学的人,但即使到了国外,研究的课题还是中国考古,很少有人做外国考古。对中国考古这么一个大国学科来说,我们只是研究中国考古,而在此外的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我们的近邻日本有埃及考古学家、西亚考古学家,也有研究非洲、中亚、美洲的学者,但是我们没有,这个状况不符合中国考古学科的大国地位。

“其次从文明研究来说,文明探源工程已经开始,很多人都在关注中国文明、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但是如果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特别是对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不了解,而且也不了解中国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这些文明的互动关系,那么怎么可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中国文明的特色、特征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清,关起门来研究中国文明就是自说自话,是不可能弄清楚的,对研究中国文明本身来讲,也必须走出去。从学术研究、文明研究,特别是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中国考古必须走出去,不能再等了。”

后来,王建新写了一篇文章《呼唤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的这些想法对大多数考古学者而言,无疑是大胆超前,甚至异想天开的。

在从成都回西安的路上,王建新下定决心,不能再等机缘了,机缘得自己创造。

踏上寻找大月氏之路
河西走廊

2000年,人类步入新千年,同时也跨入了21世纪。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因登峰造极的学术成就和名冠世界的学术声誉,成为那个时代学术界的象征和符号。1972年,他曾这样预言: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他还说:如果有来生,我愿在中国。

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中国一败再败,几乎让人绝望。好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并未泯灭,救亡复兴的能量依然深厚而强大。倥偬之间,又一个百年,又一个轮回。这次,中国充满自信、喜悦和期待迎接自己的21世纪,并将此视为新纪元、新征程的开始。

这年暑假,王建新团队正式踏上寻找大月氏之路,对他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个新的开端。踏出这一步,他们开创了两个第一:国内第一次以考古手段寻找大月氏文化遗存;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第一次系统开展游牧文化研究。

寻找大月氏就当然要锁定河西走廊西端,因为《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月氏最初行牧于“敦煌、祁连间”,而锚定的研究对象则是墓葬,因为游牧人群逐水草而生,居无定所,能够留下的遗迹不过墓葬而已。

20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7月29日,“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会议开幕之前,王建新与自己的老朋友、日本茨城大学教授茂木雅博相约,花了一周时间仔细参观了敦煌莫高窟。茂木雅博是位非常友好的日本考古学家,他在西北大学设有奖学金,后来还将自己的一部分藏书捐给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8月3日会议结束后,王建新又和茂木雅博从敦煌到兰州考察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

结伴而行的还有茂木雅博的中国留学生孙晓岗,以及一名日本女研究生。奇缘邂逅,好像天意注定,四个人都属蛇,茂木雅博比王建新大一轮,王建新比孙晓岗大一轮,孙晓岗又比那位日本女学生大一轮。这迅速拉近了大家的关系,四个人都十分珍惜这样的缘分,这趟旅行从一开始就充满愉悦和趣味。相同的专业领域,相同的学术志趣,他们有聊不完的话题,每当有人贡献新的观点和新的史料时,车里就充满了兴奋和激动。河西走廊燥热的夏天,烘热了四处飞扬的灰尘,晒蔫了杨树和庄稼,却没有让这一车人感到丝毫的旅途劳顿和夏日困乏。

他们从敦煌到玉门,过嘉峪关、酒泉,再到张掖、山丹、武威,最后抵达兰州,沿路参观和考察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和重要遗址。而王建新更关心的是河西走廊上公元前后的文化遗存,还有这里的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

河西走廊,一个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的名称,虽然是一个地理学名词,却蕴含着更为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

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之西而得名。从兰州向西钻出重峦叠嶂的乌鞘岭抵达古浪县,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延伸至视野的尽头。南边是嵯峨的祁连山,铅云、雪峰以及黛黑色的山峦,阴冷阴沉。北边是一溜土墙般的山带,往西到张掖以北,被称为龙首山,龙首山以西是合黎山,合黎山以西是马鬃山。这条山带将北边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阻隔在外,它们被风沙侵蚀成了亘古荒凉的残垣断壁。祁连山与北部山带之间的平川就是河西走廊,走廊的西口与塔里木盆地相接,而东边尽头正是乌鞘岭。

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滋养她的是祁连山上丰富的冰雪融水。河西走廊自东往西依次排列着四大内陆河水系: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和党河水系。清澈甘洌的河水冲出祁连山的各个山涧,在扇形的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上浇灌出肥沃的武威绿洲、张掖绿洲、玉门绿洲和敦煌绿洲,又义无反顾地奔向荒漠深处,在不断跋涉中耗尽自己,荒漠戈壁中最远的一抹绿色就是她们最终香消玉殒的地方。

(未完待续)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 大家都在看 —



(点击图片扫码下载)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文化艺术报社
《文化艺术报》是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主管、陕西人民出版社主办,西北地区唯一一份极具权威性、影响力的省级文化艺术行业综合资讯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32 邮局征订代号:51-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