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社会
第一章 居民
第一节 林业人口及民族
绰尔林业局建局初期,全局林业人口大约在200人左右。随着林业的开发建设和林业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林业人口也不断增长,到1996年末,林业人口增加到17,9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60人,占人口总数的9.35%。
绰尔林业局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全局共有8个民族,具体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人口超过500人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和满族,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有的上百人,有的几十人。虽然少数民族人很少,他们都为绰尔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建局到1996年,有近10名局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在林业局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并有部分少数民族职工被选拔为环节干部。
1975-1996年林业人口增长一览表(见后附扫描件)
第二节 林业居民点
由于林业生产特点所致,绰尔林业局的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全局共有9个居民点,分别是林业局局址、古营河林场、巴升河(隶属古营河林场)、一支沟林场、敖尼尔林场、河中林场、五一林场、全胜林场、塔尔气林场。大葱山林场是全局唯一的以营林为主的林场,根据生产特点和实际情况,这个林场没有建立家属区。
全局居民点人口最多的是林业局局址,局址共有林业人口15,349人,各林场居民点林业人口少则200多人,多则600余人,林场居民点林业人口最多的是河中林场,达到619人。最初,林业局只有几个居民点,苏格河、乌丹河、干多罗、狼峰等地都有林业职工家属。1977年成立绰源林业局,上述居民点一同划归绰源林业局。1959年,建立巴升河农场,巴升河地区随之建立了居民点,其他7个林场居民点都随林场的建立而建立。
林业居民点一览表(见后附扫描件)
第二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职工住宅
一、职工住宅建造情况
职工住宅这一社会性福利,绰尔林业局一直由企业自己承担,从建局开始,陆续为职工建造家属住宅,到1996年末,共建造住宅4,996户,总面积为206,261平方米。
建局初期,由于职工和家属少,经济条件也较差,林业局在局址建了一部分砖平房和一部分土木结构的平房(俗称简易房)。到60年代初,在局址建造砖平房209户,简易房100余户,林场建有5户简易房。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由于林业职工和林业人口的大量增加,职工住房难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在经济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林业局还挤出一定资金,增加职工住宅建造数量,解决职工保暖问题。十几年时间,共建造砖平房700多户,土木房近1,000户,其中,自建公助的土平房30 余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绰尔林业局的工作中心也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经济形势一年好于一年,经济效益持续、稳步提高。在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绰尔林业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批量建造职工住宅,为改善职工家属的居住条件,从1981年起,取消了建造土平房的计划,一律建造砖平房和楼房。1981年至1996年,全局建砖平房1,736户,建筑面积为73,130平方米,建土二楼264户,建筑面积为16,642平方米,建土三楼30户,建筑面积为1,726平方米,建集体采暖楼760户,建筑面积为 38,231 平方米。
二、住房制度改革情况
绰尔林业局从建造职工住宅开始,就实行收取住房维修费制度,但只收砖平房的维修费,土木房不收维修费,也不给维修。在建局30余年时间里,砖平房的维修费每平方米每月只收几分钱,林业局每年要补贴大量的维修费,才能保证职工住宅的正常维修。
由于职工住宅日益增多,因而林业投入的住房维修费也逐步加大,企业负担也越来越重。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合理解决住房维修问题,于1992年7月和1993年1月,两次进行房屋租金(即维修费)提价。第一次房屋租金提价,砖平房为每平方米每月0.1元,土二楼每平方米每月0.15元,土三楼为每平方米每月0.2元,集体采暖楼为每平方米每月0.25元。第二次房屋租金提价,砖平房、土二楼、土三楼均为每平方米每月0.42元,集体采暧楼平均每平方米每月0.52元(其中:一、四两层楼为0.50元,二、三两层楼为0.54元)。
在新的形势下,林业局积极探索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新办法,1992年7月份新建成的4栋集体采暧楼,一律实行租赁保证金制度。根据楼层条件,一、四两层楼每平方米租赁保证金为40元,二、三两层楼每平方米租赁保证金为50元,租赁保证金的收费都按建筑面积计算。结合市场经济,林业局进一步加大了住房改革力度,逐步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1994年建造的集体采暖楼均实行商品楼出售办法,售价为平均每平方米 350元。1993年和1994年,采取集资办法,拆掉重建危房3栋,集资标准为职工出资工程总造价的25%,企业承担工程总造价的75%。
根据上级要求,于1997年,绰尔林业局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将全局所有公有住房作价卖给职工个人,实现了住房商品化。出售房屋价格为:楼房216元/㎡,砖平房168元/㎡,土平房100元/㎡,在此基础上执行地区差价15%,一次性付款优惠20%。
绰尔林业局历年建房(职工住宅)统计表(见后附扫描件)
第二节 职工生活福利
随着企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物质基础的日益深厚,绰尔林业局的职工生活福利也逐步得到充实和改善。
60年代,绰尔林业局就建立了服务站,负责全局职工生活福利的供应工作。70年代建立了商福科,商福科负责全局商品和福利品的供应,为福利品保鲜,专门建了一座大容量的冷库。最初,商业科在局址建立3个门市部,后来发展到6个,塔尔气地区的居民也都因此而受益。商业科还在巴升河、河中、五一、全胜等林业居民点建立了商粮门市部。
在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绰尔林业局服务站、商福科、商业科为职工群众的生活福利起到了很好的调解作用。数量不大的商品和福利品实行限量供应,而且是限于林业局职工,优先供应山上,山下次之。
林业局福利科成立后,将商业科原来福利品供应工作移交给福利科,米、面、肉食、鱼类等福利品的进购、供应都由福利科负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绰尔林业局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经济效益一年好于一年,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局每年都拿出大量的福利基金为职工进购福利品,并且提出相当数目的福利基金作为职工福利品补贴。林业局福利科每年进购福利品的品种都较为齐全,有大米、面粉、豆油、猪肉、牛羊肉、鱼类、白条鸡、鸡蛋、蔬菜等等。从1997年开始,林业局为扶持职工发展家庭经济,常年收购职工家庭养殖的禽畜产品,如猪、牛、羊肉、鸡等,以市场价收购,然后林业局补贴一部分,再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品。为关心照顾离休老干部,福利科在福利品供应门市部专门设置了老干部窗口,老干部可以凭证件随到随购。
绰尔林业局的职工家属医疗福利待遇较为优厚,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林业局制定并不断完善医疗制度,退休职工核销90%的医疗费,在职职工按工龄长短,分为90%、80%、70%三档医疗费核销标准,职工家属医疗费核梢标准为50%。
在计划经济时期,林业局的浴池、理发所都较好地发挥了福利设施的作用,林业局每月给职工发放理发票和澡票,免费理发和洗澡。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一些个体理发所、浴池相继开办营业,林业局的浴池、理发所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林业局不再给职工发放理发票和澡票,而是将洗理费每年一次性在工资中支付。
第三章 风土人情
第一节 风俗
一、婚俗文化
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来形容、概括绰尔:“绰尔小巧玲珑,民风朴实,文化品位也高。”的确如此,仅以作为标志绰尔人文化品位高低的婚俗礼仪为例,足可略见端倪。
由于各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其婚礼的规格,花费的档次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婚前不请,婚后无席,彩礼大小,家器多少也决不互相攀比,这是这个拥有2万多人口的林区小镇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章程。
不大肆操办不一定就冷淡,不喜宴宾客不一定就不热闹。几乎每当双日(指农历)的清晨,如果站在阳台或庭院里,总会听到不是东头响起了鞭炮,就是西边爆竹连声,而且在这鞭炮的一片轰响中,还夹杂着高功率录放机播放的美妙歌曲。不一会儿,由几十个少男少女组成的迎亲队伍便一路说笑着开过来了。有时碰巧了,两队迎亲的队伍路口相逢,双方的鞭炮声便炸雷似的响成一团。据说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除了互燃鞭炮以示同贺外,还要由双方的主事人互敬礼品以致同喜。
当迎亲的队伍将要到达女方家时,便又点燃了喜炮。这时引颈等待的女家早有人通报进去,于是女家的亲友们从屋内一直到大门口鱼贯而立两侧,恭候迎亲的队伍。此时,挂在门口的鞭炮也炸响起来。女方的主事人把迎亲的人请到客厅,敬烟让茶吃喜糖。而新郎则由人引至新娘的闺房,但闺房紧闭,是不能轻易进得去的。这时,新郎只好委屈求全,鹦鹉学舌般地按着其他姑娘们七嘴八舌、嬉笑打逗的教授,趴在门口低声下气地哀求,并甜姐姐、热妹妹地叫两声,直到闹得新郎好话说尽,姑娘们玩够了,尽兴了,弯腰捧腹再也无力嬉笑时,屋内的伴娘们才余兴未了地勉强收下新郎的“贿赂”,把门打开。新郎走进闺房向新娘躬身下拜,然后,再给赤脚的新娘穿上鞋,才能把新娘搀出,也有的背出。据说这叫先挫丈夫的锐气,免得妻子婚后受气。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调皮的姑娘们早已把新娘的“绣鞋”藏了起来。新郎此时的大丈夫气概一扫而尽,只好躬背屈腰地四处寻找。于是姑娘们乘此良机,一起哄笑着不是你推新郎一把,就是她搡新郎一下,一会儿把新郎支到炕上,一会儿又把新郎哄到桌子底下。此时的新娘也爱莫能助,只有心疼地听任女伴们对心上人的百般刁难。直到姑娘们的恶作剧把新郎折腾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而新郎的主事又万般求情,新郎方获“大赦”,“买”回新娘的鞋。新郎不敢造次,千恩万谢地笑着讨好姑娘们,生怕她们再节外生枝,冒出个新名堂来捉弄他。
新郎给新娘穿鞋,便双手将新娘搀出闺房。这时新郎要对新娘的父母“改口”,亲热而恭敬地叫一声“爸”、“妈”,便算是行完了大礼。“改口”后,岳父、岳母要赏新女婿一个红包(俗称“改口”钱)。这一系列过程,都有一部或几部照相机从不同角度照相,给新婚夫妇留下这一生中最珍贵、最有意义、最美好的幸福回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还专门花上百十元请人为婚礼录相,从开始迎亲到婚礼结束全过程录相。
婚事新办,轻车简从,在绰尔地区逐步形成风气。一般情况,迎取新娘大都雇一辆大客、一两台小车,有的距离近,干脆步行迎亲,决没有利用公车讲排场、摆阔气的现象。由于林区经济的发展,职工收入的提高,各种类型的摩托车进入千家万户,绰尔地区的摩托车也与日俱增。于是,绰尔地区的婚事新办又增添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往往是在迎亲的车辆前面,有几台、十几台、甚至是几十台披红带花(有的拴上几只彩色气球)的摩托车,象国家仪仗队似的在前边导向开路。而摩托的后座上,都有人提着放大音量的录音机或一路上不停地燃放鞭炮,其声势之宏伟,规模之现代化,令人叹为观止。
迎亲的队伍到了男家,婚礼就完成了大半,无论是形式还是场面都极简朴而文明,没有什么拜天地、祭祖先之说,只是新郎新娘拜见父母亲友、点支香烟、剥块喜糖而已。前来送嫁妆的亲友则每人得到男方赠予的一个少则1元、多则10元的小红包,其花费是微不足道的。新娘迎娶到家,婚礼便告结束,迎亲送亲的人们也便各自“打道回府”,抓紧吃完早饭,还要上班去。按照传统的民族习惯,娘家送亲的人还要从婆家带回一块“离娘肉”。夜晚有闹洞房的习惯,一群少男少女变着法地捉弄新郎新娘,在捉弄中引起阵阵哄堂大笑。闹洞房大都持续到晚上10点钟左右,有的持续时间更长一些。
二、殡葬文化
中国地员辽阔,民族众多,而由于地域风俗的不同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其殡葬仪式也各有不同。除了少数民族极具特色的殡葬仪式外,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基本上只有土葬一种形式,而地处祖国北方的绰尔人,其婚丧嫁娶基本上保留了华北地区的习俗,其简朴及文明又以殡葬仪式为典范。
绰尔地区各家的殡葬仪式决不相互攀比,无论哪家的老人去世,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以级亲朋好友便闻讯而至。在当地被公认的德高望重善于此道的主事人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处理着丧事,既不追求排场奢侈,又不搞封建迷信,简朴而庄重,通俗而文明。众人伸手,领导到场,使殡丧家属都能悲而不伤,凄而不凉,体现出了一种实情热谊的殡丧氛围。
绰尔地区各家的殡葬仪式大同小异,无论死者家属是什么人,本地区决没有夸富显贵之陋习,并无嫌贫鄙贱之区分,绰尔人善良、朴实的秉性,形成了这个地区淳朴的风情。只要闻讯,不管是朋友还是同志、亲属还是邻居,都要前往帮忙和吊唁。“红事叫、白事到”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绰尔人的风格。
而作为殡葬内容的过程,则是再简朴不过了,大凡死了人,其儿女(或家属),一般是先为死者擦洗遗体,换上衣服,停放在屋内,等候灵棚搭上,棺材运来,便开始入殓。自然,按北方的习俗,孝子为老人“开光”、家属向遗体告别、奠祭、祭灵等仪式是必不可少的。
在死者遗体下葬的头一天,死者的儿子须在主事人的陪同下上山选穴地,墓地选定后,孝子要在次日天亮前带领他人开穴挖墓坑。出殡都在死者去世的第三天早晨,其形式也是很简单的。当死者家属“哭灵”之后,灵棚拆去,自装吊汽车便把棺材吊起稳稳地安放在车板上。孝子摔孝盆,双手捧着死者放大了的遗像,在其他亲属的陪同下慢慢走到前边的十字路口停下,跪伏道中迎候灵车,让过灵车,死者家属便坐上随后的汽车,和其他拉花圈、拉亲朋同志的车辆一起慢慢地向山上的墓穴驶去,到了墓地,吊车把棺材稳稳地放在墓穴里,孝子先行铲土压棺,接着众人一起动手,用土封好棺木。之后,死者家属单位的领导代表家属向前来参加送葬的人们致辞答谢,整个殡葬仪式便告结束。
也有较为隆重的殡葬仪式,像老一辈企业的主要领导人,为林区建设做出贡献的英模人物去世,林业局都要在灵棚前或墓地举行规模较大的追悼会,以志缅怀。
对于殡葬仪式的规模,送葬的车辆,墓地的选址等,林业局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规范,除了解决乱葬滥埋的不文明作法外,还从根本上制止住了个别领导干部借机收受“白礼”的不良风气。
尽管绰尔地区“白事”办得简朴、文明,但身居林区受优越条件支配,死人用棺材,棺材用木料,用好料的观念应需转变。当前,林区森林资源危困,凡有识之士都已深刻地认识到,林区浪费木材的殡葬方法,已经到了迫在眉捷的地步。
第二节 民俗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历史悠久、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因此,也就备受各民族的重视。春节古时又称元日、元旦、元正、元朔、正朝、新止,新春等。春节乃一岁之首,历史上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岁首。之后,经过商、周、秦的演变,最后汉武帝时复以正月初一为岁首。
春节正当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春气萌动之时,时值辞旧迎新,祈祝年丰人安,以求美好开端,所以也就格外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欢,加之我国的春节产生和发展,都与我国源远流长的农业经济有关。所以自商周时代起,农民喝春酒,祝改岁,祈丰年,求顺安,后世相沿不衰,日益丰富。晋朝起增添春节燃放爆竹的节目,清朝时春节习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文明水平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增强,绰尔林区的人们过春节,少了许多“接神”、“敬天”等迷信色彩,但保留了古朴的民间习俗,如吃年夜饭、燃放爆竹、拜年、挂灯笼、吃饺子等等。
除夕之夜,在民间称之为“接神”的时候(约半夜12点),家家户户燃放鞭炮,霎时间,汇成满天的音响,并夹杂着浓浓的火药味。放完鞭炮,全家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正月初一早开始拜年。六、七十年代实行大串联式的拜年,向领导、同事、长辈都要拜年,一拜年就连续几天,弄得双方都筋疲力尽,苦不堪言。到了80年代中后期,绰尔人的思维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走家串户式的拜年渐渐少了,给亲属或同事、朋友的长辈拜年居多,电话普及后,有的用电话拜年,街面上从早到晚再也见不到成群结对、熙来攘往的人群。从90年代初开始,绰尔林业局还倡导了用团拜会形式进行拜年,春节前或春节后,林业局和各基层单位都举行形式活泼的团拜会,大家欢聚一堂,以致新春的祝贺和问候。
春节挂灯笼,象征着一年红红火火。春节挂灯笼的习俗,在绰尔地区延续了较长的时间。在建局以后的六、七十年代,绰尔人家家做灯笼,用几米或十几米的松、桦木杆悬挂,从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高悬火红的蜡烛灯笼。进入80年代,绰尔人节约森林资源的观念增强,代之而来的大都是冰灯,极少数用陈旧的木杆悬挂灯笼。
进入90年代,绰尔地区的春节文化已进入了高格调、大氛围的全新形式,既涵盖了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小地区、大社会的内容,同时也囊括了全国各地凡我能取的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凡外地或城里没有的,绰尔也有。真是年年有新形式、年年有新内容,形成了一种雅俗共存,有独特地方色彩的绰尔春节文化。其一、便是春节的除夕之夜放焰火。此时,几乎是万家空巷,上万人云集玉溪公园,引颈举首,观赏金塔山上放射而出,绽开在万里蓝天的火树银花。其二,是中老年的秧歌队,各单位的高跷队。从初二到元宵节,从清晨到夜晚,几乎天天有秧歌,天天有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摆龙灯的表演,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锣鼓唢呐声,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鞭炮欢笑声。其三,冰展灯展让人留连忘返.,绰尔的冰雕和制作灯笼的工艺又受到广泛的赞誉。春节期间,玉溪公园里和各大单位的院里,到处可见玲珑剔透,工艺绝妙的冰雕,随处可见赏心悦目、巧夺天工的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彩灯。更不要说文化活动中心彻夜不眠的各种文化游戏和舞会,俱乐部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各单位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新春晚会,再加上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小型活动,使得绰尔的春节更显出了一种祥和、文明、充实、欢乐的高格调、高品味的社会大氛围。
二、元宵节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灯节。对于这个始于西汉汉文帝时期的传统节日,林区人重视的程度并不亚于我国的中原地区。加之由于林区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自然也就把各地元宵节的风俗带到了林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林区元宵节基本形成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
以70年代为盛,林区人几乎家家户户在元宵节挂灯笼。习惯上林区人把元宵节当成春节的延续。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高高地竖起灯笼杆,买来七色的彩纸,精心地裱糊起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灯笼,再用一个罐头瓶装满柴油做成可燃一夜的油灯放进灯笼里。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高高地扯起灯笼一直挂到正月初五,然后等到元宵节。除夕和元宵节是灯笼最多、最好看的。站在山坡上往下一看,真是彩灯盏盏,华光四射,一片灯的海洋,一片妙不可言的景象。天上的群星和地上灯笼连成一片,幻化出一种神奇古远的“世界童话”。
到了80年代,由于林区人爱林护林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明白砍伐又高又直的小松树来做灯笼杆是一种毁林的行为,所以林区人元宵节高挂灯笼的作法逐渐减少。然而,对于这个传统的灯节人们并没冷漠,每当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门口和庭院里摆放上自做的冰灯或挂上现代的丝绸灯笼,而且各大机关都有各自特色特点的冰雕冰灯,却也玲珑剔透,晶莹夺目,别具一种鲜明的北国特色。
林区人是重感情的,他们忘不了给自己已故的老人的墓前也送去一盏冰灯。
“正月十五滚河冰,一年轻松不得病”。多少年来,林区人一直保留着这个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当瑞月初升,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过团圆饭后,便扶老携幼,呼朋引伴来到附近的河面,在亮如晶、平如镜的冰面上痛痛快快地打几个滚,或是躺在晶莹如玉的冰上,眼望一轮皎洁温柔的圆月和闪闪烁烁的满天繁星,真有说不出的感受和惬意。那围绕小镇蜿蜒东去渐渐掩没于夜色之中的玉带般的十来里的冰河上,人声嘈杂,笑语喧天,不时地来杂着几声鞭炮响起,加上此起彼伏的火花升天,把整个林镇的元宵夜烘托得有声有色。
为弘扬企业文化,绰尔林业局还办起了元宵节焰火晚会。
这天当晚,蓝天一碧如洗,圆月升空,亮如玉盘。万余名绰尔人齐集玉溪公园,分散伫立在湖心岛四周的塔尔气河、玉溪湖的冰面上,静静地等待着焰火晚会的开始。这时四下一看,人群黑压压、密麻麻的一片,就连与湖心岛相连的兴隆吊桥上,百米外的凌岚桥上,甚至高高的金塔山的五个亭子里也影影绰绰,并时有笑语传来。
随着一声号令,接着便是山摇地动,震耳欲聋的一声声脆响,只见一团团火球相继升上中天,随即,这一团团火球在高空中炸向,绽开了一朵朵艳丽的火花,一幅幅奇异美妙的图案,在人们头顶的夜空巧妙有致地组合起来,这时顿觉夜空中一片明亮,只见繁星四溅,金花满天,有的恰似流星四射,有的宛如孔雀开屏,有的形同火树银花,有的酷似钢花四泻,有的恰如金伞联珠,有的活似牡丹吐蕊,有的生若菊花争妍,真是让人美不暇收,妙不可言。
观看完焰火,人们依然兴犹未尽地在冰河湖面上留连嬉戏,燃放着自带的鞭炮火花。有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们,还忘不了在明净如镜的冰面上躺下打几个滚,以图一年的轻松和快乐。之后,人们开始向四面八方散去。整修一新的林业局文化宫和其他几家歌舞厅将使人们良宵佳节的愉悦心情得到充分的滋润和满足。
三、清明节
清明扫墓之习古已有之。春分已过,冰雪消融,为防祖先坟墓被野兽打洞或雨水浸灌,人们习惯趁着春暖之际前往除草整枝,添土上供,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至唐代始将扫墓固定于清明进行。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的诏令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在清明节扫墓,追缅祖先,此习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在黄河流域,人们至今习惯把清明节称作寒食节。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肉为其充饥。后来重耳得为国君,大封功臣,竟遗忘了封赏介子推,于是介子推远避深山不出。重耳愧疚难安,为逼介子推出山受赏,重耳命人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抱木不出被烧死。重耳追缅子推,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表示对自己过错的谴责。因寒食节与清明同日,后人遂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
林区的清明节不同于内地,可以家家户户无拘无束地到野外的墓地祭扫或上坟烧纸。林区的清明前后,正是山上野外草木枯干的季节,正所谓一点星星火,可毁万倾林的严峻火险期,尤其是位于大兴安岭东南坡的绰尔林区,火险级更高,是丝毫不可大意的。因此,绰尔林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明令禁止到野外上坟烧纸,倒也应了寒食节不动烟火的戒律。
身居林区的绰尔人,防火意识是很强的,清明这一天,在通向四面八方的镇头路口,有检查人员的严格盘查,即使无人过问,人们也能自觉遵守清明上坟不烧纸的戒令。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表达对已故亲人的缅怀,绰尔人大致的做法是用铁锹挖些新土培培坟墓,然后把坟墓四周的荒草清除掉,再把事先备好的纸花插在坟墓上,摆好祭奠的食品,在墓上压些黄纸就算完成了“扫墓”。
也有更简单些的,年轻一些的小夫妻为图“清明”的吉利,往往在黎明时分相偕相随,起早赶到早逝的先人墓前,摆上祭品,跪下磕几个头,围着坟墓走一圈,就算表达了追念亲人的心情。
如今绰尔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当清明扫墓之日,只见通往坟场的山路上一辆接一辆的摩托来往如飞,形成了一种级具现代特色的扫墓景观。虽扫墓的人从早到晚逶迤于山间林中的小道,但烧纸用火的违禁作法已经杜绝。
四、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端阳节。相传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殉难后,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年此日使用竹简装米,投入江中祭之。后来为了不让蛟龙夺走屈原的祭品,人们乃用五彩丝线和楝叶绑系。汉魏时期,盛行端午吃粽之风。唐宋时代最为普遍,宋代已用艾叶裹米煮食。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粽馅品种繁多。沿袭至今,粽子多以芦叶或竹叶包裹。
绰尔人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较短,是八、九十年代才兴起来的,但其他端午节的习俗仍然保留传统的惯例(主要是东北习俗)。端午节大早,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少都出来散步或登山,并到山上撅几个树枝,拿回家来插在房檐或窗户上,用来挂各形各色的葫芦。端午节的早餐,家家户户都要吃鸡蛋,咸的淡的都有,后来连同吃粽子同时进行。
为了弘扬企业文化,顺应林区人喜欢在端午这天上山踏青踩露的习俗,于1988年,绰尔林业局创办了独具林区和绰尔特色,融体育、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端午节万人登山运动会。
从此,绰尔林业局年年端午节都要开展内容丰富、热闹非凡的万人登山活动,而且一年比一年隆重,活动内容也一年比一年丰富有趣。端午万人登山节已经成了这个拥有近3万人口的企业喜闻乐见、约定俗成、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绰尔人热爱这个节日的特殊感情绝不亚于其他传统节日,每年春暧花开时间一到,人们就热切地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端午节这天。塔尔气镇几乎是万家空巷,通往金塔山下玉溪公园的主街大道上人头攒动、比肩接踵,笑声、歌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新装艳服五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首先,在玉溪公园的湖心岛平台上有中小学生富有青春气息、浪漫多姿的韵律操表演,有女教师们步法娴美的交际舞,有林场职工表演的富有地方特色、泼辣风火的东北大秧歌,有森警战士刚健威武的格斗表演,有雄浑威壮的传统节目狮子舞。接下来有职工拔河、较力、油锯拆装、坐花轿、踩高跷、夫妻划般等,具有林区传统特色的抬原木喊号子也作为每年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登台表演。真是好戏连台,令人乐不思返。无论是白发老人,还是呀呀学语的孩童;不管是各级领导还是职工家属,都可以争相上台表演,真是乐趣融融,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再看那成千上万的观众,有的围湖隔水眺望,暖风拂过,水波旖旎,倒影婆娑,有的喝彩助威,欢呼声此起彼伏,好一幅深山闹春图。节目表演完之后,这才进入一天的真正主题,登山比赛。登山,对于山里人来说,是天天都有的寻常事,然而把它作为一种体育比赛活动来进行,却是件新鲜事,也就尤其显得生动,扣人心弦。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美中不足的是端午节这一天总是有风不雨,倒是真的应了宋代陆游的这句诗。
五、中秋节
中秋节亦称仲秋节,团圆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因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而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周时已有秋分祀月之说。秦汉前后有中秋敬老的活动,并敬以糍粑饼(即月饼的起源)。还把赏月、祭月、敬老等习俗汇合起来,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增益,遂有后世种种中秋习俗。唐代还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使中秋节更富浪漫色彩。
中秋节由于正当秋分,太阳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所以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格外明媚,故有赏月与祭月一说。加之月圆带来团圆的联想,因此使中秋节更为深人人心,得到人们的重视。
林区人偏钟中秋节的心情更有甚于内地。尤其是林区初创时期,大批华北及各地年轻人为了谋生、背井离乡闯关东来到林区。每逢佳节倍思亲,于是便把中秋赏月吃月饼,遥祝亲人平安、祈求家人团圆等习俗带到东北林区。而如今,随着时代的沿革,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更新,愈使中秋节的色彩更新,更斑斓。
绰尔地区的中秋节更是独具特色。
清晨,人们便早起上山,到亲人的墓地去祭奠。他们先是除掉坟墓上的杂草,挖起新土填坟,接着便供上祭品,压上几刀黄纸,磕几个头,一表悼念,二表恩情不忘。
傍晚,年轻的夫妇下班后,往往是带着孩子先到市场为父母选购食物和礼品,之后便一起回家,同父母一起过团圆节。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月饼在丰富美味的食品中,已渐渐失去了六、七十年代独领风骚的位置。然而,在中秋节的晚宴上,它却是必不可少的主食。无论喜欢或不喜欢,但每人必吃一块完整的月饼是断不能免的。年轻人,尤其是男人们是不喜欢甜食的,面对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瓜果李桃,从心里对月饼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在老人的一再督促下,为了图个“团团圆圆”的吉祥如意,也只好极不情愿地在胃肠里让它占去有限的空间。
饭后的赏月在绰尔地区是极具特色的,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小的,也不管是活动形式的多种式样,但共同的一点是都在室外明月下进行。
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大兴安岭林区中秋节的夜晚更显得天高宇阔,月朗星稀。随着地区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绰尔地区的人们也开始在精神文明上追求一种全新的品位,中秋节的团圆饭之后,一家人都走出家门,去寻找领会一种新鲜的生活感受。老年人精心化妆打扮,披红戴花饶有兴致地去参加以居民区为部落的老年秧歌队。已婚的年轻夫妇则相依相随地来到玉溪公园,参加万灯辉映下的湖心岛露天舞会。未婚的少男少女各有自己的活动情趣和内容,有的到练歌厅唱歌,有的到舞厅跳舞,而更多的是顶着明月,披着银辉去登金塔山。登高远望,美丽的绰尔夜景尽收眼低,环城路的路灯通明,玉溪公园的彩灯辉煌,加上高楼林立的万家灯火,使林城绰尔的仲秋之夜显得更加迷人。抬头望明月,觉得月亮又大又圆,仿佛比任何时候还明亮。
第三节 绰尔景观
在绰尔林业局427,390公顷的施业区内,处处都有极具特色的秀美景色,在这些令人心驰神往,交口称绝的景色中,当数口碑皆一的七大景观。这7处游览胜地,景致雅朴,引人入胜,奇林怪石,犹为壮观,被人们津津乐道传为佳活。
一、盘山道
岭脊线上的盘山道,堪称林区运材公路壮伟景观之一绝。自贮木场始,至岭脊线12公里处,公路便沿山势盘曲而上,行至24公里,公路劈山凿壁于险山陡峰之上,依山横挂于万丈深谷之中,车辆每行于此,但见谷中苍松如墨,幽深无底,雾霭飘浮,如临仙宇,时间林涛阵阵,鹿鸣鸟啼,更有松香花馨,扑鼻人息,教人平添几分惊愕,几分情趣。
如果到了冬季,盘山道方圆10几公里由于地势特殊所形成的霜挂,可堪为北疆独特景致。坐在车上,在盘山道慢慢行驶着观赏窗外的景色,你会发现,刀劈斧削般的断崖和山山岭岭的林莽,呈一色银白晶亮的雪野。而令人称奇叫绝的是,在大小高低层林叠障的树木上,从根到梢全都披挂着一层晶莹洁白的霜花,蓝天之下,玉洁冰清,全无一丝尘垢,全无一点杂色,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一座圣洁肃严的冰宫玉殿,情感也一下子变得清纯洁净起来,再细心地浏览窗外不断闪过的成树幼林,真是玉树琼花美不胜收,象冬梅,比梅花凝练洁白;如樱花,比之清新鲜亮,银白一片,繁花如玉。浓淡各异,各具风姿。无论是如盖的树冠,旁逸斜出的枝条,还是伟岸挺拔的树身,全都披挂上了一层毛茸茸亮晶晶的霜花。宛如一群群、一队队各具情态、各领风姿的窈窕淑女,亭亭玉立于山巅岭下。此时,随着雪谷冰路上行车的轻微颠簸,人仿佛飞腾于一个圣洁奇伟的冰天雪地的世界里,什么荣辱得失,利禄恩宠全都荡然无存,而有的,则是情感升华,思想净化后的神思遐想,明明亮亮,干干净净,轻轻松松,舒心惬意。
二、钓鱼台
距局址40公里处的河谷线上有一座混凝土大桥,桥下水深浪急,河鱼鲜美。桥下方30米处有一块黑褐色的巨石兀立水窝之中,石高一丈余,阔三米许,昔日鱼多成群时,常有人垂钓于此。今涉渔者虽足迹鲜至,但仍不失为一胜景名地,尤为摄影旅游者所向往。
据老职工回忆,五、六十年代,此处细鳞鱼、哲鳞鱼最多也最大。又因
通往河中林场、五一林场的必经之地,加上当时的生产管理和工序粗放单一,运材司机往往能抽空偷闲地把车停在路旁,就近取根细长的树枝,拴上渔线,蹲在钓鱼台上垂钓,约摸个把小时,居然能钓到10多条甚至几十条大小不等的细鳞鱼和哲鳞鱼,既不误事,又解决了全家的菜肴,真是两全其美。据老职工亲眼所见,当时的绰尔河以及汇往绰尔河的诸多支流的河中,几十斤、上百斤的大鱼被人偶尔钓起来并不是稀罕事,如果钓上这样大的鱼,那是人力所不及的,其钓鱼的渔具也是很特殊的,不要说渔线粗如麻绳,渔钩用粗钢丝做成,单说鱼饵就大得惊人,或用几斤重的鱼挂在鱼钩上做饵,或是用死禽拴在钩上做饵。一经发现大鱼上钩,须采用疲劳战术,什么时候把鱼溜得精疲力尽半死不活时才可把鱼从河里拽上来。有时上钩的鱼过大,还需借助畜力把鱼拉出水面来。
三、老虎洞
敖尼尔林场施业区内,巴柴干线公路一侧的高山50米处有一石窟,曰:老虎洞,洞深莫测,黑不见底,洞口阔四尺,狼牙犬错,洞内阴风凄冷,令人毛骨悚然,望而却步,山下河水奔泻,杨柳婀娜,山上鸟语花香,野杏缀枝,使游人乐不思返。
老虎洞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有一对年轻的鄂伦春猎民,他们是一对情侣,为了逃婚,历经千辛万苦,穿山越岭盲目地来到这里。长时间的仓惶奔走,他俩已是精疲力竭,所带的食物也早已吃完,正当他俩面临绝境的时候,被几名伐树砍枕木的工人发现,于是把他俩带到工棚里,拿出橡子面干粮让他们充饥,不巧被前来巡查工人干活的把头发现,把头见姑娘年轻,送给伪警察署长捞取赏钱。危急时刻,工人们想起附近山上有一无人敢进的山洞,便把这对青年藏在里边,当把头领着几个警察来抢人时却扑了个空,于是逼着工人在附近的山林里搜找,找到山洞前,把头让工人进洞找人,工人便推说里面有几只老虎,并指着洞前雪地上杂乱的兽迹说,他们就是进到洞里也准被老虎吃了。警察虽然带着枪,可个个胆小怕死,听工人这样一说,哪里还敢进洞。就这样,工人们巧借山洞,连蒙带骗地吓走了把头和警察,救了一对猎民,也成全了一桩美满姻缘,于是,老虎洞的叫法便这样传下来,其实,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多少年来并未发现过老虎。
四、四季冰川
河谷线53公里,距公路300米傍水坐落的东山、林莽之中有一块方圆数顷的空白石坡,石坡上有一片约百米长,数米宽,一米见厚的四季冰川,每当盛夏,置身其上,顿感凉风沁骨如临深秋。山下河水泛彩,山上绿树红花,洁白如镜的冰川上辉映着斑斓多彩的美丽图案,如同一块巨大的翡翠玉石,教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无论是大小报刊的记者,还是采风的学者,只要夏季来到绰尔,都要由林业局的领导陪同来此游览观光。1989年,中国林业文联的几位领导来绰尔局考察,曾观光过四季冰川,中国林业文学协会副秘书长王学勤当时曾感慨地说,林区可利用的资源太多了,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像绰尔这一处四季冰川,如果在内地,不知要有多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老雕窝
河谷线距公路1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有一眼天然石穴,据说六十年代曾有勇者攀缘其上,见穴内鸟粪堆积,且有骨植,从此闻者色变,无人问津,唯临山而望,派生出几多骇人咋舌的异想来。但由于几十年来森林的大量砍伐,林区飞禽野兽已不多见,像老雕山鹰这样的猛禽已无法得见。老雕窝的传说延至今天,使青年们视为天方夜潭,老雕窝里到底有没有老雕,老雕叨没叨过小孩和牲畜的疑问和好奇心,终使一些胆大气壮的年轻人不畏艰险,颇费气力爬上山去,使人扫兴和失望的是,窝内虽有陈旧多年的枯枝败草,朽骨残羽,今天却已是雕去窝空,徒留谜团在人间。
六、金塔山
壮美的景观要首推塔尔气镇南面碧水环绕的金塔山。英姿勃勃的金塔山石阶蜿蜒相接,五座各具特色,做工别致,端庄秀雅的小凉亭,就象五颗玲珑剔透的红宝珠,镶嵌在绿丛翠锦之间。每当清晨,山风习习,云雾飘忽,在青山翠杨掩映下的五座亭子便时隐时现,那带有神奇色彩的景致,教人心动神摇,感叹万千。
金塔山因其山脚下的玉溪公园而得名,以金山对玉溪,更具诗情画意。咬
走出镇子,过凌岚桥,便来到金塔山下。举目而望,一条山石砌成的石径从脚下直伸向幽深的丛林中。拾级而上,倍感趣味盎然。陡峭的金塔山本来令人望而生畏,可是由于因势就形地修建了一条逶延回转的“之”字路,这样,便可轻松地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信步而上了。走过一百六十级石阶,位于金塔山东侧的第一座亭子便出现在眼前。因为坐在亭子里视野开阔,可以观赏清晨东山腾跃而出的红日,故被人称为知晨亭。
走出知晨亭沿石阶向西走一百四十级,便来到坐落在金塔山山腰的第二座亭子凝翠亭。走进亭子,只见亭中字画辉映,色彩斑斓,脚步落地铿然作响,回音不绝,四周苍松翠柳,郁闭凝绿。迎面的石壁上,书有道劲的草题:“北国春来早,林海树栋梁”十个大字。再走过二十余级石阶,便来到钓月亭。钓月亭因和山下玉溪公园的人工湖相呼应,每值月上中天,湖水涟滟,月影婆娑,坐在亭中宛若凌空钓月,无论是造型还是做工,钓月亭堪居五亭之首,尤其不同的是,它是一座双层五角亭,登上顶层远眺,山风拂来,气爽天高,真叫人心开眼阔。钓月亭上首也建一巨大石壁,石壁上绘有松鹤图,图中有一联,上联“腾飞进取”,下联“奋发立业”。真是托物言志,一语道出了绰尔人建国立业的雄心大志。
离开钓月亭,向西约走八十余级石阶的路程,便来到了夕照亭。夕照亭因在金塔山最西侧,可以观赏夕阳西下红霞铺天的景色而得名。夕照亭同其他亭子一样雅致壮观,飞檐拱顶,朱梁画栋,真可谓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从夕照亭到金塔山顶的翼然亭只需走上二百余级石阶便可到达。登上金塔山的峰巅,立时觉得山风拂面,空气清新。纵览大好河山,令人當心悦目,心志驰骋。缘木梯爬上翼然亭,极目远眺,“风扫天如鉴,云开日似萍”。一片绿的海洋,一片绿的希望,教人耳目一新,倍觉心旷神怡。亭柱上一副刚劲隽永的草体联尤其引人注目,上联是“四十二万公顷群峰迭翠山河增辉”,下联是“万千企业儿女勤勉登攀劲创一流”,这是局长杨敬民代表全局职工发出的创业誓言。
七、玉溪公园
绰尔林业局有一座风光幽雅,趣味别致的公园,称作玉溪公园。玉溪公园没有城市公园里的亭阁水榭,珍禽稀兽,也没有古色古香的秦砖汉瓦,异草奇葩,更没有历史遗墨,传统瑰宝。但是,这里山青水秀,绿荫掩映。湖心岛的露天舞场,河水曲曲环绕,石径弯弯相联。每当清晨黄昏,都要引来数以千计的游人轻歌曼舞,流连忘返。
玉溪公园倚傍驰名遐迩的五亭山,横卧清波荡漾的塔尔气河,足抵繁华的便民路,头顶雄伟的凌岚桥。地处镇郊便无市井之喧嚣,紧依山林却无荒野之萧瑟,巍然挺拔的兴隆门与塔尔气车站的候车楼遥相对望,一条宽阔平坦的沥青路直达公园。来到公园前,只见飞檐拱顶红柱铁门的兴隆门的眉梁上,悬挂着一块紫铜凹字的牌匾,匾上刻有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兴隆门”三个大字,正门前厅的两根大红圆柱上书有杨敬民局长题的“河水流长渚峙沐日敢开湖光收绿野”,“屏山如画明波洗月定教北国胜江南”的巨幅烫金长联。跨过兴隆门,踏上水泥平台,映人眼帘的是湖心亭。亭额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蒙古族)题写的“玉溪公园”牌匾熠熠夺目。红阁金匾,清波绿水相映成趣。沿着湖岸,踏上通往湖心岛的城堞墙道,任溪水在脚下流淌,听涛声在耳边鸣响,自然别有一番情趣。
湖心岛呈椭圆状,方圆约400平方米。岛上有一长形凉亭,灯光音响俱全,可容数百人同时翩翩起舞,岛下是公园的人工湖,湖水平缓清澈,冬可蹓冰堆雪,夏可嬉水荡舟,春夏秋之季,公园里总是人群熙攘,笑语声喧。
与湖心岛隔水相望,在湖的东畔建有一座98米长的湖畔长廊,长廊呈拱状绕人工湖小半圈,56个朱红色的方柱把百米长廊自然地划分成28个贯通的空间。廊内裙窗格扇做工精巧,通道地面洁净平展,在相连的长廊裙板上,都画有别具风情、各寓典故的古朴优美的人物山水面,漫步在长廊内,颇有溯古之悲壮,抚今之豪情。特别雨中于廊内观景,“斜影风前合,圆纹水上升”。眼底翠山迷蒙,耳边湖水击响,还会唤起诸多的诗情和遐想。
也是天公作美,前二年职工在山上作业时居然先后拣到了两只嗷嗷待哺的狼崽和熊崽,工人们不忍伤害,也不忍遗弃,便动了恻隐之心,把它们献给了玉溪公园。经过几年细心的人工饲养,如今的狼崽和熊崽都已长成成兽,并成为玉溪公园极具魅力的一大景点,只是每每见到这两只庞然大物圈在铁笼内,眼望远山,焦躁不安的孤独寂寞的样子,倒使
人萌生出丝丝缕缕的怜悯之情来。
玉溪公园内新建成的兴隆吊桥,可谓景中点睛之作,它北连湖心岛,横卧塔尔气河,南接金塔山正面的通天梯,一座40米长的吊桥就这样把玉溪公园和金塔山连为一体,成为山光水色,楼台亭榭径径相通,亭亭连接,物中有景,景中有色的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观和风光。
玉溪公园显示着绰尔人的聪明智慧,象征着绰尔人的刻意进取的一种文化品位。
第四章 防汛与地震测报
第一节 防汛
一、组织机构
绰尔林区的防汛工作是以所在林业局为主,其组织机构:林业局局长为防汛指挥部总指挥,林业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和当地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为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防汛办公室,汛情调查组,车辆管理组,物资供应组,安全保卫组,宣传报道组,共一办五组。
以上机构是由林业局防火指挥部,防火办在防火期结束后,承担防汛工作,故防火指挥部变为防汛指挥部,防火办为防汛办。
每年在雨季到来之前,防汛指挥部要落实一定人数的抗洪抢险队伍和一定数量的车辆、物资、器具等。
自1981年以来,每年春防结束后,将各单位的快速扑火队变为抗洪抢险队,并在局物资供应科及其它单位落实一定数量的车辆、物资、机具等,以便于防汛工作的需要。
具体安排如下:
指挥车两台,大板运输车31台,铁锹500把,镐500把,草袋10,000条,土篮600副,无线对讲机4对,抗洪抢险队员660名。
二、防汛工作的开展情况:
在每年雨季到来之前,防汛指挥部的领导和防汛办的人员都要深入要害地段进行实地踏查,包括局址各路段及危房,具体工作由防汛办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处理意见及解决方案,由防汛指挥部部署各单位采取措施进行防范。通往各林场的交通道路及局址以外的河道由筑路处(后为一建公司)负责,局址各交通道路及河道由局址几个生产单位分段负责,房产科处理危房。
从1989年至1996年,根据实际需要,绰尔林区的抗洪抢险及防汛工作由原来的各单位单兵作战转为在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的兵团作战,形成合力,提高防汛、抗洪整体效应。
在防汛、抗洪抢险中,绰尔林业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989年夏初,林业局投资10万元,对便民桥以下1公里的河堤及河道进行了加固疏通改造,动用机械设备3台,7人,用了60天时间,耗用土方10,000立方米,从而提高了塔尔气河的泻水能力和提坝的防御能力。
1990年,林业局又投资18万元,对凌岚桥至便民桥0.88公里的河堤进行了加固,动用机械设备8台,27人,用了100天时间,耗用土方5,940立方米,石方770立方米。给这一段河堤贴了护坡石,使居民区得到了保障。
1992年夏初,林业局又投资了13.8万元,对石桥至凌岚桥的河堤进行了加固,全长0.79公里,动用机械设备8台,投入人力22人,用了90天的时间全部完工,共计用土方1,185 立方米,石方593立方米。
1995年,林业局投资20万元,对石桥至地衡2.96公里的河道进行了疏通和加宽,动用机械设备7台,投入人力41人,清除土石方10,200立方米,在疏通的同时,又将河道进行了加宽处理。
从1989年至1995年,林业局为加固河堤,疏通河道,共投资61.8万元,动用机械设备 26台,投入人力97人,将5.63公里的河道、河堤进行了疏通、加固、加宽,累计时间310天,动用土石方 28,688立方米。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后,绰尔林业局进行了灾后复建工作,到1999年,水毁工程(桥涵、公路、房屋等等)全部修复。
三、抗洪抢险及水灾损失情况
从1981年到1996年,绰尔林区共发生水灾7次。
1985年7月中旬发生水灾1次,在林业局防汛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了3天的抗洪抢险,出动人力450人,机械设备28台。这次水灾给林业局造成39.5万元的经济损失,其中抢险费用2万元,固定资产损失7.5万元。
1987年8月中旬发生水灾1次,在林业局的组织下,出动人力850人,动用机械设备38台,进行了5天的抗洪抢险,共投入抢险费用达40.8万元。
1988年7月下旬发生水灾1次,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全局共出动人力750人,动用机械设备22台,历时7天。这次水灾给林业局造成了50.8万元的经济损失,其中,固定资产损失38.3万元,流动资产损失1.4万元,投入抢险费用11.1万元。
1989年8月上旬发生水灾1次,抗洪抢险进行了3天,出动人力620人,车辆26台。这次水灾给林业局造成了17.9万元的经济损失,其中,抢险费用4.1万元,在建工程损失1.1万元,流动资产损失2.7万元,固定资产损失10.1万元。
1990年7月下旬发生水灾1次,抗洪抢险进行了8天,出动人力1,246人,车辆36台。这次水灾给林业局造成了高达145.8万元的经济损失,其中,投入抢险费用43.4万元,流动资产损失6.1万元,固定资产损失96.3万元。
1996年7月下旬发生水灾1次,这次水灾造成的损失是绰尔林业局建局以来所罕见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并有1人在抗洪抢险中不幸牺牲。
7月28日、29日,绰尔林业局施业区内连降大雨,河水猛涨,冲毁公路12,458延长米,桥7座,涵12道,通信线路5千米,冲走木材565立方米。这次水灾还致使火柴厂、林产公司、一支沟林场等单位停产。
水灾发生后,局党委和林业局及时组织了抗洪抢险工作,全局共投人人力6,787人次,车辆186台次,抢险时间历时15天。一支沟林场主任何志为了保护1035大桥,在指挥清除桥下淤积物时,因桥身突然塌陷,落入水中,不幸被洪水冲走,以身殉职。这次水灾造成固定资产损失2,169,023元,在建工程损失124,647元,投入抢险费用772,223元,总计3,065,894元。
从1998年7月上旬开始,绰尔林业局施业区连续普降中到大雨,导致洪水泛滥。7月22日,绰尔河水漫过公路,使100多户居民房屋被淹,冲毁桥梁11座,共计365延长米,冲毁涵洞 18道,共计43.2延长米,冲断公路750延长米,部分厂区的物资被水浸泡,长达9公里的通讯线路和3公里的输电线路被冲毁,导致一些单位停产,两个林场与局址交通中断,到8月份,博林线铁路中断40余天,严重影响了产品销售。这场洪灾还造成9,000亩小麦70%绝收,4,300亩油菜和8,000亩蔬菜绝收。这场水灾给绰尔林业局造成直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这是绰尔林区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洪灾。在洪灾中,在建工程损失107.7万元,固定资产损失261.1万元,流动资产损失25.6万元,投入抗洪抢险费用37.7万元。
第二节 地震测报
绰尔林业局的地震测报工作始于中国邢台、海城大地震后的1975年,当时成立了地震办公室(科级单位),办公室下设地震测报小组。从事地震测报工作人数最多时有11人,其中,大专毕业生5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几经变动,到1996年,地震台只有台长1人,台员 2人。
1975年至1979年,主要监测地震手段都是土设备,如:土地电、土地磁等,土地电对唐山大地震的监测曾显示了较好的效应。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于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与绰尔林业局协商,决定把绰尔林业局地震测报小组升格为专业性质的地震台。当时,呼盟地震局与牙克石林管局共同投资建造了地震台房舍,内有观测室、值班室、办公室,还有摆房,自治区地震局给配备了熏烟 65 型地震仪一台套,1980年初,地震台正式投入观测记录。
绰尔林业局地震台正式投入地震观测记录后,经历了1980年和1981年两次博克图5.6级地震的测报考验。当时,因呼盟和临近地区台网少,如果没有绰尔林业局的地震测报资料,测定地震参数是很困难的,绰尔林业局地震台在这两次地震测报中提供了及时而可靠的测报数据,为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震区工作队队长李祥称绰尔地震台为“立了大功的单位”。
1984年,内蒙古自治区增加了对绰尔林业局地震台的投入,为绰尔台配备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地震仪DD-1型一台套,至此,绰尔林业局立足长远,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从设立地震台开始,每年投入近4万元资金(含职工工资),改善设施,培训业务人员,不断提高地震测报水平和准确率。
绰尔林业局地震台从1980年正式投入地震测报工作到1996年,在全自治区地方台测震资料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连续5年被自治区地震局评为地震测报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自治区地震局授予科技进步四等奖。绰尔台多次被牙克石市、呼伦贝尔盟地震系统评为先进集体,被三省六地区联防区评为先进单位,台长宋国琦被评为联防区先进个人。1997年至1999年,在自治区地震资料评比中,仍然处于领先水平,绰尔台连续被自治区地震局评为先进单位,台长刘亚林连续3年被自治区地震局评为地震先进工作者。
为宣传地震知识,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并引以高度重视,1990年春,绰尔林业局地震台台长宋国琦以“车夫”为笔名,撰写了一篇地震科普知识的文章《初春季节话地震》,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日报》上发表,对平息北部林区因地震而造成的民心不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任台长刘亚林撰写的论文《用单台资料作小区域b值探讨》,荣获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学术论文二等奖。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
绰尔局志(1958-1999)︱野生动植物 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
节选自《绰尔林业局志》(1958—1999)
如果觉得爱看,请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整理: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