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收藏里的乡愁故事 · 寻找文物中的民族记忆
【清 梅花耳铜瓶】
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 文化学者 邓丁三
点评:这种梅花的题材,是文人喜好梅花的这种品格,一般来讲都是篆刻在瓶身上。像这种小雕塑放在这上面的不多见,底座和瓶身连住的这种也少见。
北京荣宝斋教授 书画鉴定专家 李德仁
点评:这种瓶可能有两种用处,插花瓶或者香著瓶。唐之前是用范铸,用陶范做模具,然后用模具合模浇铸。唐以后是用失蜡法铸造,用翻砂铸造这种方式。现在失蜡法铸造是用硅胶,硅胶翻模加上金刚砂翻砂铸造。这个小瓶它里边的铸造痕迹就是这种范土的铸造痕迹,它里边全部都是这种颗粒感。耳朵和底座是一体铸造。
❖
【清中晚期 粉彩百子闹春西瓜罐(一对)】
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 文化学者 邓丁三
点评:这个片是闹元宵,中国人特别重视月亮,因为外国人用太阳做历法,中国人是用月亮。元宵节它是新年的第一个元月,大家欢腾庆祝,这个画的非常生动,非常接地气。
全国艺术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瓷器鉴定专家 吴锐
点评:这件藏品的彩,叫同治彩,它的特点是大红大绿。在康熙时期早期,这个人物的绘画,眼睛是画一条线,到了道光时期,画一个双眼皮,然后有鱼尾纹。这件藏品人物的眼睛,不细看是看不到眼球的,这是同治时期的一个特点。另外,这件藏品它的底部有个粘砂的现象,它是在清代的晚期,垫烧的时候,底下要放一些石英砂,避免胎体和下面的粘板粘到一块。
❖
【清中晚期 年年有余玉雕件】
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 文化学者 邓丁三
点评:宋元时期就出现这种鲶鱼的形象,尤其是江南地区,是捕鱼为生,鲶鱼刺少,很好吃,所以借这个吉祥寓意,就是年年有余。
天津市文物局研究员 玉器鉴定专家 施俊
点评:这个是和田玉,籽料,一边白色,一边带皮。它是两条鱼首尾相衔,一头一尾。它的鳍和须都属于浅浮雕,特别写实。它的抛光干净利落,没有凹凸不平。密度也很高,油感成分也很好。
❖
【清中期 大黑天铜造像】
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 文化学者 邓丁三
点评:这是一尊护法造像。藏传佛教体系里,护法分男宗和女宗两大类,女宗的首领是吉祥天母,骑着骡子,这是男宗的首领藏文的音译叫玛哈嘎拉,翻译过来叫大黑天,是护法里等级最高的,这是它的标准形象。
中国青铜研究会秘书长 铜器鉴定专家 王荣琳
点评:大黑天本身的颜色有两个颜色,一个是黑色的,一个是蓝色的。其实黑色的是一个巧合,因为它并不是特意做的黑色,铜的本色不是黑色,是因为多年的香火供奉,身上烟炱很多,就形成了黑的颜色,和大黑天的这个名称一致,但这是一个巧合,也很难得。这个铜质非常好,应该是合金铜,就是我们常说的利玛铜,有些地方的颜色是水红的颜色,但是大部分的颜色是受烟熏的这种皮壳。它的这整体的做工特别精良。这个造像的整体气势,是一个六臂玛哈嘎拉,它的大臂小臂全都呈藕形儿状,特别强壮的那种效果,做的非常圆润。它的整体装饰是非常精细,完全是小造像做出了大的那种气势。
❖
【陈摩 花鸟立轴】
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 文化学者 邓丁三
点评:它上面画的鹭鸶,有一路连科寓意。流行于雍正以后。这种画常见的是条屏,有四条,六条的,八条的,十二条的,根据房间的大小,在两边挂着这种,它春天的时候就挂春天的,根据季节来换一换,或者是春夏秋冬的挂四堂,很讲究。
天津市文物局研究员 书画鉴定专家 邢捷
点评:陈摩作者是生在清代,卒于民国,1945年。他的老师叫陆恢。根据这个画的尺寸推测,应该是四条或者六条或者八条,其中的一条。尽管现在它这个装裱形式,两边加轴头,实际上还是屏的性质。这张还是真不错的,原装原裱。这张画上面这块花卉,应该像藤萝的那种性质,它的蔓子画得苍劲有力。中间的竹子搭配也是穿插有度,下面三只鹭鸶,有一只还掩映在这个竹子的当中。从整个布局来讲画面丰满,应该说水平还是挺高的。穷款落了家安俩字,落款的书体自然那么流畅,盖的章风格很像陈摩本人,从这个纸的这个感觉和裱工应该都是在100多年前的作品。
❖
【粉彩八楞八仙罐】
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 文化学者 邓丁三
点评:这属于贴塑,就是把泥贴在胎体上,然后把它简单的雕刻出人形,烧完了以后,如果没毛病再挂釉,再画,再烧,一般要烧两三次,工艺比较复杂。
全国艺术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瓷器鉴定专家 吴锐
点评:从绘画方面,这种彩是比较典型同治彩。落款是康熙年制,矾红四字款,其实这不是康熙的,是光绪的,这叫寄托款,寄托款最早出现在明代。那为什么它不是同治的,因为在光绪时期,像这种款制写的是相当多,我们称这一种落款的方式和它的瓷器为小康,真正到代的叫老康。
周日晚 22:00
黄河电视台《天下寻宝》
和你一起长知识
抖音、快手
搜索《天下寻宝》
只要你有宝贝
快拨打《天下寻宝》
公益鉴宝热线
0351-8302278
1558185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