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两年多的关于国籍的质疑,近日,谷爱凌终于还是忍不住,公开发声为自己辩护了,说自己为中国夺得了多少多少金牌。
这让一直把谷爱凌视为“继承了其母精致利己基因的投机分子”的我,也忍不住想发声了。
然而,对于谷爱凌,本文却不想着墨太多,事实摆在那里,无须我多说什么。
我只想从三年前的一部电影说起。
三年前,电影《夺冠》上演之际,围绕“郎平到底是不是伟人”,我和一位朋友爆发了一场让彼此都面红耳赤的争论。
他的观点是,郎平算得上是一个伟人,《夺冠》这部电影,我们一定要去捧场,向这个伟人致敬。
我说,“伟人”这一顶帽子,可不能随便给谁戴上。郎平只是一个出色的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影响。
我认为,女排精神固然感染了一代人,却只适合拍成非艺术类的纪实纪录片。我实在想象不出,排球训练和比赛,能提炼出多少艺术审美价值。为何偏要编成剧本、拍成电影,用“爱国”的名义,让大家都去电影院感动一回呢?
我观赏电影的唯一目的是审美,而不是感动。我不想被某些高举民族情怀的大旗,却暗藏商业目的的导演,带入某种群体情绪,为其贡献票房收益。
三十多年前,女排在奥运会上夺冠,在父亲单位会议室的黑白电视机前,我激动得跟着大家欢呼流泪。
那时候的郎平,的的确确是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随着阅历、见识和知识的增长,我逐渐认为,“拼搏精神”这个荣誉,以及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不应该仅仅属于奥运竞技场上的夺冠者。
在奥运比赛之前,哪一个运动员和哪一支队伍,不是持续数年,一直在坚持着艰苦的训练?
苦苦地训练多年之后,进入奥运赛场,哪一支队伍和哪一个运动员,不是奋力拼搏到最后一刻?
面对其他国家的精神对手,哪一个运动员和哪一支队伍, 在比赛过程中,不是一分一分地拼?
胜利了,就有拼搏精神。失败了,难道就没有拼搏精神?
我们热捧奥运冠军,却普遍冷落和漠视了自己国家的那些同样为训练付出辛劳汗水,同样斗志昂扬地奔赴赛场,同样努力拼搏到最后时刻,最终却由于对手太强大而痛失奖牌的其他参赛运动员。
比赛结束,夺得金牌的冠军们得到了高额的奖励,收获了高贵的荣誉。
和他们的风光无限比起来,那些付出了青春,荒废了学业,最终却失败的运动员们,在伤心落泪之后,黯然退役,从此有如一粒尘埃,消失在芸芸众生中。
在礼遇冠军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把掌声和喝彩给予那些奥林匹克竞技场上的失败者们?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用奥运金牌来证明自己了。
要说感动,在那些从小就接受训练,多年之后,在奥运会上努力拼搏,却无缘夺得奖牌,最终黯然退役的“失败者”身上,新闻媒体或许可以挖掘出很多感人的故事。
他们忍受多年训练留下的隐性伤痛,在退役之后的淡淡人生中,坦然接受失败,无怨无悔、甘于平凡的人生态度,同样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非常需要的。
讲好中国故事,不应该忽视和遗漏他们。
一个容纳和记录了“失败者”的中国故事,一定更加感人,一定远比谷爱凌能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更多国际尊重。
到了应该让体育回归它本来意义的时候了。
到了应该让谷爱凌回到她应该去的地方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