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为什么年轻人都爱杭州?
近年来,杭州的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人才总量突破300万,占常住人口1/4。
钱塘自古繁华,杭州有风光,更有风口:数字浪潮汇聚,电商蓝海澎湃,杭州抓住了产业的机遇,更留住了创新创业的大批人才。
龙井里弄的角落,茶汤已经褪去颜色,但你仍会常常看见有激情洋溢的年轻创业者,在沙盘比赛酣战淋漓中,探索着可能改变世界的某个项目。谈到吸引力,“有产业”“有生活”是青年选择一座城市关键因素。杭州深谙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学校也给予年轻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浙大系”这一不可忽视的创新创业力量的形成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北纬30度线上,杭州长出了一片“热带雨林”——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打造了“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据统计,杭州人才净流入量近6年稳居新一线城市榜首,在2018-2020年甚至超越了北京上海。
据了解,浙江省有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大学科技园为主阵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洼地。截至2023年,通过推进有组织成果转化,浙江大学科技园近三年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数分别为28项、52项、84项,平均增长率达到74%。浙大科技园“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哪些成效?提供了哪些经验?为此,本刊记者来到浙大科技园,寻找浙江省打造“科创高地”的服务密码。
概念验证
瞄准创新链的前端
2008年,阿里抽中了时代的彩票。我们试图总结成功的规律,却发现迷茫、怀疑、挫折是每一位创业者的必修课。即便是当下,AI被热潮追捧、机器人前景可期,投资人、创业者仍然焦虑彷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定心丸”、谁能打“宽心剂”?
实际上,科研人员需要对于自己的科技成果能否走向市场、怎样走向市场有清晰的认知。概念验证是技术创新链的前端环节,有别于类似“集束炸弹”的传统模式,它更像“精确制导炸弹”,将通过技术可行性、应用场景、市场竞争、知识产权评估等验证,助力成果精准落地。
在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探索过程中,浙大科技园逐步向市场化转型,不断强化了主动链接源头创新成果和有效产业化落地的能力。
来到浙大科技园,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据了解,在这里得到验证支持后的项目,成果转化与创业的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这是如何做到的?
2022年,由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浙江大学主导,浙大科技园参与的全省首个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成立。同年11月,浙大科技园基于其主导的专业领域,建立了杭州启真创新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
“闭环”是概念验证的关键词。
“我们面向浙江大学的老师们征集创新项目,并从技术、市场、投资等各个维度对种子项目进行甄选,找出适合转化的项目,对这些项目进行个性化的扶持。”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概念验证的流程从项目征集、项目筛选、项目评审、项目立项环节形成一个闭环之后,让各个验证参与要素逐步融入进来——从征集到立项的过程中,基金、合作伙伴、产业端、应用场景、政府政策等要素都在逐步融入,让科创得到全面助力,助推浙江省、杭州市高校科研院所前瞻部署科研攻关“杀手锏”,提升国家重大任务承载能力,为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提供保障。
去年,概念验证中心向浙大全校老师征集了150多个源头科技项目,其中超过30个已形成验证成果,15个获资金资助或验证基金投资,7个转化为样品或产品。
其中,由浙大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千人计划科学家李昌治教授等人联合创建的能丰(杭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获得概念验证基金投资的企业之一。目前,公司中试产线已在浙江湖州落成。
全周期赋能
“串”起科创服务的“朋友圈”
优质的科技创新项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它们的技术熟不熟?市场认不认?团队优不优?落地快不快?规模够不够?这些都需要系统的考评、严格的论证。
将高校的源头创新成果有效率、有组织地实现转化,核心问题主要围绕两点,一是如何找到这些科技成果和种子项目,二是如何转化和赋能。基于这个认识,浙大科技园提出“有组织成果转化的引领者、有源头项目孵化的先行者、有体系产业培育的开拓者”的“三有”工作主线,精准赋能科创企业。
如果说概念验证中心辅助实现准确获取到多源头、多位点的科技成果和种子项目,那么在这之后,根据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完整的服务生态,就被提上日程。
在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浙大科技园整合浙江大学内外部优质资源,建设了浙大科技园公共服务平台,现设“工程创新服务中心”等五个服务中心,“启真交叉学科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四个联合创新平台及“飞秒检测实验室”等四个共享实验室。企业提出的各种诉求,包括工程技术研发测试、理化分析和各类分析测试、云计算、专利导航和知识产权托管甚至是法律咨询等,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得相应的服务。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才服务是一个重要板块,浙大科技园通过提供人才申报、人才招引、人才培养等专业服务,建立起老师成果转化和园区科技招商的闭环。另外,供应链和产业投资等增值服务则是针对重点产业的布局。
那么,哪些产业是浙大重点关注的?
今年,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要求围绕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专业领域制定专项政策文件,形成完备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
为培育出一批脑与脑科学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并形成集聚业态,立足浙大在前沿交叉学科的优势,浙大科技园着力于以脑机智能为特色和代表的未来产业。目前,浙大科技园启真脑机智能产业化基地已经落地,引育包括神踪科技、臻泰智能等一批行业内标杆型企业组建产业生态圈。
基地以脑机智能作为核心科技支撑,脑机智能硬件基础-技术体系-应用领域产业构建为导向,聚焦脑机+生命健康、脑机+智能制造、脑机+新一代信息技术、脑机+新材料等领域延伸,致力于打造脑机智能领域具备成果显示度、区域影响力的产业化高地。
“这一模式走通之后,我们还将逐步向前沿新材料、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领域延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高校有组织成果转化
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
2001年5月,浙大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4年的杭州西溪路上,一座融合了西式玻璃外墙和中式飞檐的建筑拔地而起,浙大科技园建筑正式启用。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浙大科技园全新园区内的第一家入驻企业。随后,上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入驻园区。
再往前回溯,我国的大学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由大学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逐渐发展而来。目前全国共有13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规模日益扩大、模式不断创新。
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正被打造成为高校产教融合引领地、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地、技术转移承载地、科技企业孵化地以及产业生态培育地,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师生创新创业的“双中心”。
据了解,浙大科技园共服务超过4000家企业,其中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3000多家,累计培育大学生企业80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50家,转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900多项,培育斯凯网络、每日互动、国芯科技、桑尼能源、华是科技等上市(含新三板挂牌)企业32家。2023年,浙大科技园服务浙大科技成果自主转化项目(设立公司)49项,约占浙大转化落地项目数的38%。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之一,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侧。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认为,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这里所说的“质量”指成果是否符合产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提升成果质量,就是要求科技问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
但凡创新,都有风险。
实际上,从实验室到大市场循环,仍存在供需对接不精准等堵点。有的学者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顺畅、有的科研人员缺乏对公司的管理和运营能力,还有的创业者面临资源对接与整合能力有限……这一从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之间的“断裂带”,如何填补?如何进一步激发原始创新动能?“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就很好地回答了以上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的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成果信息难以被有效捕捉、关键环节服务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科创服务点状分布且松散无序等问题。相关负责人建议面向高校推广大学科技园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理念及创新模式,加大力度支持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与开放服务,强化并创新高校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支持,鼓励并支持地方政府引进大学科技园共建成果转化集聚区。
高校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体系的交织,在当前,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还需构建高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
在未来内涵式发展的创新发展阶段,持续化加快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赋能体系建设,做优科技服务,支撑集团打造高能级科创赋能平台,是浙大科技园将持续秉持的方向。
END
编辑:艾丽
审核:李子吉
政审:王军善
终审:朱永旗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或在后台联络开白!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聚合传播平台下设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平台。
群内会不定期推送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政策解读、独家分析、地方产业动态、新兴产业报告等信息。
请备注:
单位+职务+姓名
(联系电话:13717786927 )
2024年10月1日出版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
↓ ↓ ↓ 订阅关注 ↓ ↓ ↓
*温馨提示:根据公众号推送新规,请将“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设为🌟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消息。(设置教程请戳→不做这件事,你可能就找不到我们了……)
融媒体智库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聚合传播平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
中国新兴产业金融创新研究院
旗下企业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发改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中导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