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薪3毛!8岁女孩为买电话手表签协议,评论区热闹了

时事   2024-11-29 17:42   浙江  

“爸爸XXX自愿为女儿XX购买电话手表一部。”

“我XX自愿承包刷碗、晾衣服两项家务七年半。每次耍赖罚款10元,三次以上没收电话手表三天。”

小冰和爸爸妈妈签订的协议


在老公和女儿的要求下,杭州二年级女生小冰的妈妈姚女士,作为证明人,在一份协议上按下了手印。“女儿吵着买电话手表,她爸爸拗不过,想着反正要买了,正好趁机开展一次劳动教育,在网上看到过类似的签订家庭劳动协议做法,就拟了这份协议。”

隔天,想着这样的“亲子互动”有意思,姚女士就把协议拍照发到了朋友圈。谁知,这份协议引来了亲朋好友一片热议:

“七年,要这么长时间,我估计娃坚持不了”;


“ 折算了一下时薪,约三毛一小时,家庭版‘不平等条约’了”;


“我打赌,最多一星期,就会出现毁约”;


“ 如果将孩子的劳动和电话手表、零花钱挂上钩,会不会模糊了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义务”……

该不该让娃有偿劳动? “有偿奖励”的分寸该怎么把握?面对众多留言,姚女士也对那份协议产生了更多顾虑。


该不该开展“有偿家务”

正反方家长各有道理


亮亮是杭州某公办小学五年级的男孩,最近他正在和妈妈谈家务劳动涨价的事,“现在商店里的小东西涨价了,倒垃圾两次0.5元、洗碗0.5元、帮爸爸妈妈洗袜子0.5元……是不是可以也涨一点。”

第一次给爸爸妈妈“打工”,是在亮亮三年级时。那一次,他看中了一款新玩具,急切想去购买,向爸爸妈妈要钱但被拒绝了。想到班里有些同学靠帮父母干家务活赚零花钱,亮亮就主动向妈妈提出帮忙拖地,当时正在忙着烧菜的妈妈同意了。“如果你能坚持拖地一周,我就给你十元钱。”于是,那一周,亮亮靠着拖地赚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10元。

随后,“业务”不断扩展到洗晒衣服、倒垃圾、洗碗等家务活儿,每项家务由爸爸妈妈明码标价。三星期后,勤劳致富的亮亮就捧回了价值37元的心仪玩具。

亮亮妈妈说,她和周围同龄孩子家长也聊过这个事,她发现,很多家庭都在开展“做家务挣零花钱”的约定,孩子通过劳动来赚取零用钱,家长也乐意把零用钱与家务“挂钩”,有意识地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才能有收获。

通过家庭劳动尝到甜头后,亮亮还将赚钱大计用到了同学们身上。

“有一次,我们去超市,小子突然很大方说请我喝可乐,我问他哪来的钱,他说是自己替同学跑腿赚来的,而且他把自己用不到的玩具折价卖给了同学。”说起“儿子沉迷赚钱”的趣事,这样的“小人精”让姚女士哭笑不得。

但也有一些家长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会不会认为只有给钱才干活,不给钱就不干活呢?

“小孩子也是一个家庭成员,拖地、洗衣、烧饭,并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我觉得更应该培育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鼓励孩子多做家务事,而不是为了钱。”小学生家长市民王女士比较反对“有偿家务”,她认为,亲子互助、同学之间不是商品关系,“孩子过早接触商业性的东西,说好听点是‘经济头脑’,但是万一引导不好,孩子的价值观开始偏重金钱,这对今后的成长不是一件好事。”

王女士提出,如果将孩子的劳动和零花钱挂上钩,会在孩子潜意识里留下“零花钱=家务活”的观念,“做了家务活,动不动就向家长伸手要钱,那爸爸妈妈做家务又该向谁要劳务费呢,家里人之间不要这么多套路。钱不是万能的,有些免费的无私的品德更珍贵。”

王女士孩子在拖地


该如何用好奖和惩这组杠杆

老师建议不轻易给予物质奖励


一方面,当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但直接要求孩子改往往会遭遇抵触,有偿家务是不是一种育儿好方式?

另一方面,爹妈很头疼,物质奖励的“陷阱”,万一产生“唯利是图”的不端正思想,该怎么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申花校区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沈波老师建议,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好“奖”和“罚”这一组杠杆,不断撬动孩子追求进步的内驱力。

“在规则制定时,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也要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不能在‘纸上谈兵’之时就让孩子灰心丧气。比如,可以召开家庭会议,每个家庭成员充分表达想法,并将‘家庭公约’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沈波老师说,在正式实施之前,可以设置一段过渡时期,在充分体验之后对“家庭契约”进行修改和调整。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契约精神,切记虎头蛇尾,朝令夕改。

另外,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规则内容需要简单明了,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正面的,什么行为是负面的,家长要有原则和底线思维,也要让孩子知道一些不良行为的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规则之内行事。

为了保持“知”与“行”的一致性,所有家庭成员都要了解“家庭公约”,比如一个好行为可以积多少分,一个不良行为会扣多少分。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说法不一,或者祖辈过分宠溺,都会让批评和惩罚大打折扣,家长首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在学校里,老师们也会给孩子们设置挑战打卡之类的游戏,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沈波老师表示,家里面可以设置一些孩子能跳一跳够得着的小任务,当他们完成相关任务时,要及时给予记录和反馈,让孩子的言行被看见,让孩子的成长可视化。

“当你温柔地惊喜地注视着孩子时,当你带给孩子发自内心的表扬时,当你用肢体语言诉说着对他的鼓励时,那一刻孩子一定是幸福的,他也因此而充满能量和动力。”沈波老师补充说,如果家长想把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正强化物,可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轻易承诺,而让孩子误入贪图享乐、盲目拜金的歧途。

“通过短暂的有偿劳动,可以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劳动兴趣。物质表扬会宠坏孩子,家长若能提供情绪价值,能为孩子的心灵注入更强大的正能量。”

此外,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家长要摆正的心态,允许孩子“犯错”甚至“退步”,不断鼓励好的行为,纠正不良行为,直到孩子养成好习惯。

潮新闻记者 陈素萍

责任编辑:倪王镇


点赞
分享
在看

钱江晚报
30多年一贯靠谱! 新闻快,资讯多,服务全!有用,有趣,有温度,尽在钱江晚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