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土著鱼”的守护人
——记宜良县政协常委殷立京
2015年,殷立京从大学毕业后进入父亲的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在父亲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研究、保护云南土著鱼”精神的影响下,她积极投身于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事业中,用执着和汗水积极推动云南土著鱼保护研究、优质种质资源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高土著鱼研发水平、挖掘土著鱼产业化开发价值潜能,用实际行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重现云南“土著鱼”荣光作出了积极贡献。
殷立京(右一)开展研学活动
坚守初心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到底
踏入“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领域后,殷立京带着基地养殖人员到南盘江及各支流和湖泊,虚心向附近的渔民和老人打听、请教,千方百计寻找土著鱼濒危物种的踪迹。经过不断努力,共收集保护了以南盘江、滇中高原湖泊为主的土著鱼4目、17科、54个品种。在这54种土著鱼中,有宜良白鱼、阳宗海金线鲃、云南裂腹鱼、鱇浪白鱼、抚仙四须鲃等濒危物种37个。
近几年,她带领团队组织实施了“濒危经济型土著鱼养殖技术攻克与产业化拓展”“土著鱼选育和开发”“鱇浪鱼养殖及水质净化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等项目,形成了以土著鱼收集保护、繁育养殖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公司已成功申报为“省级水产原种场”“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目前在公司基地一共有177种云南土著鱼。对高原特色土著鱼的开发,不仅潜藏着经济效益,同时对物种资源、遗传基因保护及生物多样性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并驾齐驱”。
潜心研思
专注土著鱼收集保护和繁育养殖
在云南土著鱼资源濒临灭绝的背景下,殷立京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和自身技术专长,以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术特长,与父亲一同在云南率先实施鱇浪鱼、短须裂腹鱼驯化繁育养殖。
她带领技术团队从鱇浪鱼繁育技术研发着手,找到了突破鱇浪鱼繁育技术的窍门和绝招,让这一濒临灭绝的著名云南土著鱼,从二类濒危物种降到稀有物种。据悉,鱇浪鱼苗年孵化量从几万尾、几十万尾突破到两千万尾、四千万尾,目前鱇浪鱼苗年孵化量可以达到1.2亿尾。在攻克鱇浪鱼繁育技术后,她又把挑战对象定为短须裂腹鱼的繁育。
2018年,她带领技术团队从短须裂腹鱼的亲本选择、性腺发育、行为观察等环节指标进行严格挑选,以及对产卵床、水温、溶氧、消毒等环节技术的不断创新,使短须裂腹鱼繁育技术最终取得了突破,3批(次)繁育平均孵化率达82.79%,成活率达85.62%,共培育短须裂腹鱼鱼苗2.71万尾。
普及推广
传承弘扬中国鱼文化
为进一步普及和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好地宣传鱼文化,帮助更多人树立土著鱼保护意识,殷立京秉承“科普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的理念,带领团队开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研学活动。2023年,在殷立京的努力下,公司建成了占地面积100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专区,建设有中国鱼文化院、土著鱼科普长廊、云南土著鱼博物馆、研学捕鱼活动区、渔业生产体验区、现代渔业技术参观区、实验室、多功能厅、美食区等功能区。
她主导设计的“鱼你趣研山海”项目成功入选云南省教育厅对外交流中心2023年—2024年度研学项目课程库,基地被授牌为昆明市中小学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普基地。截至目前,累计接待研学活动、科普活动、乡村旅游等10万余人(次),接待大、中、小学校学生研学活动5万余人(次)。
同时,公司先后投资1.27亿元,在研学基地建成仿野生生态养殖鱼塘鱼池198个,不仅收集保护有鱇浪白鱼、大头鲤、岩原鲤、暗色唇鱼、云南倒刺鲃、滇池金线鲃、中国结鱼、中华胭脂鱼等100多种珍稀土著鱼,还有30多种数量较多的鸟类以及多种水生、陆生植物。
饮水思源
担当作为履行委员责任
作为县政协常委,殷立京深知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她在履职中积极建言献策,踊跃参加县政协组织的调研视察、协商议政等各项活动。她一直关爱社会、关注民生,通过成立“京丰教育基金”、招用贫困劳动人员等方式,多次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几年来,“京丰教育基金”捐资助学170多万元,在精准扶贫、“百企帮百村”、“百企兴百村”、抢险救灾等工作中捐资捐物共计200余万元。
同时,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加抚仙湖、金沙江、滇池、南盘江等江河湖泊的土著鱼增殖放流和水生态环境治理,为相关江河、湖泊土著鱼增殖放流,土著鱼种群数量恢复供应鱼苗7000余万尾,无偿增殖放流土著鱼鱼苗300余万尾。
殷立京坚定地表示:“保护好云南土著鱼,就是保护好云南的高原湖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这条路上,我将一直走下去。”
来源:《云南政协报》(2024年07月30日第08版)
作者:曾艳妮
编辑:何健美
校对:杨泽琰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