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又心
说起合肥老城区,不同于“三孝口”“四牌楼”“百花井”的响当当,有个老地名却一直“不温不火”,那便是——“县桥”。若说它消失了吧?迄今还有“县桥社区”仍在运营;若说它还存在吧?却如隐居山林的耄耋老人,少为今人所知。当然,我们千万别小瞧了它,县桥在这座古城里可是足足矗立了1000多年!
清代官修唐人总集《全唐文》,刊录了一篇殷文圭《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落款时间“天祐十四载岁次丁丑七月戊申朔二十六日癸酉”——天祐十四年(917)七月二十六日,庐州时属杨吴政权,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为吴王。不久前,庐州刚刚完成了“罗城”建设工程,总指挥即庐州刺史兼团练使张崇。
· 西水关(1965年) ·
▲ 摄影:金石声
当时,以府、州、县、市、坊等命名桥梁的情况并不稀奇。早在东汉《东观汉记》中便提到成都有“市桥”,宋人续唐《吴地记》称“(吴江)桥梁十所”亦含“县桥”,近年来人们则发现了唐宋至明代的开封“州桥”遗址,等等。前文其实也提到了——庐州在肇建县桥的同时,亦建造了市桥、明教桥等,即今鼓楼桥和九狮桥。
· 吴江“县桥” ·
▲ 来源:唐《吴地记》
以政区为名,通常与城市行政功能区有关。两宋时期,肥水入城带来了颇多河运之利,有力推动了沿岸商业繁荣,遂将此河称作——“市河”。乾道五年(1169),诏修庐州城。翌年(1170)开工,四月完成。同时,淮南西路安抚使郭振将城池一分为二,于市河之南另筑新城“斗梁城”。正是这一事件,揭露出重要线索——
南宋哲学家袁燮《秘阁修撰赵君墓志铭》称:“此城既筑,而合肥县及市北居民皆隔于外……”合肥自隋开皇元年(581)以来一直是庐州唯一的附郭县,州县同城。被“隔于外”的“合肥县”,应指以合肥县衙为中心的县级行政区。加上《方舆胜览》的“肥水在合肥县南”的描述,反之则表明县衙在肥水北岸。
· “状元坊” ·
▲ 来源:南宋《舆地纪胜》
· 南宋合肥县桥附近街区推测图 ·
▲ 作者:又心
综合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县桥与五代宋元时期合肥县衙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或因之得名。此时的县衙具体位置在哪儿?《舆地纪胜》“千佛寺”词条下有“合肥县即其旧基”语。千佛寺在“左厢东千佛坊”,时疑以市河分左右厢(如教弩台在左厢,九狮桥在右厢),千佛坊详址失考(明代已无此坊,或并入布政坊)。
明代以前,之所以将合肥县衙择址于此,主要考虑到在当时的二重城(罗城和斗梁城)格局下便于对河北城区(宋代称“旧北城”,城垣约七里)的直接管理,如前文所述,这一区域特别是沿岸地带自五代以来,一直是——庐州城重要的漕运码头以及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市河”“市桥”即是证明。
· 鼓楼桥(2006年) ·
▲ 摄影:鲍雷
进入明代,原“市河”改名“金斗河”,河运优势依然存在。清人田实发曾撰文称:“谷米之出入,竹木之栖泊,舟船径抵县桥,或至郡邑署后。百货骈集,千樯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多年前,考古人员曾在县桥东约百米——合肥剧场附近发现了古码头遗址,即与这段史实形成了完美呼应。
· 县桥与“税课司”(《庐州府治之图》)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然而,一切因一场事件而发生改变——正德七年(1512),知府徐钰为抵御刘七之乱,堵塞西水关,导水为外濠。即肥河“抛弃”城区段,正式改走北濠,南讫东水关。自此“变”后,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金斗河逐渐淤塞,船只无法进城,“百货壅滞,关外筝笛浦涸为菜塍”,继而导致城东南低洼处连年遭遇洪涝肆虐……
· 清代庐州府城县桥大街地名考证一览表 ·
▲ 作者:又心
在清代画家夏云的笔下,县桥立于镇淮楼西,为一3孔石拱桥。不知从何时起,官方称“宋建”,而民间流传着“明末清初建县桥”的说法,如前文所述,显然是不符史实的,当然不排除此“建”或指重建或修缮,并非始建。关于县桥得名,还有一段传奇故事——传说建此桥时,工程接近尾声,桥梁石迟迟未敢上。
这天,知县大人出门视察,途经建桥工地,上前询问情况。石匠们不敢说谎,如实禀报。当听闻大梁一事,知县感到诧异,问其原因——没有人做主。知县严肃说道:“莫非本县不能做主吗?”见大人发话,“叭嗒”一声,石匠麻利地将桥梁放上了。巧合的是,知县不禁打了个寒噤,回衙后浑身疼痛,不久便病死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都说知县大人魂魄被石梁压住了,“县大老爷顶桥梁”的传说风行一时,以致妇孺皆知,于是众人不约而同地将那座桥称作“县桥”。当然,这一民间故事亦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清中期以后,由于统治者的腐朽和官吏贪污腐化,不断加剧以官民对立为代表的阶级矛盾。
· “县桥”(《府城图》) ·
▲ 来源: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当然,再好的人文氛围被现实中的臭气一熏也是大打折扣了,这就要怪到县桥大街身上了——民国时期,这里是制革、鬃刷、风箱等产品集工艺制作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手工业一条街”。淤塞已相当严重的金斗河河道内,各类垃圾肆意堆积,再加上生活生产污水排入横流,脏乱差令人不忍睹视……
· “北市人民公社县桥分社成立”(1960年) ·
▲ 来源:《合肥日报》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来到县桥,漫步于建在旧河道上的游园,一墙之隔即是70年前所建的安徽日报社办公楼……似乎还能寻到不少旧时光的痕迹。古桥是不在了,但不妨碍古地名的保留。要知道的是,此桥虽比不上逍遥津的年代久远,却是一千多年来合肥的城市建设史、内河航运史、社会经济史乃至城市文化史的重要见证,其内涵可远超三孝口、四牌楼等。低调确实是一种美德,但作为曾经的城市文化地标,在推动合肥“文里文气”建设的大背景下,县桥——也该为世人所知了!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寻迹县桥(2023年) ·
▲ 来源:掌上四牌楼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