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隐士高人不为朕所用,那就去死吧!| 循迹晓讲

文化   军事   2024-09-08 11:30   北京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快来星标我们

 Follow us

各位读者朋友: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请一定一定别忘记🌟星标“循迹晓讲”  。

设置星标步骤:1.点击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循迹晓讲】;2.到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3.设置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啦!

 Follow us


只要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就不难发现在古代有一类叫做“隐士”的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陶渊明这样的。对于中国文人来讲,其终极理想自然是入朝为官为相,甚至“为万世开太平”,而如果这样的梦想无法达到,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千百年来,随着一些文人故事口耳相传,亦真亦幻,“做官”和“归隐”慢慢变成了文人精神的一体两面,那么这“隐士”最早是怎么样的?后来的文人是否真的归隐?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图为 清 钱慧安《巢由避世图》


隐士的传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中帝尧看着自己儿子丹朱实在是不成器,想把天下让给隐士许由,许由坚辞不受,甚至还觉得听了尧的话脏耳朵,跑到颖水边上洗耳朵。这还不算完,颖水下游牧牛的巢父听说这事儿,就把牛迁到别的地方了。


 图为 明 佚名 《采薇图》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殷商末年也有记载,武王伐纣,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认为藩国不可以讨伐宗主国君主,极力劝说,而当殷商灭亡之后,这二位跑到首阳山隐居起来,不食周粟,最终活活饿死。传说真实性当然可以讨论,但这当中却显示出隐居的目的是远离政治或者远离当权者。


春秋时期,历史的记载相对从前可信很多,也有一些隐士的记载,比如坚决不肯受晋文公赏赐的介子推,或者功成名就之后看透了越王勾践“不可同安乐”的本质,选择退隐江湖的范蠡。到这个时候,隐居的目的是真的躲着些什么,孔子所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一句相当真情的流露,跑大海上当然不可能,但隐居起来也还是能做到的。


 图为 明 沈周《柴桑招隐图》局部


当然这样的隐居也不简单。既然是“隐”,首先得有地方去躲,而且都需要“隐”了,说明此人之前名气很大,衣食无忧。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著名的一位隐士,他在各种诗歌和散文里说自己“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但实际情况是自己有大片田产,而且还有仆人小童伺候他生活起居。即使后来他隐居的房屋失火损失惨重,还能跟江州刺史往来频密,更何况陶家本来在当时就是颇有影响力的大家族,所以陶渊明才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图为陶渊明画像 

◇ 图为 元 赵孟頫《画渊明归去来辞图》


说起来,这陶渊明的隐居动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是他出仕做官之后看不惯官场黑暗所以要隐居,也有人认为是他伤感于东晋为刘裕篡位而终身不仕。不管是怎样的解释,陶渊明的隐居绝对是发自真心,毕竟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世家子弟不出仕也是一种体面的选择。


隋唐之后,世家大族的势力当然还存在,但科举制度的产生给了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入仕的机会。当时的科举制不像后世那么严苛死板非八股文不考,而且考中了也未必马上有官做。一个人如果特别想进步,顶重要的事情就是被上头看见,这个时候隐居就自然是一种选择了。


 终南山到长安的直线距离不到40公里


唐朝时有一位叫卢藏用的人中了进士很久没做官,这位想进步的心按捺不住,就想办法让人散播言论,说这卢藏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实在是国家栋梁,与此同时他跑到距离长安很近的终南山隐居起来,后来皇帝听到我大唐竟然还有这么一个人才在隐居,赶紧下旨请他出来做官。看到卢藏用隐居找到了快速做官的秘密,一大批文人墨客争相跑到终南山当上了隐士。时人司马承祯说,隐居终南山实在是“做官之捷径耳”,成语“终南捷径”也就发端于此。


这时候的隐居动机已经不单纯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想走这个终南捷径。唐末五代的动乱之中,世家大族大抵被屠戮殆尽,文人在皇权下的势力大大膨胀,在如此时代背景下,过去那些著名的隐士故事被一再改写,赋予新的意义。根据这些被改写的故事,姜子牙八十岁了还在渭水钓鱼,愿者上钩,果然引得周文王请他出山。而汉末的诸葛亮,也是高卧隆中,等着刘备三顾茅庐才把他请出来。


 在古代上有安邦定国之愿 , 下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文人往往需要君主主动上门 图为影视剧中的姜子牙和诸葛亮形象


这姜子牙和诸葛亮后来都成了国师,自然也是千百万文人心中最理想的榜样。但从文人墨客到宰相国师,这一路自是凶险无比,失意者是绝大多数,对于这些失意者而言,隐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退路,所谓朝中小人当道,正人君子不得不选择隐居,这同传统文化的底层逻辑是自洽的。


 图为傅抱石《屈原》局部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屈原沉水之前跟渔父有过一段对话,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璎;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渔父的形象俨然就是一个超然于世的隐者智者,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隐士都会选择钓鱼这样的一个形象。公元13世纪,南宋灭亡,蒙元建立,这蒙古人并不玩科举取士那一套,对汉人的文人非常冷落,这等于断了他们进步的阶梯,所以在蒙元时期出现了大批文人隐居的景象,这其中有不少人把自己的境遇和理想画成了画,由此成就了元朝文人山水画的小高峰。


 图为元 朱德润《秋林垂钓图》


当然,在这些山水画中,隐居在大江大河边上,一身蓑衣的钓鱼佬,在相当程度上正是画家自己心性的反映。而历朝历代,一般的做法也是对隐士听之任之,这算是皇权和读书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随后不久朱元璋建立明朝,这位爷对于皇权做了空前的加固,任何人胆敢不听他差遣都是只有死路一条,过去文人可以用隐居作为无声的抗议,现在不可以了,朱元璋下命令隐居不愿做官者,一经查实,一律处死抄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人们隐居的权利都给剥夺了。朱元璋甚至连死人都不放过。


东汉初年有一位名叫严光的隐士,他是汉光武帝的同学,却坚持不肯做官。朱元璋写了一篇《严光论》,文章当中直说“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之徒,不正忘恩,终无补报,可不恨欤!”皇上不让你隐居,你就敢去隐居,这不就是找死吗?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的这些高压命令还能被执行下去,等他一死,关于隐居的禁令也就慢慢放松。到了明朝中晚期,朝中大臣们党争倾轧非常严重,隐居也成了失败一方不失体面的结局。晚明时期江浙沪一带经济发达,文人或者退休官员隐居的物质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当时的文人山水画有不少画的,也是他们隐居的理想状态。


 图为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入关,并对汉地的文人和百姓进行了残酷镇压。这时候有不少文人选择隐居,可以是为了避祸,也摆明了不想跟满清合作的态度,当时有不少文人画中表现的情绪是一种彻骨的绝望和冷眼,就是这个缘故。随着康熙之后满清对文人的怀柔态度,“恶意隐居”的文人大大减少,隐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回归平淡,只不过有清一代,想利用隐居沽名钓誉的人越来越少,而用隐居躲躲风头的越来越多


 图为清 扬州八怪之一华碞自画像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清朝末年,摄政王载沣发难排挤袁世凯,袁世凯索性就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在现如今的河南安阳住下,对外宣称休养足疾,还让人拍下了他身穿蓑衣垂钓的景象。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蓑衣垂钓有着非常明确的指代含义,这照片一见报大家就都明白了,袁世凯这是不问政治,在当时他只有摆出这么一副姿态,载沣才不会进一步往死里整他。


 图为袁世凯“寒江独钓”照片


所以说这隐居生活从古到今,其动机是非常复杂的,有逃避政治的,有明哲保身的,还有走终南捷径的。不过在这些动机背后不难发现,这都是文人在毫无约束的皇权面前无奈自保的手段,其不同的动机内在还是统一的。所以,隐居当钓鱼佬跟当宰相本质上就是一体两面,文人的梦想跟皇权高度绑定,这样的梦想产生也不奇怪,虽然古人选择隐居或者当隐士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还是有选择的权利,碰上朱元璋这样的暴君,连隐士都没有说“不”的权利,活在这种时候,才真是每个人的悲哀。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lo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在“循迹晓讲”微信公众号发消息,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设置星标:点击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循迹晓讲】,到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设置星标后,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乌军拿俄国库尔斯克换乌东四州,值吗?| 循迹晓讲


尸骨无存:在古代,死人也能爆金币?| 循迹晓讲


大明赋役黄册:控制狂想靠它江山永固?做梦!| 循迹晓讲


贱籍这么贱,为啥韭菜们还要加入?|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