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典范,在历史长河中,青铜器无疑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商周时期开始,青铜器便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每一件青铜器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逐渐从祭祀礼器演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具,如鼎、簋、壶等,它们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工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工匠们卓越的技艺和创造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鉴赏六件国宝级文物。
“后母戊”青铜方鼎
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子龙”青铜鼎
商后期
通高103厘米,耳高22厘米,腹高43厘米,足高36.5厘米,口径80厘米
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
子龙鼎相传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下,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子龙鼎因其腹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二字得名。子龙鼎的圆腹微垂,上承微外撇的立耳,下接三蹄形足。鼎的颈部和足部均装饰饕餮纹。整器的造型雄伟稳重,是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者。关于子龙鼎的铭文释读,目前学术界的解读视角较多。宏观来看,此类短简精炼的铭文不带有动词,属于“早期铭文”的范畴,多用以铸记作器者、族属或受祭者一类信息。“子某“的称谓在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中较为常见,也见于传世文献。甲骨文中的“子某”,有的是具有宗法贵族身份的商王之子,也有的指商王朝内担任重臣的宗法贵族之长。后者虽不一定与商王室具有血缘关系,但较为多见。
子龙鼎与最大的方鼎——后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
四羊青铜方尊
商
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1938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
“虢季子白”青铜盘
周宣王时期
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出土
该青铜盘的内底铸制长篇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率军对猃狁作战,斩敌首500,俘虏50人,战后献藏,周宣王宴飨虢季子白,并赏赐马、弓矢、钺以资勉励。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著名的青铜器之一,其铭文是一篇优美的韵文,文中“薄伐猃狁”、“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颂”青铜壶
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63年陕西兴平出土
在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匠人们采用了多种复杂的工艺,如铸造、雕刻、镶嵌等,使得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成为了艺术珍品。同时,青铜器上的纹饰和铭文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青铜器因各种原因而流失或损毁,这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幸运的是,仍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被保存下来,它们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些青铜器面前时,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青铜器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摄影 | 林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