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2011 | 编辑部的故事③

企业   2024-11-11 22:12   广东  



企业要做大、做久

必须依靠共同的适宜的文化

共同的文化

需要寄托于一份刊物


自2007年创刊至今

200期《钢构人》从未中断

她是无言的见证,无声的传递

“铁骨仁心”文化因她而可追溯

因她而得以延绵


值此《钢构人》200期刊庆之际
特推出“编辑部的故事”专题
让我们一同聆听“小钢”们的办刊趣事


文 /葛眺翔(华中大区)


在新媒体不断迭代,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认真做纸媒的意义是什么?
在薪火相传中,即将迎来200期的《钢构人》里,也许看得见“我们”的回答。


传承:生生不息

2011年10月,我从蔡良浩的手里,正式接过《钢构人》责编工作,成为《钢构人》的火炬手。

接棒前夕,蔡书记请我吃了黄记煌三汁焖锅,一家味道独特的家常菜馆,津津有味之余,蔡书记以“菜”喻情,给我传授了他宣传工作经验和《钢构人》编辑的独家配方,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编辑出版学”科班出身的我,成为《钢构人》的责编,是很有“缘分”的事情,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像是自己的作品,时不时拿出质量上乘《钢构人》杂志,在师长同窗那 “炫耀”一番,在那薄如纸张的岁月里,升起了骄傲的烽烟。

如今,我们那个专业已变更为融媒体学,与时俱进了。

如今,迭代升级后的《钢构人》愈发精致了,质感的哑粉纸,隽永的文字,以及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企业蒸蒸日上的讯息。

当然,每一页纸都没有了我的文字。

但是,那里没有我吗?处处都还能看到我的痕迹。

传承不是守旧,是延续,是在一次次接力中创新、进步。个体的变换传承,使种群及其精神得以延续、光大,升腾出更高格局的恒定!

纪念:科工“史记”

担任责编的时候,我的领导、前辈们对于《钢构人》的重视程度让我感叹,当时就意识到,这绝不仅仅是记录公司新闻的读本,也不能是仅仅当一个“花瓶”,一个徒有其表的内刊,必须“言之有物、内容为王”,必须在这一期期的刊物里展现出企业蓬勃向上的良好形象。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有价值的信息就是重要资源,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就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如果能成功地将蕴藏在企业员工头脑中和组织作业流程中的隐性知识,以及分散在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显性知识,进行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在不断完善升级中,《钢构人》承载了这样的责任和作用,《钢构人》对这份集体智慧、集体知识做了很好的保存和共享。后来,我们也都见到,《钢构人》成了来客的“伴手礼”,成了对外强有力的文化名片。

遇事不决,可问春风。遇“自己事”不决,可问《钢构人》。

《钢构人》何尝不是企业的一部历史书,何尝不是我们专属的“史记”,帮助我们记住那些值得珍藏的“记忆”。

这么说来,《钢构人》就是掌上档案馆、独家储能仓。他记录了中建科工、中建钢构由小到大、奋力拼搏的过往,归纳了项目履约攻坚下凝练的经验,启发了最贴近企业实际的前瞻思维,呈现了身边人的不懈坚持、特殊境遇下的英雄一面。

他是我们铁骨仁心文化的直观写照,静谧而深邃,坚定而有力量。

成长:拨云见日

回望2011,有些困惑是没有办法在当时给出答案的,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到了今天,才能心领神会!

爱文书记对于文字工作要求高,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有多“变态”。没有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到爱文书记的“幽默感”,也不知道啥叫“死去活来”。

一稿二稿刚刚起跑,三稿四稿,还要再搞,五稿六稿回到一稿,不怕再稿,就怕爱文审稿。无数次,已经凌晨转钟了,爱文书记还要带着我审终稿,在电脑上一句一句读,一页一页过。我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不疯魔不成活” ,爱文书记的蕲春普通话像神曲一样,萦绕在我的脑子里单曲循环。


忽然发觉,那段编辑时光,仿佛品茶一样,开始平淡,带点苦涩,带点雅香,后来回甘,后来微微出汗,后来回味无穷。感谢发榜总、爱文书记,感谢这些前行路上的领导、师父们,带我领略了咬文嚼字背后的一字千金,带我领略了较真碰硬背后的丰厚情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钢构人》之于我,不仅是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有令我难忘的青春记忆!


这是我的回答,还有更多的回答,那就留给岁月,留给更青春的X0后们!


(本文原刊于2024年7月《钢构人》(总第197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钢构人》编辑部




喜欢就奖励小钢一个“👍”和“在看”呗~

中建科工
企业品牌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