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悟《论语》宪问篇(评价)

文摘   2024-08-31 17:28   山东  





主讲
恒宁(醍醐)

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首先,是孔子评价一些有名的政治人物。

在谈到「晋文公」和「齐桓公」的时候,孔子说:「晋文公」这个人「谲而不正」,诡计多端,他并不是一个很正直的人。

但是在谈到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时候,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谲」,他很正直,他并不是一个诡诈的人。他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可以说是历史推动的结果。

那么怎么样评价一个人?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的口中、心中都有一个不错的印象,如果一定用「诡谲」或者「正直」来评价的话,可能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谈到自己的时候,说这个人是一个正直的人,都不希望别人说我们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

日常中我也发现,很多人在谦虚的时候说,我呀挺笨的,我呀挺笨的,但没几个说,我呀挺坏的。就是我们本能地就喜欢宁可笨一点儿,也不要坏,在别人心里希望是个好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正直」的人?对于我们来讲,说「正直」可能他的言行举止比较符合公共的道德观,不侵害他人的利益,甚至比较无私,不经常地做错事,这样的人就是比较「正直」。

那什么样的人是「诡谲」的——诡计多端的人呢?就是为了自我的、自私的目的,不择手段、无限地算计或者伤害别人,这样的人是「诡谲」的人。

所以很显然,「正直」是高尚的,我们每个人都力争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因为「正直」与道德相关;而「诡谲」(诡计多端),他虽然好像跟智慧有一点点关联,但是他这个智慧用错了地方,用到我执和自私那个方向去了,他的智慧就害了他了。

这段我们不读,然后再看下一段。

下一段,是子路跟孔子在谈这些历史人物,也可以说在讨论政治。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就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他自杀了,但是管仲却一直活着,还活得挺好的。

子路又说:管仲不能算是一个「具足仁爱」的人吧?

孔子就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个诸侯国一起会盟(聚在一起开会),没有使用武力,这背后都是管仲的力量。因为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他一直出谋划策(他是军师),齐桓公做了很多的重大的决策,其实都是管仲的主意。

诸侯会盟的时候不用武力,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这也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德,是他具足仁爱的体现。

所以我们到底怎么样评价一个人?我们发现,这个评价是不得不一直变化的。比如说把一个人放在家庭里去评价他,可能就去衡量他是不是一个好的父亲呢,他是不是一个好的母亲呢,或者他是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这是在家庭范围内;如果放到组织单位,可能评价他是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员工,是不是一个有魄力的、方向正确、决策正确的领导;那么放在国家怎么评价他呢?他有没有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衡量标准是一直在变的。

我们每一个自然人,其实同时又是社会人。随着我们处的环境的不同,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

管仲到底好还是坏呢?孔子认为,他尽量地减少用武、减少人员的伤亡,这是管仲的功德。所以在某个方面讲,管仲是具足仁爱的。

我们也记得,《论语》中曾经有个故事,孔子从外面回来,弟子慌张的告诉他说,哎呀,马厩着火了(装马的棚子着火了)。然后他先问有人员伤亡吗,他先不问马伤了没有,先问伤到人没有。孔子很重视人的价值,还有很重视你有没有良善地对待他人,其次再看其他。

然后还有下一段,这是子贡跟孔子来讨论政治。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贡就说:管仲他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他不能算具足仁爱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的时候,管仲也没有为公子纠殉难,他到最后却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了。

这么容易就背叛了前一个主人,投奔了下一个主人了。子贡认为,管仲的作风不算是仁爱的。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但孔子怎么讲呢?说你要怎么看呢?你看,管仲虽然他投奔了下一个主人了,他好像没有很忠诚上一个主人,但是他辅佐着齐桓公,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匡扶天下」,那么老百姓得到真实的利益了,到现在还享受着这些利益。

要是没有管仲的话会怎样呢?诸国混战,那个时候我们可能都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的,我们都可能朝不保夕了。

就是说,虽然看上去管仲在做人方面人品也不是那么好,因为他没有为上一个主人效忠,他没有为他而死,他轻易地被齐桓公收买了,升宰相了,他服务齐桓公了。但是管仲有特殊的才能,他服务齐桓公期间,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了,然后利益到老百姓了。这个时候怎么样评价管仲这个人呢?就看大不看小了,看他利益了多少老百姓,而不是看他是否忠于之前的主人。

怎么样评价一个人?还是要权衡利弊,就是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局,他对于老百姓是有利益的。所以孔子说他还是仁爱的。如果没有了管仲,就连孔子他们这些人可能都披头散发的,居无定所的,生活很艰难,甚至很难生活下去。

所以孔子后面又来了一句: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有的时候人不能太死板,不能够像一般的老百姓那样恪守着小节、小信,在小山沟里自杀(殉你自己之前的主人),也没人知道的,那样其实没什么意义。

如果不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话,假设齐桓公不能称霸,那诸侯国之间混战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老百姓还要在死伤多少。

所以孔子就认为,这个时候还是看大局吧,看大局来评价,就说管仲还不错。

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做一个完美的人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每个人不要觉得,我一定要做一个完美的人,人人都说我好,这是不可能的。

《论语》中很多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但是告诉我们,就是说如果大多数的好人和正直的人都说你不错,那你这辈子就没白活;如果有一些品质有问题的人,或者极少数人否定你、批评你、诽谤你,那就随他去吧,不要要求那么尽善尽美的。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处处也都是智慧,都是对我们的启发和教导,让我们放宽了心,只要内在不主动地起恶念伤害别人,有的时候被动的就是算是合理地、合法地反抗一下,其实也不为过的。因为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生命,就只要不主动地生起恶念,不主动地生起伤害他人的心,有的时候适当的防御——正当防御也是允许的。 

今天先学到这里。




点击公众号卡片,获取更多内容

联系我们(二选一

QQ:280668866(心成)


QQ:67501126(一文)
微信:kongxindejietuo(心成)


微信:67501126(一文)
官网:tihuxueyuan.net


官网:chan.tihuxueyuan.net
邮箱:280668866@qq.com(心成)


邮箱:67501126@qq.com(一文)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