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最后一页,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作品以质朴的笔触,讲述了鄂温克族在百年岁月中的变迁与坚守,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现代文明之间的抗争和共存。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文化传承的脆弱与民族精神的坚韧,不禁为玛利亚·索和她的族人感慨万千。
一、苦难中的坚守
《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鄂温克族百年间的生活变迁。从游牧于森林的自由民族到面对现代文明的挤压,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与动荡。面对生活的重压,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族人,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故土的守护。玛利亚·索作为最后一位女酋长,她的一生犹如一部悲剧史诗,见证了族人的衰落与顽强坚持。
玛利亚·索的父亲、丈夫、孩子们相继离世,族人逐渐离开了森林,只剩下她孤身一人面对风雨。然而,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保护族群文化的责任。她让我们看到了,在苦难面前,民族的顽强和对故土的深情。
二、人性的光辉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通过玛利亚·索及其族人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尽管面临巨大的困境,鄂温克族人始终保持着淳朴与善良的本性。在生活的磨难中,他们学会了坚韧、宽容和担当。
玛利亚·索是鄂温克族精神的象征,她的坚守不仅是对家园的守护,也是对族人信念的传承。她的丈夫尽管体弱多病,依然努力承担家庭的重担,默默支持玛利亚·索。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关心着家人和族群。玛利亚·索的善良和坚韧,让人肃然起敬。
年轻一代的族人,虽然面临现代化的冲击,但他们身上依然保留着对故土的热爱和对祖辈的敬意。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文化的延续与生命的意义,让人为之动容。
三、文化的无常
《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无常与脆弱。在玛利亚·索的一生中,她见证了族人离开森林、走向城市,见证了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亡。这些变迁让我们不禁感叹文化的脆弱与易逝。
然而,文化的无常也正是其魅力所在。正因为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我们才更应珍惜与保护。玛利亚·索在苦难中坚守,正是因为她深知文化的可贵。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守护那些我们认为珍贵的事物。
四、感悟人生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对人生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人生如河,文化如流。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大河中的一部分,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守护自己的文化,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告诉我们,面对苦难,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中的挫折和变迁,是我们成长与坚守的催化剂。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不断成长、成熟。
这部作品还告诉我们,要珍惜文化与亲情。在玛利亚·索的一生中,亲情和族群情感是她最宝贵的财富。正是这份深厚的情感,支撑着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文化根脉,珍惜与他们共度的每一刻。
《额尔古纳河右岸》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是一盏照亮心灵的明灯,是一首关于文化与生命的永恒赞歌。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应当像玛利亚·索一样,勇敢地活着,守护我们的文化与信念。让我们带着这份深刻的感悟,继续前行,不仅为自己,也为那些在苦难中坚守的族人们,活出一个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4.如入选当期纸刊,作品须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投稿邮箱:1:ludongwenxue@126.com 2:xibuzuoja@126.com(仅限复制)
山东齐鲁文学社
首席顾问:莫言
总编:罗永良
主编:曾小霞
副主编:樊建华 程桂彬 付爱玲
执行主编:陈骄
执行副主编:方小琴
编辑部主任:王建军
一级编辑:曹秋芳
责任编辑:金小仪 苏岚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不慕名家|只推佳作
《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欢迎您的参与。
订阅及交流微信:wu318013
【百度百科:齐鲁文学】
当代主流诗歌、散文及小说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