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
之
光
/
点
亮
生
活
寂寥与温暖
秋雨伴着秋风,在窗外作响。树上的枣儿不时掉落在地上。被雨水淋坏的掉在地上发出“噗”的一声,完好无损的则发出“嘣”的一声。
南房的门不知道是谁出来后没有关紧,随着一阵一阵的大风,不时“咣当”一声。
我在屋里听着外面的动静。
后来,不由自主走出门外站在窗前的台阶上。眼前世界沉默,却丰富复杂、深奥难懂、耐人寻味。其实,也非静默无语。眼前树枝,在灰色的天空下,来回摇摆晃动,发出“刷刷刷”的声响。还有天上降落的雨滴,拍打在树上、花上、草上、石上、地上。
我无意去把南房的门关上。风声夹杂着门的咣当声,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氛。
枣儿继续掉着,落在地上东一颗,西一颗,上面湿漉漉地带着水珠,与枯叶混杂在一起。
秋风、秋雨在小时候是感知不到的。或者说是视而不见。儿童的心是新鲜的,看什么都只会看到光鲜。
记得也是一个雨天,下学路上,望到一群人,中间推着一辆平车,大家神色张惶。我想过去看看什么情况,被突然赶过来的母亲拉到了一边。
后来得知,是一个小伙伴的母亲自杀了。幼小的三个孩子失去了妈妈。但我丝毫回忆不起这件事给予我的震动,孩子的心无能力体会感伤。以后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看她的眼神也丝毫未有改变。
村子里不时有人去世,我和其他孩子们会赶去凑热闹。穿插在灵堂边上,听哭灵的人诉说些什么。那些哭诉听起来像是在讲故事,又像是在唱歌。周围大人们不由随之红了眼睛,而我只是好奇地观看着那些悲伤的脸。
还有那些哀乐,听起来也是热闹的,没有人生空荡荡的感觉。
孩子的世界里,死亡是无知无觉的。亦或可以这样讲,凡未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死亡也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
亲历了亲人的死,人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大约在表面上,或者说在别人眼里,这个人还是先前那个人。但在眼光穿不透的内心,已不再是同一个人了。
最近读伊藤比吕美的《身后无遗物》,一口气读完。读完还可以回头再读。这就是书籍的美妙。现实生活里,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人,她在不停地反反复复说着你可以感同身受的话。以前听毛姆说,书籍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时,对这句话没有什么体会。现在,躲在一本书里,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的心里,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的日本女性那里,印证着彼此内心诸多的一点一滴。
印刷着文字的一册纸张,活生生的奇异。
我写不了伊藤比吕美的文字。就像一个完全信任你,可以对你掏心挖肺的密友一样。语言自然、亲切、流畅,毫无做作。她的夫有多么让人厌烦,对全世界的人都说了。她的夫死后,她有多么寂寞,对全世界的人也讲了。且是絮絮叨叨、反反复复地讲。这就是真实。只因不管做什么都会联想。死了的人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走了的。
写到这里,想引用伊藤比吕美一首《夏末秋初》其中的几句:
特别鸣谢
肖光华 | “沙河畔,用一首诗等你”——《秋日·时光》咏诵晚会活动侧记
王红梅 | “我们仿若一首诗”——于“时光·秋日”咏诵会落幕之时写下
【晓春读书札记】|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读涩泽荣一(日)《左手论语,右手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