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收尾,春招将启。大学生们纷纷踏上求职之路,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然而,在求职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各种骗局,让不少求职者蒙受损失。为了帮助大家识别并防范这些风险,小青将在本文详细介绍常见的求职骗局,并提供应对策略,一起来学习正确的“避坑”姿势吧!
骗局一:招聘诈骗
招聘诈骗通常以高收入、高回报等作为诱饵,引诱应聘者成为“免费”劳动力,再无故解聘;或以招聘为名,要求应聘者提供个人信息,借机对本人及其家人、亲友实施诈骗;或以招聘需要资格证书为由,诱骗应聘者缴费参加线上培训,即使成功取得证书也不会被录用。
应对策略
了解公司背景:在应聘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公司的详细情况及背景,包括公司是否正规、业务是否合法、是否有不良记录等。
警惕高薪诱惑:对于职位高、不要求工作经验且薪资异常丰厚的岗位,要特别小心,避免落入招聘诈骗的陷阱。
骗局二:黑中介陷阱
一些中介机构与不法企业串通,以报名费、介绍费、体检费、押金等为名,向应聘者收取费用,再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费。这些中介机构往往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资质,通过冒充或伪造相关资质骗取毕业生信息。
应对策略
核查资质: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核查其是否持有《职业介绍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合法证照。
拒绝缴纳费用:政府规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得收取求职者任何形式的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若招聘单位巧立名目收取费用,应提高警惕,坚决拒绝。
签订协议: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要仔细阅读协议内容,不要轻信其口头承诺,确保协议内容明确、合法。
骗局三:境外高薪诱骗陷阱
现在很多骗子把违法犯罪活动包装成境外“高薪”工作,引诱求职者上钩后,可能会将其拐骗到境外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
应对策略
核查公司资质:对于声称提供境外高薪工作的公司,要核查其是否具备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以及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如果薪资高出很多,要考虑是否有陷阱。
了解工作环境:在决定前往境外工作前,要详细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等信息,避免盲目跟风。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被骗或面临不法分子的威胁,要立即报警并寻求当地警方和领事机构的帮助。
骗局四:盗用求职者个人信息
一些不法分子以招聘的名义,诱导求职者办理银行卡、手机卡或注册APP账户,进而非法收集、使用这些信息用于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一旦这些信息涉案,求职者将直接牵连其中,面临个人征信受损或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应对策略
增强意识:求职者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在求职过程中谨慎使用授权,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非法收集。
谨慎注册:对于要求办理银行卡、手机卡或注册APP账户的招聘信息,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相信。
及时维权:一旦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或滥用,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并寻求法律援助。
求职者的自我保护与维权
在求职过程中,除了警惕上述骗局外,求职者还应学会自我保护与维权。
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如加入求职者社群、参加职业培训等活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对于任何形式的招聘欺诈行为,我们都应坚决予以抵制和打击。这不仅是保护个人权益的需要,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
求职之路充满机遇与挑战,但同样也伴随着各种风险与骗局。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怀揣梦想和激情,更要保持理性和警惕。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陷阱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