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首先用充分浓重的黑墨色为底,然后用朱砂表现,与朱磦、赭石色相呼应,形成冷暖色的对比。同时,光线与深色背景形成对比,光线在画面的主要部分进行了突出,用积墨法表现红色部分的层次,层层积染,墨色浓重、浑厚,笔墨苍润,加强了山峦的远近距离感和体积感。作品中大面积的积墨,大多采用湿笔进行渲染,墨色层次分明,空间感强。同时,画面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大效果和画面的整体感,局部有之前说的西方技法中的笔触和肌理,用笔强调“平、圆、留、重、变”的笔法,作为画面中的亮色存在,在流水的转折处,有点线的组合,使得画面中没有出现脏乱的现象,反而呈现了鲜活、光亮的效果,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给画面增添了曲线的动感。
赋彩表现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以浓重强烈的朱砂红色为主色调,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浓郁的色彩表现出了雄浑的意境和大山劲拔的气势,营造张扬、奔放、热烈的气氛,引起共鸣。画家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中国红和水墨渲染融合在一起。
画面中为表现“层林尽染”的“红遍”意境,画面将大量用墨改为大量用红色,将大量的朱砂、朱磲用于画面之上,突出“万山”上“层林”的红色,使大山得到较好体现,遍山树叶的“红”,树干、屋舍的“黑”与由远而近溪流、天空、云朵的“白”交相辉映。色调丰富,红林白墙,以浓厚墨色为底,形成浓淡对比,使画面具有层次感,表现出热情的生命力和壮美的气韵,画面效果强烈,大面积的红不跳不燥,视觉效果较好,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画面颜色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壮烈山河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着无限的精神信仰与含蓄的张力。李可染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大胆地将中国红与中国水墨放在一起,营造出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怀。远处色彩感强烈的山峰与中景处中国红主峰交相辉映,散发出作者博大胸怀和强烈的民族感;近处婀娜多姿的树木和上面淡黄色的嫩芽,让整个画面体现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赞美;画中的意象无不透露出一股向上的生命力。画面中表现的意境,不仅仅是山川面貌的体会再现,更还有红色革命精神的具体化再现。
作品构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剪影式大山为主体的图式,其主要特点是“雄”“阔”“满”。它同时融合了写生过程中的构图样式,与古代表现山水画的典型要素山、亭、树、瀑等相结合,构成独特的构图风格,《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高远法”的布局方法,空间表达方法通过西方“纵深推进”及传统的“以大观小”结合运用,用色彩浓郁的剪影式大山充满了整个作品的画面,将中间景物提高,整体面积增大,并用远近景高度的适当放低及减小面积来衬托中景的“雄”伟高大及贴近的感觉,以便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劫。山前的瀑布、屋舍、树木、溪流置于不同层次上,且意象错位重叠,在画面的上方留出一角的空白,这样就显示出了层层的远山,因远而“阔”,便有“万山”之感。“满” 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特点,画面东西多,物体大,用很小的纸,画出最大的一幅画,画面布局有主有次,实中求需,画面虽满却不闷堵。
表现技法
中西结合
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用墨色来塑造形体,墨色分层和表现则是倾向于通过运用西画中的明暗不同来体现山川树木的空间感,根据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和表现技法,加强了画面表达出的真实感,传统线条、皴法与西方绘画的准确造型相融合,突出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自然景观的表现力。
写生理念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蜀中山水和广东栖霞地貌为描绘对象,打破原有诗句的限制,展开丰富的想象,虽有一定的取舍、夸张,但并不是凭空捏造。画面中的飞瀑造型具有逼真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前后层次的树木林立山间,屋舍排列,小溪缓缓流淌,极富动感的曲折造型让人以为小溪是活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使用了大量的朱砂点,以浓厚的墨色为底,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剪影一般;画作中央画有白色的飞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为题跋书写在画的右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