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置”,面向公众文化生活

乐活   文化   2023-04-12 11:18   北京  


城市建设者
2023  " 在深圳





深圳美术馆新馆
深圳第二图书馆


美术馆,作为艺术收藏和展示交流的发生场,是城市精神和灵魂的聚合地。图书馆,是一个公众文化交流与社会教育的平台,守护着一座城市的城市记忆与文脉。图像具象,文字抽象,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的互补关系美术馆书馆相互融合联动,共同实现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


本期城市建设者将带领大家走进“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简称“两馆”)”项目的建筑过程中,它是由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第二图书馆(投入使用后将更名为深圳图书馆北馆)和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共广场共同组成的建筑群,该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深圳成为全球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





深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改革开放后短短的四十多年时间,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质的转变,不仅是一个枢纽整体职能的放大过程,也生动展现了一座近代城市崛起的奇迹。纵观深圳发展过程中的点滴,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深深地镌刻于其自由和现代主义的城市基因之中,它自由生长的姿态又似乎不受规训,没有拘束,也没有一定要成为谁的执着


在中国城市中,深圳似乎是无限可能的代名词。在看似无限的速度里,各种新鲜元素的注入,形成深圳不断迭代的城市基因,它好像一直在探索一个关于“我是谁”的答案。在这个不断探寻自我的过程,深圳逐渐找寻到开放创新的姿态,也就成就了一种“深圳文化”。


两馆早期设计构想 ©KSP

城市,在历经一种强烈的“发展效应”之后,其背后定然存在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种可能性。在真正走进这些建筑的背后时,就会发现城市的认知正在发生新一轮的变化,所有的城市空间都在大量释放其公共属性,这种“变化”也将指引更多寻求创新发展的城市,迈进属于自己的城市建设的新里程。


2023年,城市建设者栏目将带领大家走进深圳,走进多个不同类型城市公共建筑项目现场,探寻深圳速度变量里的一种恒定的质量。探访工程师、设计师、监理单位、总包方,以及驻扎在工地的设计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是这些城市建设者默默地为这座城市挥洒着汗水,也是这样一群城市建设者,共同书写了深圳速度背后的城市变迁史。


两馆早期设计构想 ©KSP




看见在地的深圳文化 


两馆设计草图 ©KSP


我们的城市仍处在增量发展的阶段时,高度、数量、速度都是用来描绘其发展成果的常用度量单位,但其背后的文化层面的积累与传承对于城市创新的长期推进作用却常常被忽视。


四十年前的深圳还只是一个边陲小镇,缺少乡音和娱乐,文化场馆也乏善可陈,对于那些怀揣梦想的人们而言,一家不大的‘新华书店已经是莫大的慰藉。虽然这片土地很小、很陌生,但书店那火红的草书招牌,隐约透露出一种向阳的可能性,也能够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学习知识的场所,或许,这就无形中向我们阐释了美术馆和图书馆这一类公共建筑的文化属性,以及它们对城市未来的意义。”


两馆建筑体块生成分析图 ©KSP


如今,深圳在高速发展了40年后,已经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摩肩接踵的人群都是它物质富裕的代表,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大家似乎还不是那么富足。在公众的印象里,除却改革开放成果的代名词外,深圳在“本土文化”的演绎和身份树立上似乎缺乏一种共识,文化场所的规模和数量上也远不及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


于是,着眼于全球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的定位,深圳陆续规划了一批高水平、高品质的文化设施类项目,其中就包括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项目。美术馆与图书馆的功能结合独树一帜,当然,它们都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公共平台。而过去,我们会认为文化建筑多为集研究学术、收藏和公共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场馆。但近年来,人们开始非常强调美术馆的公共性,即其服务于公众的开放性功能。对于当前的大型美术馆和图书馆,公共的参与性以及如何为公众做好服务,成为规划设计与运营策划中较为关注的问题


两馆效果图©Fancy

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项目,从策划初始,就将两座场馆视为某种咬合关系——图书馆是文字思维,比较抽象;而美术馆是图像思维,直观可视。两者的搭配呈现一种联动、交流、互动的状态——设想一下,公众在图书馆阅读久了,想放松一下,就可以到美术馆来欣赏画作,由此构建出一种互融互补的关系。


两馆室内效果图©Bestar


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在开展了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后,确定了KSP尤根·恩格尔建筑事务所与筑博设计事务所共同设计的国际合作模式, 随后移交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开展了方案深化、可研、概算,以及概算批复后进行了施工招标。




 重塑城市公共性与市民活力 


两馆效果图©Fancy

项目将美术馆与图书馆并置,在同一个场地之内,激发出一种奇妙的化学氛围,也使其成为了有别于其他文化场馆的一大亮点。两者并不是简单地相邻,而是从空间设计到功能策划,都被赋予了一种彼此呼应的联动关系,“两馆”之间互为所在,既是图像语言跟文字语言的对话,也是文化与城市的对话。

关于文化建筑的设计,除了常规的建筑规范,首先要考虑如何通过和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建筑自身内部的关系,去营造场所的生态场。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重点开发地块之内,周围有密集的居住和办公空间。因此,本项目的核心目标在于创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公共平台和枢纽,在未来也能将进一步激发区域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力。而如何在建筑空间上开放共享,让项目与周边形成关联,成为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两馆室内空间效果图©Bestar

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是由美术馆、图书馆和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共广场共同组成的建筑群。美术馆和图书馆分别位于场地的东侧和西侧,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咬合的关系。“两馆”之间,通过高差的处理形成了不同的平台。人们通过平台既可以进入图书馆,也可以从台阶走下去,进入美术馆的景观广场。

两馆室内空间效果图©Bestar

方案原本的设计是通过各自宽大的平台,分别进入美术馆和图书馆。而经实地研究后发现,基地周边都是密集的住宅区,而图书馆的尺度很大、面宽很宽,生活在场地后方的老百姓必须绕场一圈才能登上平台,其实很不方便。因此这个项目被期望设计为一个24小时开放的公共街区,从而为周边社区带去更大价值。由此,方案对基座进行了调整,把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入口错开,将美术馆的入口设在底层,图书馆则从二层进入。同时,设计预留出穿透整个基座的通道,让人们可以方便地穿行,将这座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转变成一个便利可达、全天候开放的亲切街区。而在项目内,两个平台空间也彼此连通,让图书馆的读者和美术馆的观众可以随意地联动。也是通过这样的改进,项目的生态空间得到了改变,成为互相融合、互相支持的城市空间。


两馆室内空间效果图©Bestar

如何让两大文化场馆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交互共存也是设计中的一次重大挑战。项目地处繁忙的交通枢纽,被林立的商业塔楼包围,设计也因此更需要创造一个传递平静祥和氛围的场所,同时回应文化本身代表的庄重感。KSP事务所的海外团队曾感慨,在中国大都市的繁华街道上,仍然有古老的寺庙点缀其间,宛若闹市中的隐居地,它们的庭院为人们提供了凝神、放松和教育的场地。设计也以此为启发,将两个场馆想象为一双合拢的手,共同围合出中心的空间,从而营造出一种珍重、保护的氛围。当然这双“手”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汇聚在这里,激发创造力并增进文化交流。

总体而言,美术馆和图书馆这类大型文化设施,对城市功能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推动,公共广场的存在也能市民的生活带去新的活力。美术馆可以展示国际或者国内的美术与艺术作品,给市民以艺术层面的享受;图书馆则为老人、儿童、青年等不同人群提供了终身免费的阅读环境,还可以通过最新IT技术的整合,让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就享有在线阅读书籍的体验。




一个超大项目如何进行总体协调? 


两馆建设现场2023年3月


项目管理方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是在借鉴中国香港、新加坡的政府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于2002年成立的,主要是负责除交通工程以外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的招投标管理、设计管理、投资管理,再到施工管理、验收,以及移交使用单位维保的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

作为项目“掌舵者”,工务署各项目的负责人需要根据项目不同的类型,处理繁杂的管理问题与工作,每个项目都会提前一周制定计划、安排每天的工作任务,包括进度调度、现场检查,与使用单位、主管单位沟通,监督检查质量安全等,会涉及到大量的协调工作。他们既要专业,又要管理,并通过组织协调各方推动夯实项目的定位,确保设想的理念能贯彻到方方面面,并最终落地呈现。


两馆施工现场 摄影:刘然\李芷筠

公共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属性,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上,也必须时刻从公众的角度去思考。此外,他们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他们是整个政府工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政府对于项目的拨款来自纳税人,那么这些项目毫无疑问是要为公众服务的。通过全过程的把控,从品质、投资、空间营造、材料选用,到对弱能人士、母婴群体的关爱,从宏观角度的落实到最后的细节,都要一一兼顾。例如,深圳图书馆有着开敞通透的室内空间,但在透明天棚的下方,在深圳亚热带酷热的夏天,阳光直射时会出现市民打伞看书的现象。深圳第二图书馆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图书馆的的读者切实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建筑设计中庭仍然采用了一个透空的光棚,但通过梭形结构的精心设计,将结构的造型转变成遮阳构件,从而让直射阳光变成漫射光。团队更进一步对早上9点到晚上9点(图书馆运营时间)的光环境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模拟建筑本体从早到晚的投影,来创造一个适合排队、不需要额外太阳伞的空间,避免读者早上排队进馆的时候被暴晒的问题。


建筑立面外表皮设计©KSP


工务署作为管理者,通过整体的组织,使得各参建方(设计、施工以及材料供应商)都能合力推动相关理念的落实,切实打造出可供公众享用的场所。经过审慎核算分析,判断该项目具有几大显著特点:建设规模大、投资规模大;设计品质要求高、建设质量要求高;技术难点多、专项设计多、特殊设施设备多;项目工期紧张。因此,结合这些项目特点,在前期管理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管理模式。例如在工期进度上根据概算的批复时间、投资以及进度要求,倒排了每年的工期计划、月度与周计划,以此推进设计优化的进度与方案。另外,考虑到该项目的参建单位众多——一家总包单位、两家幕墙单位、三家精装修单位,以及好几家专业设备单位,现场交叉协调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因此对于比较重点的专业,包括建筑、室内、景观,工务署都对团队进行了面试与筛选,做到优选团队,有的放矢。


建设中的两馆 摄影:刘然\李芷筠

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于2019年12月份开工。考虑到项目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地处龙华北站的中心区,四周都是高密度的居民楼,邻近还有一条地铁线穿过,因此要求施工总包方,必须以高标准的绿色施工,包括将减震措施同时纳入设计与施工要求,从而将对周边社区与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项目中,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还组建了一个临时党支部,将各参建单位的党员组织起来,并通过组织学习拧成一股绳,合力推进项目。通过党员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参建各方的联系;通过开展“党建+”活动,解决急难险重问题,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了保证工期不受影响,总包方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了合理的施工部署、工序穿插,在劳动力的组织和投入上都加大了力度。多方齐心协力的配合,造就了高质高效的建设成果。目前,项目已日臻成熟,内部空间正处于装修阶段,预计2023年上半年全面竣工。


两馆施工现场2023年4月 摄影:刘然\李芷筠




关于技术创新,关于高效建造 


两馆建设现场鸟瞰 2023年3月

有时,一些看似极端的状况和要求,却能够“倒逼”建设者们发挥极大潜能,以创新的视角和方法,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难题。一方面,在空间营造和外表皮效果上采用了非常大胆的创意,但是如何精准落地,就需要在施工阶段进行精心的研究、论证、细化。另一方面,紧迫的工期又要求项目以“极限速度”进行施工,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和安全。多方的协同,搭配最前沿的施工技术与手段,最终如期守住了节点,以科技创新“跑”赢了时间。


深圳图书馆北馆效果图©Fancy

回顾项目在设计上的诸多创新点,也是项目建造的难点。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功能需求,美术馆与图书馆在设计细节上采取不同手法,特别是在自然光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处理方面。大多数公共空间、入口大厅和宏伟中庭中都采取了经典的石材幕墙设计,并利用室外的大雨篷遮挡直射的阳光;对于美术馆完全内向型的展览空间,会增加立面形成遮挡,以减少外界的干预和影响;而在图书阅览室等其他功能区域,则将自然光充分引入,形成与外部空间的对话。

设计还通过一致的立面设计语言,在两个场馆之间构建一种共通性。富有细节的立面形态传达出了文化的深刻感,并随着天光的不同,显现出不同的光线与阴影效果。建筑的外立面采用了异形蜂窝石材的表现形式。石材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古经典材料,但由于复合了蜂窝铝板——将两种材料叠加,是一种新型的工艺。

蜂窝石材效果图©KSP

两馆施工现场2023年4月 摄影:刘然\李芷筠


不仅如此,两座建筑的立面都采用了双层表皮。美术馆的内表皮采用ALC混凝土墙板,图书馆的内表皮采用玻璃幕墙,两者的外表皮则全部采用石材幕墙。这也是出于两座建筑不同的功能考量,图书馆要同时兼顾到阅读空间的采光与遮阳,而美术馆的展厅则需要形成一些更具封闭性的空间。外表皮的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建筑造型,同时营造文化建筑神圣的殿堂感,因此采用了梭形变截面斜柱石材幕墙,它是通过梭状的石材单元穿插、编织所形成。在保持庄重感的同时,又不会显得过于沉闷。即便沉入夜幕,建筑仍然散发着活力,略带一种含蓄的喧闹感——那画面就像一个璀璨的宝石盒。


两馆建设现场2023年4月 摄影:刘然\李芷筠

美术馆新馆的最大难点在于其钢结构的大雨棚。美术馆的外部有一个下沉庭院,庭院上方则是美术馆的雕塑广场,而钢结构的大雨棚则覆盖其上,仅靠两根立柱加以支撑。悬挑雨棚总长59m,最大悬挑达27m,在结构设计上属于超限设计。


超大悬挑雨棚结构效果图 ©Bestar


此外,图书馆的部分还有一大特色——地下室的核心置入了一个18米深的立体书库,是目前全国最大,也是首创埋藏在地下的超深立体书库。这个智能立体书库可以实现图书的自动存取,不需要人工操作,但消防也成为了其实现最大的难点。工务署为此组织了相关专家与消防顾问,针对性能化做了一系列具体分析与测算,包括如何在紧急情况发生时避免火情蔓延,灭火是用水泡还是采用喷淋方式,如何避免扬尘等问题。最终,通过专家会上多方论证,敲定了实施方案。

立体书库效果图©海恒智能


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项目将是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中首个开工建设、首个完工的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是施工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比如在开工时采用桩基先行,由于其超长及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地下室施工的时候需要使用“跳仓法”进行施工。在地面施工时,大雨棚部分的钢制桁架采用了整体顶升的方式。大雨棚的总建筑面积4930㎡,总用钢量达2300吨,由几千根构件组成。如果遵循传统的建造工艺,需要先将每根钢梁一根根吊上去,再让施工人员穿着安全绳在几十米的高空进行焊接,耗时非常长也非常危险。最终,施工团队采用先在地面上进行焊接,再通过机器人构件将整体2300吨的大构件整体顶升到位的建造方案,前后仅耗时几天,节省了3~4个月的工期,也为后续的精装和设备安装留出更足够的时间。


超大悬挑雨棚结构整体提升施工 摄影:刘然\李芷筠

另外,项目还充分利用了全装配式的建造技术,包括单元式石材幕墙的应用和ALC墙板的围护体系等,让工厂生产组装与现场施工同时进行。整个项目的外立面都应用了蜂窝石材加玻璃的幕墙体系,采用的也是单元式结构,在工厂里面预先完成大部分的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安装,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项目从2021年7月地下室主体结构完工,到2021年的12月份地上主体结构封顶,仅用了半年时间——高效的进度就归功于装配式的建造体系。


两馆建设现场2023年4月 摄影:刘然\李芷筠




 技术、经济、运维三位一体 


两馆夜景效果图 ©Fancy


文化建筑,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用”。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项目旨在面向公众,营造更好的公共性与开放性,在后续的经营上,兼顾技术、经济与运维,把控项目资源。因此,运营方在项目交付之前,早早就已介入项目的策划与设计,对于场馆的未来畅想也充分融合进了设计里。

两馆建设记录2019年11月-2023年3月

策划管理层面主要以运营为导向,以功能为核心,重点把握一些专业的工艺工程,比如美术馆的专业艺术灯光照明、图书馆立体书库,以及图书典藏和展览展示设备等。以这些为重点,通过技术与与经济的结合、技术与运维的结合、经济与运维的结合来提升项目投资效益,通过管理手段与方案的对比论证,达到既降低建设与投资成本,又提升运维质量的目的。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也给建筑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目前,装配式建筑以及绿色低碳建筑是发展的两大趋势,该项目也充分利用了这些技术,并以此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比如项目所采用的钢结构加钢筋桁架板的主体结构,就是通过BIM技术来落实的。BIM作为工具,在钢结构图纸出来之后,辅助完成三维放样、施工模拟与工厂预制,通过充分的预前控制,再结合现场施工与过程管理,做到了设计的高效、准确落地。对于绿色低碳建筑,则更多的是建立起各个专业的信息模型,通过分析日照采光、人工照明、气流组织等来降低整个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同时,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也积极采用绿色建材,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该项目已经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认证。


两馆建设现场2023年3月


看着一座建筑逐渐成长起来的过程实在美好。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项目旨在打造集美术展览、艺术收藏、文化交流、文化传承、全民阅读以及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艺术殿堂。建成以后,它必将成为全球文化和全民阅读的重要文化阵地,同时也将成为深圳市引以为傲的文化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建筑。在建设参与者们看来,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它不能只是一个服务于游客的旅游景点,更应该是服务于深圳人民,特别是周边市民的功能场所。众人期待着它能成为代表深圳文化属性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与深圳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标相配套的重要的文化阵地,成为人们乐于驻足其间的公共会客厅——老人们在这里读报纸,放学的孩子们在中庭写着作业。另外也不能忘了美术馆的核心目的——人们可以短暂地从喧嚣的通勤中解脱出来,在凉爽且宁静的中庭空间欣赏多样的本地与国际展览。






 城市建设者 


出品方

建筑档案


联合出品方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


建设档案

项目名称: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

项目地点:深圳市龙华区

项目周期:2019 - 2023年(项目开工-项目建成)

建设用地规模:约3.98万

总建筑面积:137,611

项目业主:深圳美术馆、深圳图书馆

建设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方案设计:KSP;筑博设计


深圳图书馆中心馆建筑于1998年开始建设,2006年正式开放,总建筑面积近5万㎡,是“文化深圳”的重要城市名片和标志。而原深圳美术馆始建于1976年,建筑面积2800㎡,是深圳最早的艺术品展览机构。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深圳这座城市的高速发展,公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渐增长,深圳图书馆北馆将与中心图书馆相互联动互补,而美术馆新馆面向更加国际化的平台,满足公众更高品质的精神诉求。深圳美术馆新馆及深圳第二图书馆项目毗邻深圳地铁四号线的红山地铁站,总用地面积3.98万㎡,总建筑面积13.76万㎡,其中美术馆总建筑面积6.57万㎡(含地下),图书馆总建筑面积7.2万㎡(含地下),建筑高度40m,总投资22.3亿元。作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该项目将被打造成为集美术展览、艺术收藏、文化交流、文化传承、全民阅读以及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文化艺术殿堂,成为深圳市引以为傲的文化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建筑。

 

建设大事记

2019年12月 两馆项目开工

2021年1月 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2022年1月 外桁架整体提升圆满完成

2023年上半年 预计竣工


参建单位

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国际有限公司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晶宫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八局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深圳市三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州金螳螂幕墙有限公司

深圳市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恒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组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城市建设者

本栏目是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和建筑档案联合出品的深圳重点项目深度记录栏目,以影像以及文字记录建筑匠心如何构筑城市未来。本次我们将聚焦大众对深圳生活以及深圳建设生产的关注,联动建设产业链条中的平台和各个端口,实地探访、调研、对话多个不同类型项目,以跟踪、记录的方式对话深圳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旨在探索和呈现深圳宏大的城市建设的背后,多方共建、群智群策的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机制。我们期望这些公共建筑为城市起到传达文化使命感、共享社会机能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公共价值和城市文化空间的生成方式及社交属性,或将推动中国城市人居空间的改善、文化自信的培育以及社会公平发展。






- END -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


建筑档案
记录中国建筑 | 记录中国建筑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