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 你好
王秋霞曾经是不饮茶的。她觉得茶水又苦又涩,是老年人才喝的东西。那时,她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非遗项目——邛茶的传承人。
《师傅,你好!》主题系列栏目特别致谢“邛崃黑茶非遗传承人—王秋霞”。
2013年,邛茶正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其实邛茶的茗香,从汉代以来就早已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巴蜀之外更广阔的世界。今日王秋霞手中的一杯茶,既包含邛崃特有的品质,更有两千年历史传承的厚重。
· 邛茶在采摘后去青(陶轲 摄)
· 邛崃黑茶非遗传承人—王秋霞
茶香:源自得天独厚的茶乡
中国是世界上茶文化的起源地,而巴蜀地区是中国利用茶树和茶叶最早的地区。“茶”字,最早就见于汉代成都地区的著作中。邛崃,则是巴蜀茶产地重镇中的重镇。
邛崃古称临邛,建城于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自古有“天府南来第一州”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才女卓文君的故乡。1957年,文豪郭沫若来到邛崃,在文君古井边饮邛茶后赋诗为纪:“会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
邛茶品质之精,来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邛崃市位于邛崃山麓之南,海拔650米至1600米,年均气温16.5度。呈黄色或紫色的土壤由火山岩风化而成,PH值在6到6.5之间,微量元素丰富。邛崃的山、丘、坝兼有,河道纵横,温和湿润,是出产高品质茶叶的理想地。
· 邛崃夹关镇的万亩茶园 (陶轲 摄)
在邛茶上倾注了四十年心血的工程师郑继辉看来,天造地设的气候条件正是茶树生长的绝配,“地处四川盆地云层之下,邛崃的阴天较多,散射光可以让茶树的营养成分更丰富。”邛崃的山不高而时常云雾缭绕,向阳不燥,背阴不冷,雨露滋润,土地肥沃,生长的茶树芽叶肥壮,早春迟秋都嫩度不减。
早在汉代,临邛茶即已声名在外,后来更是创下多项历史纪录:邛崃是全国最早开始征收茶税的地方,唐太宗时即开始征收茶税;邛崃是全国最早的边茶生产基地,北宋《太平寰宇记》留下了我国古代边茶生产与贸易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
· 马背上当时装载的邛茶形态
早在宋代,邛茶便已成为进贡皇帝的贡茶。清代嘉庆年间,邛崃的茶叶年产量即已超过2万斤。当下邛崃茶叶种植面积20余万亩,居成都地区第一位。如今的邛茶,主要分为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后发酵的黑茶和茉莉花茶几大类,无论是哪一种,都有自然造就的极品茗香。
而在茶马古道上迤逦往来的,先是绿茶,后是黑茶。
茶道:细嫩一叶,无远弗届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已将茶作为商品进行对外贸易。当时商贸往来的道路,古称“旄牛道”,也是最早的茶马古道。饱含着文明温度的邛茶,就从邛崃这茶马古道第一站出发,远播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直抵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大地。
为了方便运输与贮藏,汉朝时就出现了茶饼,即压成团块的绿茶(后代紧压茶的前身)。由于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雨不断,包裹得再好的茶叶,也难免会有沾水变湿的时候。在马背上茶包里自然发酵后的绿茶,行至终点后虽然没有了绿茶的青绿,味道却因发酵而更为醇浓——黑茶也就由此而生。
· 茶马古道平乐段
· 邛崃黑茶
公元903年,唐末五代的前蜀大臣毛文锡著《茶谱》,对邛崃黑茶已有明确记载:“临邛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蕃、党项,重之。”火番饼即黑茶,作为中国最早记载的黑茶,邛崃的黑茶比其它地区的黑茶至少要早六百余年。
邛茶从汉唐的火番饼,到宋朝的西番茶,再演变为明朝的乌茶以及现代的边茶,无不让人赞不绝口。在世界黑茶最早起源地之一的邛崃,无数片纤细鲜嫩的茶叶被采摘、摊青、萎凋、杀青、揉捻、渥堆、焙火、压饼、烘干、陈化……然后在马背之上銮铃声中跨越千山万水,最终到达如获至宝的异域品茗者面前。一叶虽细嫩,却是无远弗届。
同时成就的,还有邛崃的繁华。历朝历代,蜀地官员们都引导乡民因地制宜、种植茶树,鼓励商贾开办作坊生产邛茶,既成就了邛崃“万担茶乡”的美名,更造就出“茶马互市、商贾云集”的繁盛景象。商旅们风尘仆仆的马队,把这一缕产自蜀地的茗香,运往未知的广大异域。
· 邛崃金鸡沟,藏于竹林深处的茶马古道(段韵 摄)
今日的邛崃,不仅已经形成一个以邛茶为主题的集茶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康体健身、乡村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更积极推进占地面积1700公顷的天府黑茶公园项目,将源远流长的邛茶文化传承下去。
而邛茶的传承,核心是一代又一代为此躬耕不辍的人。
茶人: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952年,当时的邛崃县在原临邛茶厂(1940年成立)的基础上组建邛崃茶厂,主要生产绿茶、茯砖茶和红茶,是全国定点生产茯砖茶企业,年产“民族团结”牌茯砖茶五六千担,主要销往西藏、青海等民族地区。
· 1956年7月,邛崃茶厂工人手工筑制茯砖茶
(邛崃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1985年,邛崃茶厂总工程师吴修武设计研制出蒸汽炒茶锅,解决了传统炒茶容易出现的爆点、焦糊和钻烟等弊端。邛崃茶厂使用此技术生产的“文君绿茶”在当年就获得农牧渔业部优质名茶奖,成为西南地区唯一获奖的部优产品。七年后,吴修武的制茶衣钵,交给了21岁的孙子吴曲。
吴曲进厂时,第一个岗位是一名普通的质检员,通过筛子“把盘”,审视茶叶上、中、下段茶的搭配是否合理,好让原料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要把在外人眼中粗细、长短、轻重都几乎一样的芽叶分出级别,是个水滴石穿的过程。
· 筛茶的吴曲
又过了许多年,吴曲已经成为茶厂的中坚,开始带王秋霞这样的新生代去茶园采茶。阴差阳错走上制茶之路的王秋霞,采茶时只图赶进度,把吴曲要求采的“一芽一叶”(一棵芽头一片芽叶)混进了不少“一芽两叶”的进去,结果被吴曲好好教育了一顿,“连基本的采茶都不标准,哪谈得上做茶?”
这次采茶令王秋霞印象深刻,她开始从不习惯茶的味道,在经过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后,渐渐爱上品茗,终于到全心全意地迷恋。这个当初采茶一心赶进度的少女,接过了吴曲的衣钵,成为了如今的邛茶非遗项目传承人。
· 品茗的王秋霞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演进,历经千年的邛茶也在与时俱进。在王秋霞看来,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必需茶,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高端茶。即便是由来已久的黑茶,如今也通过不断的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黑茶品类丰富了很多品类:有茉莉、玫瑰香的,还有陈皮、桦树茸等味道的。根据不同的时令,也有不同的搭配,例如秋风起秋日来临,桂花香便进入了黑茶的“香、醇、陈、红、厚”元素里。
邛茶的传承,既要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细致,更需要发自肺腑欲罢不能的钟爱,两者缺一不可。而茶香千年不绝,既因制茶者的勤勉,更因为众多好茶的茶客。邛崃的大街小巷,过去一直都有大小不一的茶馆,众多有识之士以茶会友、谈古论今。如今许多茶馆已被条件更优越的茶楼取代,但飘荡的茶香一如既往。
· 产自邛崃的新茶(陶轲 摄)
如今每天都会喝茶的王秋霞,时常会在邛崃街头的茶馆里闲逛,“我就喜欢看着身边的人喝茶。”一杯带着千年余温的邛茶,在每一天不知不觉的时光酝酿里,散发着更为飘逸悠远的茗香。
- END -
PRODUCTION TEAM
编辑 | 旅小妹 校稿 | 袁伟 审核 | 张良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