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惨败,2020年被痛击,为何依旧没让印度吸取教训?

文摘   2024-11-13 08:00   吉林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

中印边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基本属于不宜人类居住的高海拔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如今的东段与中段均属于中国藏族游牧与生活的区域,西段属于我国维吾尔族与藏族共同生活的区域。

印度这个地方在英国人来之前,印度一词只是表达地理的概念,并不代表国家。

你别看在今天的印度次大陆上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在当年这个地方分布着多个小国,从来没有一个政权完成过统一,就连英国人在殖民印度数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统一今天的印度地区。

因为没有统一过,所以今天印度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字、风俗存在巨大差异,印度的货币——卢布上的语言,就达十七种。

而印度的第一官方语言印地语,也远不如我们汉语普通话在中国的地位,只有约41%印度人使用。

因为没有强大统一对外扩张的政权,再加上喜马拉雅山脊的阻拦,所以,在英国殖民主义者来到印度之前,中印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边界争执。

中印边界问题的始作俑者正是英国人。

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187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成为了“女皇王冠明珠”。

为了巩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英国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计划,该计划可以概括为:“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

“三个缓冲区”是西藏、阿富汗及印度洋周边地区。

“两个同心圆”就是以印度为中心的外围圈,分为内圆和外圆。内圆就是印度西北—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这条线;外圆由波斯波斯湾酋长国—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国组成。

“一个内湖”,就是印度洋。

从英国人的计划就可看出,它已经将我们的西藏纳入到了侵略计划中。

1888年英国第一次侵略西藏,1890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藏印条约》,3年后又签订中英《藏印续约》。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首次提出只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而不承认主权。

看到这你就明白了,英国人的野心可不止是一个藏南,也不是今天的东、中、西三段,而是觊觎我们整个西藏。

在英国入侵西藏时,驻守在西藏的清军及当地藏族武装对英国殖民者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都因武器装备落后、组织涣散而失败。

而且在藏军对英国抵抗的时候清朝政府不仅未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反而对英国进行多次退让,在后面拆台、

比如1888年英军第一次入侵西藏,清政府驻藏大臣文硕率领当地藏军和武装进行了英勇抵抗,虽然胜少败多但是也重创英国侵略者,使其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巨大代价。

可是当文硕在前线抵抗时,李鸿章担心事态扩大,竟然下令“将隆吐兵速即撤回”。

这个荒唐的命令文硕拒不执行,并组织兵力再次对英军实施反击,可惜文硕在反击中失败,李鸿章以战败为由将其革职,改任升泰为驻藏大臣,并下达了撤兵和谈的命令。

升泰到达西藏后,下令“严束藏兵,不准妄动”,并将军队撤退到帕里一线,只准防守,不得出击。

不久,英国再次发动进攻,清军被迫撤退,则利拉、亚东等地沦陷。

清政府的多次退让引起了藏族群众的强烈不满,尤其是1904年英军侵入拉萨,抢夺布达拉宫文物,清政府不仅不组织反抗反而在藏族武装反击时,驻藏大臣有泰(此时的驻藏大臣是有泰)竟然直接与英军议和,并签订了屈辱的《拉萨条约》。

条约规定,将江孜、噶大克(噶尔雅沙)、亚东开放,向英国赔偿55万英镑,将江孜、拉萨一带的炮台、堡寨一律削平,撤了所有的军队,还规定西藏的内政外交必须要请示英国,他国不能干涉。

有泰签订该条约后,也没有落得好下场,最终被清政府以“不积极抵抗,贪赃枉法,颟顸误国”革职查办。

我写这些是想说明,中印今天的边界问题与清政府的软弱、退让有直接关系,如果清政府积极组织抵抗、支持主战官员,给予英国侵略者强有力的打击,那今天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正是因为清政府的退让,才让英国人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1913年,得寸进尺的英国代表麦克马洪更是背着中国中央代表与西藏地方代表签署所谓的《西姆拉条约》,以秘密换文的方式非法炮制一条所谓的中印东段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

这条线从来没有被中国历届政府所承认,所谓的《西姆拉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有印度学者也认为:“由于中国拒绝签字,西姆拉会议流产了,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国际意义。”

一个流产的会议,一个非法的条约,一条无效的线,怎么就成为中印边界划分的障碍了呢?

答案是印度人自己。

印度人也知道这条线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但是印度人太想要这条线了。

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告成立印度共和国,尼赫鲁也成为印度首任总理。

从英国殖民者手中独立的印度,不仅没有反思英国殖民者对自己伤害,反而继承了英国人殖民者的一切,包括继续对外扩张。

在尼赫鲁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大印度联邦梦。

他心中的印度版图包括所有受南亚次大陆文化影响的区域,以及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周围所有的殖民地,包括并不限于现代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阿富汗的一部分、尼泊尔、不丹、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一部分、及已经被印度成功吞并的锡金(现锡金邦)。

尼赫鲁的这个计划非常野蛮,根本不考虑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是不是印度的国土。

尼赫鲁还公然在议会宣称:“我们的地图表明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边界,不管地图不地图,这就是我们的边界。”

狂妄至极的尼赫鲁还向军队下达了前进政策,不断命令边境的士兵向前推进。

在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下,印度军队多次挑衅我军,甚至出现了将哨所建在我军哨所背后的事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时间里,前线士兵持枪对峙、互扔石子的现象经常上演。

1961年7月6日,印度占领我国巴里加斯的边防哨所,又派兵在我国阿克塞钦地区建立据点,印度陆军司令甚至狂妄的挑衅“只要中国军队靠近就开枪”。

1962年前,中印边境局势持续紧张,但我国本着睦邻友好的政策,始终采取克制态度,顾全大局。

为了和平解决边境争端,1960年,周恩来总理冒着风险访问印度,与尼赫鲁总理进行会谈。

中方表现出了巨大诚意,但是尼赫鲁的态度却十分强硬,根本就没有与我们何谈的态度,当时印方的态度是:“东段已占的是我的,西段没占的也是我的。”完全不讲道理,一副强盗的逻辑。

直到1962年10月,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前夕,中方依旧在试图通过协商谈判解决边境纠纷。

10月3日,中国政府照会印度政府,提议通过谈判解决边境问题,三天后,印度复照拒绝。

当时的印度政府是一门心思想侵占我国领土,怎么劝都不听,仿佛跟中了邪似的。

以至于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反击前夕的1962年9月中旬,同周围的人谈话时也说: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1962年10月20日,中国对入侵的印军进行反击,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1962年10月22日,中国国防部发表公告:“中国军队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

这场战争完全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印度军队在战前有多嚣张,战争中就被打的有多惨,甚至贻笑大方。

据现在的资料可知,此战:

中国军队牺牲722人,负伤697人;

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被俘3900人;

而且印度62旅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还在此战中被击毙,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被俘。

当中国军队取得巨大胜利,兵锋直指印度次大陆时,印度人陷入一片惊慌。

美国驻印大使在向华盛顿的报告说: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尼赫鲁也在战争失利后充满了自责和悔恨,战争过后才一年多,1964年,尼赫鲁便郁郁而终。

在去世的前一年,尼赫鲁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在1963年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们有远见,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指印军惨败),我们会是另一种做法……印度从与中国的战争中学到了,这个世界容不下弱国……我们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可以说,1962年的战争是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的第一次惨败,不仅颜面尽失,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刚刚独立后的那种自信,那种憧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大国的梦,被打碎了。

62年的惨败是印度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今天依然是。但是印度丝毫不吸取教训。

62年的战争过后,中印边境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平静局面,直到1987年印方在争议地区成立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造成边境局势进一步紧张。

近些年,印度的小动作依然不断,屡次犯边。

2013年4至5月,在中国边防部队没有越过实际控制线的情况下,印度宣称中国士兵在天南河谷“越过实际控制线人侵印度”,并搭起帐篷与中方形成“帐篷对峙”。

2017年6月,印度边防部队270余人携带武器,连同2台推土机,在多卡拉山口越过锡金段边界线100多米,进入中国境内阻挠中方的修路活动与中国边防部队对峙长达70多天,被称为“洞朗对峙”事件。

2020年6月,在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再次越过实控线并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并造成人员伤亡。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印军有20人死亡;我军有4人牺牲,1人重伤。

62年的战争,以及四年前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印度都被我军狠狠的教训,但是印度却屡教不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印度如此固执?

印度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以下原因:

1、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衣钵,不承认历史,肆意搞对外扩张;

2、认为传统习惯线距首都新德里太近,不安全,总想以破坏传统习惯线和平状态的方式获得安全感;

3、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和传统习惯线所在区域是印度的“水龙头”,有着太多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被中国真正控制后,会影响印度的发展;

4、低估中国捍卫领土的决心;

5、与国际局势有关。

印度总是幻想着靠挑衅搏取最大利益,可惜,屡次打错算盘,最后吃亏的只能是印度人自己。望印度吸取教训,认真对待历史,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


时代人物录
讲述每个时代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传递正能量历史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