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2024碳中和前沿会议在京召开

企业   2024-11-30 18:46   北京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杨凯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11月28日—29日,由中国金属学会碳中和分会主办的首届2024碳中和前沿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汇聚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旨在进一步促进钢铁工业“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发展应用,加强国际交流,加速我国钢铁工业及上下游关键领域的低碳技术研发和生态链建设,共同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图为会议现场

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此次大会主席毛新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中国金属学会原理事长、顾问赵沛,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景宏出席会议并致辞。

出席此次会议的嘉宾有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外籍院士John Neil Loughhead,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建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中国工程院院士邵安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聂祚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涛,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爱祥。

参加会议的嘉宾还有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姚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副主任、现基金委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高瑞平,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立峰,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华,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王鲁宁。此外,还有60多位来自相关企业的领导和10余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领导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张卫冬主持了此次会议的开幕式环节,张立峰和宝武首席科学家、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红霞先后主持了主旨发言环节。

图为干勇

“虽然当前整个钢铁行业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但是碳中和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干勇在致辞中表示,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在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还在于如何整合资源,深化合作,利用进入信息时代的人工智能工具,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

干勇表示,在抓绿色发展、实现碳中和的同时,也要注重钢铁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对当前我国较低的钢铁产业集中度进行适当优化,此外,要充分利用国际化,利用当前的形势,优化资源、能源的布局、配置。此外,还必须推进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工作。

干勇认为,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状况是工业化后期基础材料行业普遍的、规律性的发展状况。他建议:“我们要应对这种局面,变钢铁为新材料,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制造走向服务,为钢铁工业绿色发展、高速发展、生态发展,为工业化后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工业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贡献。”

图为毛新平

毛新平表示,召开2024碳中和前沿会议是新成立的中国金属学会碳中和分会要做的工作之一,目的在于推进国际、国内学术的交流,论坛主要体现前沿性、国际性两方面特点。

毛新平进一步解释道,碳中和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全新领域。钢铁行业要实现碳中和,还需要一系列的科学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在基础科学、关键技术等方面。“论坛的前沿性体现在要在前沿的科学和技术领域引领相关技术的发展;强调论坛的国际化是因为碳中和工作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推进和安排碳中和相关的工作的过程中,要从全球角度考虑。”毛新平表示英文期刊《碳中和前沿》的编辑委员会已经成立,聘请了130多位院士、专家作为编委顾问,其中50%以上是来自海外。

图为姜维

姜维在致辞中介绍了2021年以来,为加快实现钢铁行业“双碳”目标,中钢协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并表示,绿色低碳转型是钢铁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地。这不仅仅是行业的某一项重要工作,而是覆盖全领域、贯穿全过程、链接产业链的系统工程。姜维强调,在“双碳”征程中,低碳技术的创新质量和高度,关乎绿色发展的效率和成色。我们迫切需要冶金领域专家、学者智慧的汇集,并整合钢铁行业产业链生态圈的专家、学者的力量,持续对突破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探索,不断推动共性技术协同研发、推广应用。我们相信,通过汇聚智慧和力量,中国钢铁一定会是碳中和的重要贡献者。

姜维表示,此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围绕低碳冶金技术研发、低碳产业链建设等,碰撞火花、谋划未来,意义非凡,值得肯定。同时,也期待中国金属学会碳中和分会能够研判世界低碳技术脉络,聚焦关键共性技术,为钢铁行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低碳技术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图为赵沛

赵沛在致辞中提到,钢铁行业在“低碳”转型和“碳中和”方面面临三个问题:一是高碳排放的生产方式。二是能源结构需要改革。三是低碳转型所需的技术更新和设施改造成本较高。为此,钢铁行业首先要依靠市场机制和环保、能耗、质量标准等杠杆,削减产能和产量。其次,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鼓励废钢资源优先用于电炉炼钢,科学有序地发展电炉流程。再其次,积极采用BAT和智能化等技术,优化传统生产流程,持续挖潜,节能减排。最后,需要在国际支持下完善基于《巴黎协定》的中国碳交易机制,关键在于实现碳交易标准和规则的国际互认,以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

赵沛表示,我国钢铁行业实行“低碳”转型和“碳中和”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从政策、技术创新、能源结构调整多行业协作、市场机制完善以及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综合推进。

图为孙景宏

孙景宏在致辞中表示,实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节能降碳绿色转型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低碳发展新工艺,实现低碳环保转型发展,做到同人类社会城市和谐共生,是钢铁人的共识。绿色低碳也早已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共同主题。

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校,北京科技大学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主动承担钢铁行业国家队的职责使命,把双碳作为重点布局的前沿交叉领域,在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上持续发力,为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贡献。孙景宏表示,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与钢铁行业同仁携手,共同谱写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的新篇章。

图为张卫冬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邀请了4位海内外院士、专家做主旨报告。John Neil Loughhead做题为《Global Challenge of Carbon Neutrality》的主旨报告,介绍了英国的碳减排经验和理念。聂祚仁做题为《碳中和科技创新与流程工业生命周期工程理论实践》的主旨报告,翔实的数据让与会者对我国钢铁行业碳中和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玉龙以远程视频的方式做了题为《基础工业脱碳—跨领域(过程)耦合集成与挑战》的主旨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工业转型的挑战和碳中和主要技术路线与储能的必要性,并对中长时储能的重要性和机遇进行了阐述。中国环境学会碳交易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做了题为《全国碳市场建设与扩围钢铁行业》的报告,对中国碳市场政策进行了解读,并对钢铁行业如何应对提出了建议。

图为John Neil Loughhead

图为丁玉龙做线上报告

图为聂祚仁

图为张希良

图为张立峰主持主旨发言

图为李红霞主持主旨发言

会议还邀请了国内外18位业内知名学者、专家,围绕低碳炼铁与氢冶金、低碳炼钢、LCA生命周期评价、碳交易市场与碳资产管理、再生金属材料高质化利用、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六大主题方向做专题报告,为行业开展碳中和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推动产业技术转型和绿色升级。



花絮

会议间隙,部分与会嘉宾接受了中国冶金报社记者的采访。

毛新平院士接受中国冶金报社记者采访
John Neil Loughhead院士接受中国冶金报社采访


编辑 | 金子涵


更多精彩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重要人事任命!理性看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官宣!鞍钢控股凌钢集团三钢闽光选举新董事长

中国冶金报社
点击“关注”中国冶金报社微信公众号,每天为您提供钢铁行业权威的信息资讯,让您的阅读更便捷、更专业! 官方网站:中国钢铁新闻网(www.csteelnews.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