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桥的非遗桶蒸糕日常可以在哪里买到?能不能线上购买?”
“重阳节糕会、市民文化节期间,是不是可以邀请一些民俗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沿街表演?”
“糕会放在光华创意街区这个初衷很好,3、5天后,还会有人气吗?”
“颛桥的企业都知道颛桥的非遗文化吗?真的能实现‘流量变现’吗?”
......
非遗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创意街区相融合,如何将非遗特色剪纸、重阳节糕会融入光华创意街区,产城融合提升地方特色。
近期,在闵行区颛桥镇光华创意街区吴颐人美术馆内,举行了一场“人民城市议事厅”基层民主实践活动,近80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沿线企业代表、街区商户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共议这件事。
用展馆留住历史记忆,
着力打造非遗文化展示“窗口”
“近年来,随着‘市民文化周’品牌的持续升温,大家都想来体验一番制作桶蒸糕的乐趣。我们现有的展馆内容难以满足需求,普遍存在展示手法单一、互动体验不佳等问题。我建议政府可以在光华路上的美术馆、服务中心陈列展示区,展示非遗剪纸、非遗米糕制作用具,利用现有资源,培育非遗剪纸、非遗米糕制作的体验馆,以更加丰富、多维、活态的展示方式,营造文化特征鲜明、体现民俗风情的展示空间。”镇人大代表鲁翠芳说。
鲁翠芳认为除了增加展示空间,还可以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融入重阳节的糕会,开展非遗展演活动。一方面营造更富文化气息的节日氛围,另一方面可以让市民群众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
创意街区将非遗文化与文创相结合,
彼此价值相互挖掘
地方性文创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创意元素、IP联名”的加持,创意的产生大多来源于传统文化。镇人大代表杨伊提出:“能否进一步提升桶蒸糕的外包装品质?”相关部门当场回应道,“下一步将积极挖掘本地特色的非遗文化和相关资源。比如,将‘颛小鹤’这个IP 形象融入桶蒸糕的外包装中,将其作为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灵感’,一方面突出了本地的特色与风格,另一方面将非遗剪纸文化融入产品包装中,实现了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兼容。”
街区内的文创企业表示,通过引入非遗文化元素和内容,文创产业尤其是相关创意性产品更具“文化含金量”,与市场上一些粗制滥造、缺乏设计感的产品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其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也给街区文创产业的品牌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两者融合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年轻一代对非遗缺乏兴趣和了解,如何破解后续人才缺乏问题?”
“可以在工艺美术的设计中加入新潮元素。吸引年轻人的加入,通过‘传承’与‘振新’‘传统’与‘创新’,让下一代了解非遗、热爱非遗,甚至愿意传承非遗。同时做好‘下一代’传播,推动合适非遗项目进课堂,例如,君莲幼儿园的鼓艺、纸艺课程,增强孩子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兴趣。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联手,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开展非遗技艺培训,设立非遗技艺传承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讲堂。”闵行区非遗剪纸传承人李春玲如是说。
探索融合协同发展新路径
“我们的颛桥糕会、工业设计之都、光华雅集等活动受到一致好评,甚至都上了央视。但3、5天的热度过后,还会有人气吗?真的能实现‘流量变现’吗?部分非遗项目存在‘叫好不叫卖’、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非遗产品‘叫好不叫卖’与其实用性不强,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有一定关系。街区内的产品可以融入非遗文化,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推出文化性与实用性兼具的产品,比如,香氛、陶瓷咖啡杯、胸针等。既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又把非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人大代表胡珩说。
一场头脑风暴后,大家认为,光华创意街区既是商圈又是文化阵地,建议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为基础,聚力文旅融合、可以打造专属研学线路、光华路city walk线路,着力推动非遗手艺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将通过直播的形式对外推介产品,把非遗产品带到全国各地,推进构建“非遗+电商”的网络直播带货模式;将联合学校不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筛选一批优秀学员作为新一代候选传承人,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储备后续新生力量。
据了解,关于非遗糕会入驻光华街区相关事宜已形成初步代表建议,建议的基本思路,即糕会与光华路文创产业相结合,传统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挖掘非遗文化的创意价值将其转化为创意资本,不仅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赋予了非遗文化新的活力。后续,相关部门会把这次议事厅群众所提的建议进行梳理,将这些问题考虑得周到一些、琢磨得细致一点,以提升群众的感受度。
来源:颛桥家园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