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党剑诗歌听雨街2031,永久免费订阅。
来自时间源头的农事赞歌
——长诗《农事诗》阅读札记
党 剑
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精神状态的发育犹如一条河流的形成,那么一定会有某个时刻,像面对一条浩浩荡荡的江河会遥想它的发源之境一样,我们会溯流而上,抵达它的源头——冰雪融化成的一条细流,或高山之巅淌出的一道小溪。质朴、真挚、浑厚,仿佛不同水土养育不同的植物,这些植物只能源自那样的时代土壤。那时,人类还是自然界谦卑的一个支系,植物和动物是他另外族类的兄弟。从这样的植物中,能听到隐隐的雷声,嗅到青草的味道和风的气息。所有那些在后世人们看来难以企及而缅怀不已的种种,如生与死,工作与享乐,恋爱与生育,福祉与祸患,不过是自然本性在人心中的映射,这些来自时间源头的书写是一代代人生活的源头之水,浇灌了昨日和今天的精神田地,无疑也将流淌到明天,永不干涸——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长诗《农事诗》,就是这样的一条溪流。
维吉尔耗费七年的时光反复打磨才完成的长诗《农事诗》,不啻是来自时间源头的警醒。长诗分为四卷,分别叙述了种植谷物,栽培葡萄和橄榄,饲养牛、马、羊,以及喂养蜜蜂的有关知识,每一卷都以对有关神祇的祷告(如丰收女神刻瑞斯,酒神巴克斯)开始,耕作和牧养因了神话的注入具有了重大、神圣的意义,而对国家现实生活的赞美,又中和了诗意的疏阔,使之显得坚实可触。这一束西方文明的源头之水,在以后漫长的流淌中,不仅流进了斯宾塞、弥尔顿等人的田园诗,也有一部分流进了今天的罗马俱乐部、有限增长理论和绿色和平运动,尽管影响方式可能是迂曲的、潜隐的。
《农事诗》是反映关于古罗马农民的工作与生活的长诗,当时罗马是个农业国家,经过内战的破坏,农村凋敝,屋大维实行了恢复农业的政策,维吉尔此诗是应麦凯纳斯之约而写的,为屋大维吸引农民回到农村的政策服务,但他并不是枯燥地介绍农业知识和阐述农业政策,而是把专门知识同对于祖国山河、自然景色、历史事件甚至神话传说的描写结合起来,表达出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维吉尔自幼生长在农村,熟悉农村的情况,他了解只有农村的繁荣,才能导致整个国家的强大。在这部作品中,诗人系统地向读者讲解了如何耕种与收割庄稼。在具体的农活上,维吉尔把各种农业操作经验写在里面,教农夫们施肥、松土、休耕和轮作,教他们在不同季节专注于哪样农活。维吉尔用大量实例告诉人们,开荒前要观察土地的性质,考虑它适合什么作物。他描写了地中海沿岸的气候变化,认为风和雨都有征兆,青蛙会鼓噪,蚂蚁会搬家。他描写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习性(如蜂群的劳动和战斗),他对照战乱生活与和平宁静的农村生活,歌颂意大利丰饶的自然资源,表达了奴隶主阶层的爱国情感。他在第一卷中讲述了凯撒之死和内战引起的社会混乱,指出屋大维农业政策的重要性。在第二卷中描绘了意大利的美丽河山和丰收景象,说明这是实行新政策的结果,他对罗马的前途抱有乐观的态度。第三卷谈畜牧,最后一卷谈养蜂。但就实践意义来看,这些指导又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并不完全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农学著作,它旨在按照奥古斯都时代的意识形态,将农业活动视为公民美德和公民参与公共利益的方式,加以赞美颂扬。在诗人笔下,农业是一桩庄严的、至高无上的事情,是生命之所维系,是一切劳作之母。
对于当下,《农事诗》或许更像一副功效缓慢的扶正祛邪之药,适宜疗愈的是人性萎靡与畸变之症候。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生存图式,但人在备享舒适便利的同时也日益受到异化力量的摆弄:摇摆的信仰、纷杂的理念、莫名的焦灼、情感的紊乱,等等,这些摇摆,这些纷杂,这些焦灼,这些紊乱,源自于人与土地的分离乃至对立,源自于割断人和万物浑然一体的脐带的精密分工,源自于实用理性的条分缕析、不遗巨细,源自于人抛却正念之后的虚妄和僭越。如果说,这不过是是随着人类自身文明的发展终将祛魅的一个梦魇,人总有办法安置自己的灵魂,那么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不妨时常翻开《农事诗》,倾听来自时间源头的溪水潺潺——它们清亮浑厚,亲切可人,藉此可以对抗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喧哗与袭扰。
维吉尔在两千多年前洞见,罗马帝国的命运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耕种土地的人们。对照今天农业萎缩,土地或被撂荒、或被劫掠性地用于工商业目的的局部现实,《农事诗》一书仍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作者简介
党剑,陕西省富平县人,生于1971年,著有诗集《纸上的道路》《党剑的诗》《黎明之路》等。
代表作品
人生来孤独
却渴望拥抱相似的灵魂
END
《黎明之路》
党剑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微信号dj2013930210 购买签名本 (56元包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