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病县里就能看,方便多了!”“诊疗车固定时间都会开到村里来,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就医环境好了,连我们卫生院也大变样了!”……在丽水的城市和乡村,处处可以感受到医改的变化,处处可以听到群众对医改的称赞。作为全国首批15个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城市之一,丽水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三明医改经验的丽水实践,聚焦“提升市县级公立医院诊疗能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三个重点,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让全民共享“健康红利”。连续三年,我市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深化医改掀开了新的历史性的一页。丽水的医改工作也正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使“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成为现实。
在家门口享受前沿、高端、优质的医疗资源,对丽水人来说已不再是奢望。
近年来,我市坚定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探索符合山区实际的医改新路径,把医改纳入市县党政“一把手”工程,出台了《推进丽水市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丽水市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2—2024年)》,按照资金优先投入、项目优先安排、困难优先解决的原则,持续实施公立医院提能升级行动。近3年投入资金101亿元,完成医疗卫生新改扩建项目百余个,群众看病就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从医疗机构供给侧和群众需求侧两端发力,丽水把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高效配置作为重要任务。市级层面,围绕群众“大病重病少出市”,做好“提质”文章,通过积极推进高水平市级医院、高质量学科、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引育4个项目建设,打造区域高峰。在最新一轮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丽水3家三甲医院跻身全国前9%。
县级层面,围绕群众“一般病在县域就能解决”,做好“培育”文章,打造特色强院,培育龙头学科,完成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标准化建设,全市17家县级医院通过等级复评,今年有望新增2家三乙医院,让山区群众享有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乡镇层面,围绕群众“日常头疼脑热在基层解决”,采取分级分类建设管理模式,打造“大院带小院”片区发展新格局,全市30家片区医疗中心达到国家标准,841家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25%。
此外,我市聚焦高能级平台建设,推动人才科技工作深度融合,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获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
丽水山地面积占88.42%,交通不便、群众居住分散,山区群众就医难是长期以来的难点堵点。丽水着力打造山区医疗服务模式,以常住人口为导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创建以“15家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30个片区医疗中心+N个村卫生室+智慧流动医院+综合应急联动急救+数智赋能”六个“叠加”为主要内容的“固定+流动”山区医疗服务模式,主动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固定”方面,以县域医共体为依托,以人口聚集的中心乡镇为支点,整合资源建设片区医疗中心,目前已建成30个,为周边乡镇百姓提供就近服务;“流动”方面,针对偏远山区乡村群众,打造“智慧流动医院”提供上门服务,保证基本医疗服务“一个不能少”。“廖奶奶,最近感觉怎么样?”近日,莲都区“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如约开进了太平乡横岗村,出诊医生一如往常地向卧病在床的廖奶奶询问病情后,通过车载电脑,在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上更新了老人的病情信息。自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智慧流动医院”后,行驶在深山远村的巡回诊疗车,对648个未设医疗机构的行政村实行定时定点巡回诊疗,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就医挂号、检查、取药、医保报销等“一站式服务”。通过不断迭代升级,目前“智慧流动医院”已打通医保结算、基层公共卫生、远程会诊系统等8大系统,入选2022年中宣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补充,我市还打造了“浙丽乡村好医”“云诊室”“云上中医”“互联网+护理服务”等特色数字化应用场景,以数智赋能有效破解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山区群众看病就医便捷度、共享度。“固定+流动”山区医疗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山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急”“看病烦”等现实问题,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十大医改典型案例”。 急救体系建设 生命通道“救”在身边
今年8月,庆元县一名怀孕28周的双胞胎孕妇肾脏错构瘤破裂大出血,生命垂危。丽水启动航空紧急救援,全程用时80分钟就将孕妇送至丽水市中心医院,比经路上救护车转运急救减少近3小时。及时的手术抢救成功保住了腹内双胞胎,母子3人得以平安。这得益于我市构建的“空地一体衔接、线上线下同步、全域实时调度”的山区急救服务新体系。2021年以来,我市启动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计划,打造“救在丽水”智慧应用,架起“陆空协同”急救通道,探索航空救援多种长效筹资模式,全力保障山区群众“生命通道”。
市本级建设了医疗急救血液管理中心,9县(市、区)均建成独立120急救中心,建成34个乡镇急救服务站,46个直升机停机坪。急救服务半径从21公里缩短至12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由34分钟减至14分钟,群众满意度由89.3%升至97.9%。从今年7月5日首个航空医疗救援至今,全市共完成航空医疗救援21例。
“作为丽水市急诊质控中心,我们深切感受到陆空协同救援的效力。”丽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负责人介绍,通过丽水全域数字化急救系统“救在丽水”赋能,该院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缩短,抢救成功率由84.3%上升至92.8%,急诊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为了让急救能力强起来,我市还推进市、县综合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抢救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全市10家综合医院胸痛、卒中、创伤中心达到省定标准。在全市30个片区医疗中心设立急救专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架起生命救护快速通道。
改善就医感受 群众获得感提升
近年来,我市夯实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三重保障”制度体系,群众基本医疗得到较好保障。针对群众重特大疾病高额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重的难点,首创由政府顶层设计主导推动,商保公司自负盈亏具体承保,“政府+市场”公益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浙丽保”。“浙丽保”不限年龄、职业和既往病史,丽水市基本医保参保人均可参保,每年保费仅100元,参保率均达90%以上,近三年合计赔付待遇221万人次,赔付金额6.2亿元,赔付率达95.4%,有效缓解大病重病高额医疗负担难题。
近年来,丽水市以“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为抓手,通过推行日间手术、微创技术、多学科联合诊疗、“医检互认”、临床用药用耗管理、减少重复检查等多重举措,我市三甲综合医院日间手术占比从2019年的15%提高至25%,日间手术病种及术式从110余种增加至260种以上。“医检互认”平台覆盖所有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2023年以来互认达140万项次,为群众节约就医费用3226万余元。去年5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打破学科壁垒成立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心,让原本分属介入、放疗、化疗、靶向免疫、中医等不同科室的医生集中办公,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将原来“一个患者追着多个专家跑”变为“多个专家围着一个患者转”。自中心运行以来,平均住院日下降0.83天,治愈率、好转率明显提升,受到患者点赞。景宁与省内6家名院开展组团帮扶,每天至少有16位省级名医坐诊景宁,全肺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在县级医院就能完成,县域就诊率提升至91%以上。立足新起点,深化医改依然在路上。丽水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幸福更有成色。
文章来源:源新闻·丽水日报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吴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