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认为文学已跌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低谷,令人不免情绪有些沮丧低落。你看,书店里冷清清的,摆放的文学类书籍销售量不高,认真研读文学作品的人也不多,而不少人却整天沉溺于手机里,观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没有营养的充满低俗趣味甚至诲淫内容的视频和文字。每当看到这种令人忧虑重重的情形,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文学的黄金时期——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的两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先说说人民作家李准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为了使广大青少年了解那篇小说引起轰动的原因,就得首先介绍一下小说的故事梗概。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农民张栓因为倒卖“牲口”而欠了账,想卖掉土改时分的土地,再用还债剩下的钱去继续做生意;而村里的另一个农民宋老定,土改之后攒了点钱,本想买下这块地为后代置业,后在他的儿子、共产党员东山的劝说下,放弃了买地的念头,转而将自己的钱拿出来帮助张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小说对以宋老定为代表的自发资本主义思想做了批评,指出只有互助合作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
下面再说说那篇小说引起轰动效应的一些盛况。1953年11月20日在《河南日报》发表了那篇小说后,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就很快出了单行本。
最令人们没有料想到的是,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转发了那篇小说,并特别加了编者按:“这篇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对自发倾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近年表现农村生活的比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发表小说的同时加了“编者按”,这在人民日报办报史上十分稀缺的现象。
紧接着,1954年3月27日中共中央中南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转载李准写的小说的通知》。在此通知下发后,全国各地就有38家报刊全文转载了那篇小说。再后来,该小说还先后改编成电影、话剧、梆子、坠子、闽剧、豫剧、眉户剧、话剧、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
那篇小说发表后,好评如潮,在全国引起极大的轰动。评论家吕茭晨认为那篇小说是“农业合作化的序曲”,他认为那篇小说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农村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小说”。类似的精彩评论不少。
另一篇,就是马烽的短篇小说《太阳刚刚出山》。这篇小说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也曾在全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它预示着农村社会将要发生重大的历史性的变革,即人民公社的诞生。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故事的大概内容:
1957年,我国北方农村一个叫柳庄的村子,社员们在高岗地一口气打了九眼井,每眼井出水都很旺,社员们都很高兴。可全社只有几部锅托机,满足不了全社浇地的需要,大家都很着急。党支部郭书记进城几次也没搞到。听说生产资料公司有几部已拨给东照村但还未拉走的锅托机,高老大急忙去找县委高书记批准借用。此时,高书记正与区委李书记在东照村与田主任等社干部研究东照村打井不出水的原因,看到这些,高老大没有马上提出调拨锅托机的要求。高书记和李书记仔细查看柳庄出水情况和出水记录,发现柳庄把井都打在村北面,通过修建一条不渗水的水渠,引水浇灌较远的土地,于是决定在全县推广这种集中打井,修渠引水的方法。他们把东、西照村的打井队集中到柳庄,在柳庄成立一个抽水站以灌溉三村土地。高老大对这种做法一时想不通,他不同意三村合作打井,怕柳庄吃亏。高书记批评他自私,高老大不能接受。高书记耐心地说服他,终于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迅速投身到三村合作搞生产的运动中。他提出从合作打井开始,将三村建设合并成一个社。高书记决定拨一台发电机给他们办一个发电厂,这样抽水、照明、磨面等用电问题都解决了。东、西照村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当夜便敲锣打鼓来到柳庄,人们在一起兴奋地研究打井、修渠、搞生产。在党的领导下,结合着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一个大办农村人民公社的高潮到来了。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田野上充满了愉快的歌声。
人民作家马烽在多篇小说中写到“太阳刚刚出山”这个象征意味十分浓烈的句子,除表明时间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作者对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歌颂、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为明天的幸福而奋斗,饱含着作者对光明、生机、希望和未来的热情讴歌。
上面所述的两篇小说的情形,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曾占有一席之地。尽管我国后来的农村路线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固执地认为她们作为记录过去岁月的文学作品,尽管还不够尽如人意,受到了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不够完美,但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和现实意义的,因为她们是作家们扎根农村深入生活之后呕心沥血地创作出来的,而不是什么凭空捏造、无中生有的产物。
从那两篇小说中我得到一些启迪:
请允许我先引用唐代诗人杜牧在《山行》中的两句诗,用来阐明深入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家们只有步入“白云”(生活)的“深处”,才能发现鲜为人知的“人家”(素材),才能创作出“红于二月花”的“霜叶”(作品)。
“不能走那条路”,你看,富有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的作家,其生活嗅觉是那么敏锐!艺术勇气是那么的大胆!这是有良知的有责任的作家对人民群众的旗帜鲜明的警示。
“太阳刚刚出山”,你看,作家对新生活、新生事物和美好的未来抱着多么大的热情和殷切的期待!
我在补充一点。当然,引起轰动的现代短篇小说不止这两篇。如,1956年9月,《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这是一篇主要反官僚主义的小说。据说,毛主席对这篇小说十分重视,曾在高级别的有关会议上五次谈到王蒙和他的这篇小说。这个特殊现象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最后,在新时代里,我期待诞生出像李准、马烽等那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人民作家和轰动文坛的好作品,也期待文学能很快走出低谷,去迎接和拥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到来。
(2024、11、17,写于凤翔)
投稿邮箱:632610187@qq.com
文末为小编点个“在看”
投稿邮箱:632610187@qq.com
文末为小编点个“在看”
主 编 | 芳菲
责任编辑丨李强 赵红娟
后台编辑 | 张敏 冯媛 辛玲
张晓妮 李向宁 白瑞妮
签约摄影师 | 陈书明 王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