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晓飞老师
新东方集团副总裁,浙江区域负责人,浙江省青联常委。
南京大学本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博士在读。
加入新东方20年,和大家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食遍天下,做有文化的旅行家。
苏东坡在《老饕赋》中,提到六道顶级中华美食。其中“霜前之两螯”指的是秋后螃蟹成熟时的两只蟹螯,“蟹微生而带糟”指的是醉蟹。
“秋风响,蟹脚痒”,每逢入秋,色香味俱全的螃蟹便是百鲜之尊。“天气越凉,螃蟹越俏”,过了立冬,螃蟹更肥了,口感更好了,此时多犹豫一刻,都是在为今年的秋天增添遗憾。
清蒸大闸蟹
【原汁原味,蟹肉鲜美,色泽橙黄,味道醇厚】
央视曾报道,全国年消费超70亿只大闸蟹,人均消费5只。长三角占我国河蟹总产量近六成,浙江人爱吃蟹是理所当然。
浙江也不缺好吃的螃蟹。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出任湖州刺史时,写诗称赞湖州太湖蟹:“越浦黄甘嫩,吴溪紫蟹肥。”除了太湖蟹,浙江还有桐庐窄溪铁壳秤砣蟹、余姚牟山湖毛蟹、苍南炎亭梭子蟹、嘉善汾湖蟹、湖州白玉蟹、定海红膏呛蟹、三门青蟹等特色螃蟹品牌。
宁波咸呛蟹
【入口微酸,再是海洋特有的咸鲜,回味甘甜】
01
浙江文豪爱吃蟹
绍兴人陆游,“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他刚动手掰开蟹壳,口水就淌了下来,接着喝一口酒,顿时感觉昏花的老眼也亮了起来(传说中的“食疗”)。
绍兴人鲁迅,每到金秋时节螃蟹上市,总要亲自买蟹享用。《鲁迅日记》中的他,患着胃病仍“坚持”吃蟹(坚持不懈/蟹):
10月15日,“晚邀三弟全家来寓食蟹并夜饭。夜胃痛。”
10月23日,“三弟及蕴如携婴儿来,留之晚餐并食蟹。”
10月27日,“上午广平买阳澄湖蟹分赠镰田、内山各四枚,自食四枚于夜饭时。”
鲁迅先生
*图源网络,侵删
鲁迅不愧是最顶级的文化人,吃螃蟹还吃出了思想高度:
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浙江金华人李渔,有传世名作《闲情偶寄》,是最懂生活享受的清代文人,林语堂称他是“享乐家”。李渔对螃蟹的热爱甚至超过鲁迅,他这一生曾享用无数美食,“独于螃蟹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
清蒸梭子蟹
【肉质紧致细嫩,口感鲜美,自带鲜甜】
“九月团脐十月尖”,农历九月以吃雌蟹为佳,十月以吃成熟饱满的雄蟹为好。每年螃蟹上市前,李渔都会存够钱作为买蟹之资,家人戏称他以蟹为命,他干脆称这是“买命钱”。李渔经常一顿吃上二三十个螃蟹,为了能在冬天也吃到螃蟹,他用花雕酒腌制醉蟹,并称腌蟹的酒为“蟹酿”,一直喝到来年螃蟹上市。
李渔为何嗜蟹如命?“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达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没有什么食物能超过它。美食家蔡澜偏爱公蟹,他说任何时候都是公蟹最好吃。公蟹身上有一块半透明的膏状物,吃进嘴里黏黏糯糯,又香气十足。
在湖州做官的苏东坡,寄诗给处州(包括现在的丽水、温州和台州)太守丁公默,意外收到丁公默寄来的回礼——几只蝤蛑(梭子蟹,温州人也称之为“蝤蠓”)。好菜不过夜,苏东坡连夜吃完,并赋诗自称“馋太守”:“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指梭子蟹)。”
温州蝤蠓
【口感鲜美,肉质肥厚,膏香浓郁】
梭子蟹炒年糕,是浙江名菜。这道菜的关键,是厨师掌握好火候,让梭子蟹的鲜味全部被年糕吸收。哪怕多煮一分钟,蟹肉就会过老、萎缩,其鲜甜的口感便会失去;少煮一分钟,年糕和蟹肉的融合就不彻底,味道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02
在浙江吃蟹的风雅
江苏有蟹黄汤包、蟹粉狮子头等名菜;浙江人最喜欢、最熟悉的做法当属清蒸,原汁原味,能最大程度保留这份至味之鲜。
蟹黄汤包
【外皮爽滑细腻,内馅鲜美,蟹黄香气四溢】
“蟹仙”李渔认为,凡是吃蟹,最好整只蟹蒸熟了,放在冰盘中,听任客人自取自食;而且吃蟹要让食客自己动手,“犹如好香必须自焚,好茶必须自斟一样,吃蟹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我食则味同嚼蜡”。
清蒸梭子蟹
浙江桐乡作家丰子恺在《缘缘堂随笔》中回忆,父亲说过“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漫画大师丰子恺的作品
*图源网络,侵删
李渔讲究吃蟹的环境,经常“选择一个名胜古迹,邀请几个友人在中秋朗月之下,或菊花丛中持蟹对饮”。品蟹、饮酒、会友、赏花、吟诗,这是风雅文人的“游玩套餐”。
煎蟹
【肉质鲜嫩,多汁香甜;蟹黄丰富,且味道浓郁】
螃蟹性寒,热黄酒是绝好搭档。“摇扇对酒楼,持袂把双螯”,在李白、苏东坡等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持蟹饮酒的场景经常出现。作家梁实秋曾写道:“照例通知长发送五斤花雕全家饮,有蟹无酒,那是大煞风景的事。”
演员袁立在杭州也体验过吃蟹的风雅:在满觉陇最茂盛的桂花树下,找一张石桌落座,烫上一壶黄酒,叫上肥美的大闸蟹,跟三五好友忘乎所以地神聊,此时,几粒桂花不经意地飘进酒杯……
吃螃蟹除了讲究环境,还可以讲究器具。《随园诗话》和《随园食单》的作者,清代美食家袁枚曾说:“美食不如美器。”吃蟹文化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明代以来,江南文人雅士吃螃蟹,会用大名鼎鼎的“蟹八件”。“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件,小巧玲珑,功能齐全。
不畏艰难,不慌不忙,用“蟹八件”精心剔出每一处细小蟹肉,主打一份慢慢悠悠的闲情雅致。顶级食客,吃完还能把空蟹壳拼回一只完整的大闸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螃蟹的“文吃”之法。
03
中国人如何把吃饭升华为文化
在中国,吃饭是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靠漫长的时间积累出来的,中国人吃蟹就是很好的例子。
酱青蟹
【蟹肉肥美鲜甜,蟹腿肉紧实饱满,略带甜味】
五千年前的浙江良渚遗址,就有大量的螃蟹壳;两千多年前的周代,中国有了享用螃蟹美食的文字记载。从早期的蟹酱与清蒸,到后来的香辣蟹、炸螃蟹、椒盐蟹、醉酿蟹、辣卤蟹,中国的蟹菜越来越丰富。从东晋雅士毕卓的“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足了一生矣”,到明清江南文人以“蟹八件”细品大闸蟹,从容享受吃蟹的全过程;从古人的赏花品蟹、以蟹入画,到今天的下塘捕蟹、游览螃蟹主题庄园,中国的蟹文化不断升华。中华美食文化,是时间的果实。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里说了一句悲天悯人的话:“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诗人北岛仍觉得“人间值得”:“人间本不该,令我这么欣喜的,但是你来了。”我觉得这里的“你”,可以是千年修得共枕眠的那个ta,也可以是千年孕育的中华美食文化,“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西方人喜欢分餐制,中国人喜欢合餐制,中华美食文化让人欣喜和眷恋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有“与君共食”的美好氛围。
一个人吃蟹会显得孤独,所以蟹一般是聚会的时候大家一起吃。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可以在湖州、宁波、温州、苏州等地,和不同好友一起吃蟹。大家放下手机,一起大快朵颐,开怀畅饮,谈天说地,这才品出蟹的真正味道。好友之间的情谊,就是相互陪伴,共度一段美好时光。“与君共食”正是这样的美好时光。
清蒸大闸蟹
“滕王阁序”里,高朋满座,开怀畅饮之后,便是各奔东西;“兰亭集序”中,九曲流觞,吟诗作赋之后,就是依依惜别。但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留在了大家记忆的深处,甚至在千年之后,还能激发你我内心的涟漪。“与君共食”的美好体验与温情记忆,是中华美食文化的最美妙之处。
*上述图片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