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那些事】揭秘:古鄗晚清时代秀才背后的故事....

民生   2024-11-05 15:34   河北  
         温馨提示 以上信息为广告

以下为正文


张伯华(1910-1986),高邑县东富村人。父亲张浚是晚清时代秀才,他自幼聪颖敏,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和父辈严谨教导,又得益于仓房村庞宾周先生的教育,刻苦好学,学业品行均列优秀。


192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学习六年,寒暑易节,拼奋不断,文理并重,学业凸显,而且连小三门(音、体、美)也不例外,各科并进,全面发展。课外活动时,张伯华犹喜钻图书馆,博览群书,抄写摘要,六年间,集成手抄杂记十余本。天道酬勤,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日积月累的知识,成为他后来赤子报国的珍贵资本。

1932年,在当时享有盛名的正定县立高级小学任教,10年间,他精心育人,认真备课教书,自制教具,直观教学,深入浅出,充分发挥其艺术才华,成为一代名师。

1942年张伯华因战乱不能安心教书,回到故乡高邑,在县政府民政科负责抗灾救赈工作。1945年高邑解放,张伯华回到东富村老家务农,1948年,他被聘任城内高小当教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奇缺,尤其要发展教育事业,而教师难聘,师资难得,为解决这一燃眉之急,1951年,高邑县在里村成立示范学校短训班,在选择示范班教师时,张伯华被择优入选,担当了高邑县示范学校教师。在此三年间,他严谨执教,为高邑县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了一批中坚师资,为高邑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总是把易教课程让与他人,自己担任别人不愿教的课程,如物理、几何、音乐、体育、美术等难教课程。张伯华在教学艺术上,大胆革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语言幽默易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受学生欢迎。

1953年,万城中学建成,张伯华调入万城中学任教,在此后5年间,张伯华扎扎实实执教,认认真真育人,以表率楷模之身,言传身教,课授弟子,功不可没。

1958年4月,张伯华因某些"错误言论"被错划成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元氏县“八一水库”劳动改造。水库工地负责人周鸣歧是张伯华的学生,对前来接受改造的张老师多有照顾,以“写交代材料”为名,将张伯华“关”在工地的房间里,使他度过一段相对自由的日子。劳改结束,张伯华还获得一份好的鉴定书,并帮助安排他到北焦民办中学去教书。

北焦民办中学1959年共九个班,有学生540人,教师12人,

开设普通中学课程。当时,张伯华在北焦民办中学任物理、历史等课程,他精神不减当年,在备课、教书、批改作业等

日常工作中十分勤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时常半夜秉烛,精心备课。

张伯华处事平易近人,知识渊博,同事们有疑问难题常找他请教,张伯华总是不厌其烦,有问必答,有时还翻检辞书典章,有理有据地答复,这种负责任的做法颇受师生们的高度

赞扬。

他在讲课时,经常引经据典,语言幽默,生动有趣,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学生反映说张(伯华)老师讲的课,印象深刻,容易记忆,经久不忘。。

1961年,北焦民办中学解散,张伯华被调到元氏铁厂继续劳动改造。在此期间,因表现较好,提前摘去"右派分子"帽子。

1962年张伯华被遣返回家务农,生产队为照顾他年老体弱,让他去管理菜园。东富村是个穷村,他所在的生产队又是个穷队,针对生产队缺乏资金,他每年都在菜园里种不少的莱瓜、酥瓜,精心培育护理,上市后卖个好价钱,为生产队积累了急需的资金,深得干部群众好评。

1979年2月,张伯华得以平反,重返教师岗位。他年迈古稀,却精神不减当年,此时全国恢复高考,将英语正式列入高考必考科目,而高邑县的英语教师十分缺乏,张伯华主动到高邑中学担任英语教师。他边学边教,听录音、记单词,付出了辛苦劳累的代价,硬凭借自己主观努力,克服老年人遗忘率极高的严重困难,在英语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想象不到的优异成绩。

1983年,张伯华因老病交加、体力难支而退休。1986年病故。(眭云娜)


今天的内容很重要,

发给身边的朋友看看!

@高邑人
点击下方留言吧

免责声明 | 本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电话:0311-83759789)我们删除!本平台对文章内容不持立场,仅作参考。

今日高邑
每天更新高邑招聘求职、房产、旅游等便民信息,高邑周边的新鲜事,热闹事,让您玩遍高邑,及时了解高邑生活信息,掌握地道的本地生活服务,宣传大美高邑城市名片!我们吃在高邑、耍在高邑、享在高邑、乐在高邑、爱在高邑!您的关注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