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当前,大快朵颐是不少人的“放纵”时刻,可一时的口腹之欲若是毫无节制,身体里的消化系统便会拉响“警报”,开启一场“抗议”行动。
暴饮暴食,绝非简单的多吃几口,而是短时间内摄入远超身体正常消化负荷的食物量。当如山的美食汹涌冲进消化系统,首当其冲的便是口腔。大量食物在口腔内仓促咀嚼,唾液腺“手忙脚乱”,分泌的唾液远不足以充分浸润、初步分解食物。本该被细细嚼碎、与唾液淀粉酶充分融合,开启糖分消化第一步的馒头、米饭等主食,囫囵吞枣般咽下,给后续环节埋下隐患,口腔黏膜也因过度摩擦、酸碱度失衡,容易出现微小创口,增加溃疡风险。
食管如同食物的“运输管道”,正常节奏下,有序蠕动推送小块食物下行。可暴饮暴食后,食管被强行塞满,不得不加急“工作”,蠕动频率紊乱。胃酸反流现象随之而来,过量食物积压胃部,压力升高,贲门被迫打开“缝隙”,胃酸如脱缰野马“逆流”而上,灼烧食管黏膜,胸骨后顿生烧心之感,长期反复,食管炎可能悄然降临。
胃部,堪称这场“抗议”的“重灾区”。正常时,胃像个有节律收缩舒张的“肉口袋”,胃酸、胃蛋白酶协同,有条不紊分解蛋白质。但暴饮暴食下,胃被瞬间撑大,胃壁肌肉过度拉伸,收缩乏力。胃酸持续分泌,远超食物中和所需量,酸性环境“侵蚀”胃黏膜,黏膜屏障受损,炎症因子被激活,胃炎趁虚而入,胃胀、胃痛阵阵袭来。油腻大餐中的高脂肪食物,还会延迟胃排空,食物在胃内“逗留”过久,持续发酵产气,恶心、呕吐感不时翻涌,仿佛胃在全力“排斥”这过度负担。
小肠,这精细消化与吸收的“主阵地”,面对暴饮暴食也“苦不堪言”。涌入的大量食糜超出其处理能力,本该逐段接力、由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充分作用、分解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流程被打乱。胰腺为满足消化需求,加班加点分泌胰液,长期高负荷运转,易引发胰腺炎,炎症下胰腺自我消化,腹痛剧烈、冷汗淋漓。胆汁排放也失调,脂肪乳化不完全,脂肪泻悄然出现,原本该被吸收的营养,只能“白白溜走”,身体营养供应失衡。
大肠,作为食物残渣“终点站”,同样不堪重负。未消化完全、水分失衡的食物残渣快速涌入,肠道正常菌群“应接不暇”,有益菌生长受抑制,有害菌大肆繁衍,菌群失衡发酵产气,腹胀、放屁频次增多。干结粪便难排出,便秘“纠缠”;或者肠道应激,蠕动加快,腹泻“突袭”,肛门也因频繁排泄,承受摩擦、压力,痔疮等问题或被诱发。
暴饮暴食引发的消化系统“抗议”,还不止停留在肠胃层面。身体整体代谢也陷入“混乱”,血糖飙升后又迅速跌落,胰岛素分泌“大起大落”,给胰腺内分泌功能施压;肝脏忙于代谢酒精(若有饮酒)、处理过剩营养转化脂肪,脂肪肝风险骤升,肝功能指标波动。
面对消化系统这场“哭诉与抗议”,事后补救需及时且科学。首先要禁食数小时,让肠胃稍作“喘息”,缓解紧张工作状态,随后可适量补充水分,稀释胃酸、促进排泄,淡盐水、温水是首选。饮食过渡要循序渐进,从米汤、稀粥等易消化流食,慢慢过渡到软食、正常餐食,给肠胃修复适应时间。
日常预防才是关键。遵循“七八分饱”原则,细嚼慢咽,餐食合理搭配荤素、粗粮与精细粮,定时定量进餐,减少夜宵、零食诱惑。情绪波动时,避免借食物“发泄”,用散步、冥想等健康方式疏解压力。唯有如此,消化系统才能平稳运作,远离“抗议”的“阴霾”,守护身体长久健康。
作者:张淑媛
单位:山西白求恩医院 消化内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榜样科普作品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