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研究—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文摘   2024-12-06 08:10   甘肃  



      非遗文化,宛如乡村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历史光辉,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情怀。它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恰似一场美丽的邂逅,不仅为乡村旅游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开启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新征程,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腾飞与文化繁荣的强大引擎。

一、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基础与优势

1. 乡村:非遗文化的天然摇篮
      乡村的山水田园间,非遗文化如繁星点点,熠熠生辉。传统技艺在村民的指尖传承,民俗节庆是乡村生活的欢乐颂歌,民间文学则在口口相传中延续着古老的智慧。在河北蔚县,每逢春节,那精美的蔚县剪纸便会装点起每一扇门窗,红红的剪纸映照着人们的笑脸,也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如同坚实的基石,为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构筑了稳固的根基。


2. 非遗为乡村旅游赋能
      非遗文化的融入,让乡村旅游不再只是简单的自然风光游览,而是一场深度的文化体验之旅。它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使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滋养。


3. 乡村旅游助力非遗传承
      乡村旅游则如同一座桥梁,将非遗文化从幕后推向台前,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天地与传播渠道。游客的到来,带来了外界的关注与资源,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1. 匠心独运: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与景点
      深挖乡村非遗宝藏,精心编织以非遗项目为核心的旅游线路。以福建土楼所在的乡村为例,将土楼建筑技艺展示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相结合,游客穿梭于古老的土楼之间,聆听关于土楼建造的传奇故事,观赏客家传统歌舞表演,还能亲手参与制作客家美食,全方位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


      同时,匠心打造非遗主题村落或街区,使其成为非遗文化的展示窗口。如江苏周庄古镇,在古街古巷中展示着水乡妇女服饰制作、昆曲表演等非遗项目,一步一景,皆有文化韵味。


2. 创意无限:研发非遗旅游商品与纪念品
      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之中。在广西壮乡,以壮族的壮锦工艺为灵感,开发出了壮锦披肩、手提包、抱枕等一系列旅游纪念品。这些商品将传统的壮锦图案与现代的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既美观大方又独具特色,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伴手礼,也让壮锦文化随着游客的足迹走向四方。


3. 精彩纷呈: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依托乡村特色非遗项目,周期性地举办盛大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湖南湘西的苗族赶秋节,这是一场苗族文化的狂欢。盛大的苗族鼓舞表演震撼人心,苗族银饰锻造大师现场展示精湛技艺,精美的苗族服饰如流动的艺术画卷。游客们沉浸其中,与苗族同胞一同欢庆,感受苗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湘西的乡村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


三、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人才困境与破局之策
      非遗传承人才的短缺是融合发展中的一大瓶颈。为此,需加大力度培养和扶持非遗传承人。设立专门的非遗传承工作室,邀请老艺人带徒授艺,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同时,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非遗技艺兴趣班或专业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2. 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之道
      旅游开发与非遗保护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要始终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理念,在开发旅游项目前,深入研究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对古老的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开发时,严格控制游客参与体验的人数与频率,避免过度商业化对非遗技艺传承造成冲击,确保非遗文化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得以维护。


3. 基建短板与补齐之法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游客体验。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拓宽和硬化乡村道路,完善交通标识;提升乡村住宿和餐饮的品质与卫生标准,建设特色民宿和农家餐馆;加强网络通信设施建设,实现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既能享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又能拥有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时代赋予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潜力,让其在乡村旅游的舞台上尽情绽放。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共进,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乡村旅游的浪潮中扬帆起航,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实现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双丰收。


庆阳春
专注于农文旅研究、引导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回复【 1 】领取农文旅资料;回复【 2 】加入成长社群,每天一起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