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朋友圈半小时后,我家地址被「人肉」了

乐活   2024-11-23 08:30   广东  





几年前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SDK泄露隐私问题。

什么是SDK?它是手机软件中,提供某种功能或服务的插件。

它可以收集用户信息,再发送至指定服务器存储,以便运营者、广告商做商业分析等等。

本来,在我们使用软件前,会有一个隐私条例的弹窗,供我们选择同意或不同意软件获取个人信息、能获取什么信息。

但问题是,现在很多SDK会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窃取你的个人信息。


翻译一下,就是你手机里的所有秘密,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手机软件都知道。

你和你家人的名字、身份证号码、你的行踪都泄露了。

你敢想象吗?

坏人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去做坏事......

移动时代的个人隐私安全隐患,再次浮出水面。



 01 

我想起前不久一个经历:

最近我家装修,我和我妈聊天的时候经常提到装修的事。几天前我妈打开手机的购物app,竟然看到很多关于“装修”的内容。

我妈说她绝对没有在网上搜索过任何相关内容,只是平时和我聊聊天,各种app马上就“猜你喜欢”了。

“你的手机是不是偷听我们讲话了?”我用开玩笑的语气跟我妈说。

但说实话,我觉得挺可怕的,就像自己的生活“被监听”了一样。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有类似经历的人还真不少。 


细思极恐,我们的生活过分便利了。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9)》显示,近一年来,七成以上网民正无奈忍受着个人身份信息(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 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网上活动信息泄露的困扰。

隐私泄露无处不在。

这几天翻阅新闻,我发现了一连串让人心惊胆战的事。

我们常用的app,无时无刻都在泄露用户隐私。

某美妆app泄露用户信息后,深圳一位女生被骗走了6万多元。

图 | 广东公共DV现场

有网友在某游戏平台上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然后在平台上进行充值,结果平台以身份信息不完善为由骗取了两千余元。

随意加入一个公共wifi,wifi的另一头立刻就可以看到连接者的个人信息,包括购买的电影票座位号、使用过叫餐软件的点餐内容等等。

图 | 央视财经

无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时代,离开了手机、离开了各种软件,我们几乎寸步难行。

但是,这些app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

很可能被卖了,自己可能还蒙在鼓里。


 02 

近一年来,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 805 亿元。

估算约 4500 万网民近一年由于各类权益侵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 1000 元以上。

2016年8月19日,山东女孩徐玉玉刚考上大学。

为了让她读上大学,家里倾尽所有。

她向教育部门申请了助学金,希望能缓解家庭压力。

一天,她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通知她可以领取这笔助学金了。

图 | 南方都市报

电话里面,对方清楚地说出了她的名字、身份证号码、准考证号码、学校、家长名字。

徐玉玉信了,她按照对方的要求在银行卡上进行了一系列操作。

第二天,她冒着大雨来到银行,对方以激活助学金账号为由,让她将好不容易才凑齐的9900元学费,全部汇入对方的银行账号。

但这不过是一场骗局。钱汇过去以后,就没了下文。

被骗走所有学费的徐玉玉,无法接受,郁结于心,心脏骤停最终不幸离世。

钱没了,人也没了,她美好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18岁。


骗钱害命,恶劣至极!

信息泄露,相当于为骗子敞开大门,让他们可以大摇大摆地实施诈骗。

2016年的一天,林嫣像往常一样,拆完快递,然后把顺手快递包装扔到垃圾桶。

郑波去一楼倒垃圾时,发现了这个有点破烂的快递包装,包装上的快递单信息依然完整,“林嫣”这个名字、电话号码、地址清晰可见。


碰巧,这段时间,郑波新开的公司倒闭了,开店钱不够,于是他打起了林嫣的主意。

10月的一个周六早上,郑波以约爬山为名,对林嫣实施了绑架。

你不知道,自己的一个“顺手”,可能会带来多严重的后果。

知乎有人做了一个小实验,用微信摇一摇找到1800公里外的陌生人,然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从她的朋友圈里获取了大量信息。


最后,这位答主还做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假设:只要我有足够的动机,三天之内见到她本人是很简单的事情。

信息泄露真的很简单,乐于分享生活的我们,朋友圈微博加定位、晒自拍秀恩爱、工作情况等等,即使是弱关系网,也能轻易对你的个人情况了如指掌。

对于那些要我们明确登记个人信息的地方,绝大多数人的防范之心是很重的。

但是,像朋友圈分享、网购记录、通话记录、网站浏览痕迹这类网上活动记录,因为隐蔽性较强,往往不被认识到其重要性,导致我们对这类记录的关注度较低。

坏人不会因为我们掉以轻心就放过我们。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坏人正在虎视眈眈。



 03 

央视新闻曾报道过,一款下载量为1998万的手电筒软件,竟然要求获得30多项权限,比如通讯录、拍摄照片和视频、录音、位置等10多项与其主要功能无关的权限。

我都没搞懂,你一个手电筒软件,只要开个摄像头就够了,要我的通讯录干嘛?要那么多位置信息干嘛?

后来我明白了,事情没那么简单。

信息泄露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利益环。

近日,江苏无锡警方破获一起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涉案公民个人信息达500多万条,非法获利近百万元。

公安部曾经亲手倒破了这样的黑色产业链。

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是各行各业中掌握大量用户信息的工作人员,他们一天可以贩卖上千条消息。经过对信息的分类处理后转卖给中间商,再由中间商卖给产业链末端的“客户”。


这种非法售卖生意,一个月获利可高达两、三万,生意红火时,一天就能挣1000元。

但,你以为你的个人信息很贵吗?

2018年,江苏的高某购买了317条公民个人信息,这里包括了手机号、姓名、身份证号和家庭地址。

317条个人信息,他只花了500块。

你眼中珍贵无比的隐私,在坏人眼中,价值1块半。


获得你的信息以后,诈骗分子相当于精准掌握了你的个人信息,他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勾画出用户图像,然后编造诈骗场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通讯渠道找到你。

有的可能只是对你进行电话骚扰,问你要不要贷款、买房租房;

有的可能帮你在网上银行等各大网络平台注册成为会员,用你的账户去刷单、返现;

但更可怕的,是用恐吓或者诱导的方式让你向指定账户转账。

想想就觉得后怕。



 04 

说实话,隐私泄露其实不是什么能引起大众神经敏感的话题,毕竟太老生常谈了。

很多人知道自己的信息会泄露,但并不在意,因为有时候,泄露能带来便利。

李彦宏说过:“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愿意这么做。”



有时候下载一款app,为了能尽快使用,我们往往不看隐私协议上的内容就直接同意了;

为了减少麻烦,小程序上说要获取你的位置、电话号码、身份信息,我们也毫不犹豫接受。

天天夸耀大数据带来的各种便利,了解用户需求,可以花最少的时间看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

但实际上很多便利都是建立在用户最敏感的隐私之上,而且是非法获取的隐私,安全性十分堪忧。


所以,为了个人隐私,我愿意放弃一些便利。

定位功能没事的时候要关闭,要用了才打开; 

下载app时,仔细阅读用户协议,不随便允许各种难以理解的权限;

拆完的快递箱,把上面的快递单撕干净,不要让其他人看到个人信息;

不要一个密码闯天下,不同的网站、app用不同的密码; 

不随便连接公共wifi,也不随意进入乱七八糟的链接;
......

电影《隐私大盗》里面有一个恐怖的图景:

我们的个人数据,在以我们不理解的方式,被用来针对我们自身。


希望不要再有悲剧发生。

不要让隐私,成为别人赚钱的秘密。






END



文字为极物转载,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作者


🌟
因微信推送规则改版
未被“星标”就无法展示完整封面
如果你想收看更多极物的美食文章
请记得点亮“星标”哦

极物
踏遍万乡,溯源美味;源头好物,就在极物。
 最新文章